亲,欢迎光临泡书吧小说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泡书吧小说网 > 都市言情 > 纵横诸朝,吐槽皇帝竟然这个样 > 第203章 补宋:赵大与赵二的恩怨情仇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203章 补宋:赵大与赵二的恩怨情仇

这两天在评论区看到了烛影斧声的评论,还有许多赵宋的评价,有些问题在这里补充一下。

赵大和赵二之间的恩恩怨怨,说到底其实就是烛影斧声,兄终弟及这件事情了。

而且赵宋王朝也真得挺有意思,毕竟南北宋一共十八个皇帝,其中北宋九个,南宋九个。

而北宋这九个在赵匡胤之后剩下八个全都是赵光义这一脉的子孙后人。

等到了南宋那九个除了开国的赵构之外,剩下的八个全都是太祖赵匡胤的后人。

说实话就这种非常对称的排列简直就是强迫症的福星啊。

但他们这里两兄弟后人完了这么一出击鼓传花,这才让那大宋所谓的第一悬案烛影斧声被传扬的那么精彩。

但如果你真的了解宋史的话,你就能够清楚。

不管烛影斧声和兄终弟及到底有没有后续,这其实都不影响赵匡胤将自己的位置传给他的弟弟赵光义。

因为这不是一道选择题,这是一道他已经知道了答案的填空题。

换而言之,他没得选。

说道这大宋第一悬案,我们就得先说说烛影斧声到底是个什么玩意。

说实话,其实很多人对于这玩意并不了解,甚至也不清楚里面到底是什么时候,毕竟读史书的就已经很少了。

读宋史的那就更少了。

恐怕现在很多人知道这件事情也是从小说电视剧上知道的,甚至于在他们的眼中,那斧子应该是在老二赵光义的手中吧....

但,你确定就老二那德行,他能在老大面前咋呼?

就算这事儿是真的,就算老大赵匡胤已经不行了,恐怕也不是老二赵光义能够对付得了的。

毕竟都按照民间说法,赵匡胤的太祖长拳也是打遍江湖无敌手的存在,就算是正史他也是正经儿的猛将出身。

赵光义....嗯....他车技挺好。

这哥们向来是和宰相赵普一起混的,这俩勾肩搭背的就是一类人,你要让他去策划一个陈桥兵变黄袍加身那还行。

你非要让他去和赵匡胤单挑。

就是赵匡胤下不来床了也不是老二能对付得了的。

这件事情等同于给你把斧子让你去单挑泰森,这不是斧子不斧子的问题,这是你要不要命的问题了。

而现在所有有关的烛影斧声的传闻,很多都是来自于民间,这内容也是让人分不清真假。

但这诸多版本的民间传说之中,包括晚晴的那本《宋史通俗演义》也都是老二拎着斧子疯狂输出老大赵匡胤,并且最终还获得了胜利。

所以在这些小说加上根据小说演义改变的电视剧,我们对于烛影斧声的理解就变成了。

赵光义带着斧子疯狂输出赵匡胤,烛影就是赵家两兄弟激烈打斗之时造成的烛火摇曳,至于斧声那就更不要说了。

老二赵光义抡斧子输出他老哥赵匡胤脑门子的声音了。

但,这并非是原版剧情啊,甚至于原版剧情和这种说法那也是相差甚远。

首先我们要说历史上有没有烛影斧声,或者说,烛影斧声最开始出现在什么时候。

他是后人流传,但也没有到那么后。

这个说法第一次出现是在南宋孝宗时期,名士李焘写了一篇《续资治通鉴长篇》,算是给资治通鉴做个加装。

其中在这里面引用了北宋时期,一个和尚文莹和尚所写的《续湘山野录》之中的内容。

在这里面他的故事大概是这么一个意思。

宋太祖赵匡胤感觉到自己身体不行了,可能是坚持不住了,就在他纠结自己身后之事该怎么办的时候。

正好来了一个神棍....来了一个算命大师!

这个算命大事告诉赵匡胤,如果十月二十日这天是个大晴天的话,那你还有得活,并且还能活一纪这么久。

可如果那天他不是晴天,那就完蛋了,你没了。

结果等到了那一天,这日头就不对了,突然天降大雪,看到这一幕之后,赵匡胤顿时感觉到了绝望。

并且立刻召集自己的老二兄弟赵光义入宫,给他安排后世。

紧跟着就是两兄弟在殿中喝酒,旁人退去,外面的宫女内侍偷过那纸糊的窗户看到了烛影下的赵光义连连做出来了推辞退让的动作。

这就是所谓的烛影。

紧跟着是后面,他们喝完了酒,老大赵匡胤把自家二弟赵光义送了出去,然后拎着一把长斧插在了雪里面。

对着弟弟输了一句“好做,好做。”

这就是所谓的斧声。

然后赵匡胤便回到了自己的寝宫之中,宽衣解带鼾声如雷,闭目等死。

而弟弟赵光义则是在一旁一直守着,等待着自家大哥寿终正寝。

直到五更一过,侍卫发现里面的鼾声没了,然后进去查看发现太祖已经驾崩,这个时候太宗按照遗诏接受了皇帝的位置。

将这几个场景串联起来,就是第一版的烛影斧声了。

而争议也就是从这里面开始的,“好做,好做”到底是什么意思。

在民间传说里面,这四个字是愤怒的,意思大概就是,看看你干的这破事儿!

但同样也有人从这个故事里面翻译是,“你好好干吧,这事儿不难干...”

说白了,这就是托孤了。

但是虽然你通过上下文感觉,这个解释似乎没问题,但是这个事儿....这有点太可爱了。

兄友弟恭,临终托孤,实在是有点不合理啊。

当然我们这么看感觉当真是不合理,不过那个时候这个版本是相当的受欢迎,因为这里面透露出来的消息实在是很振奋啊。

哪怕是李焘表明了,这就是个民间传说,但仍然被广泛认可。

因为这里面赵匡胤以江山社稷为重,心胸宽广,气势阔达,在生死面前仍然能够做到淡然处之实在是不容易。

同时赵光义继承也是合理合法合规矩,一切都是那么美好。

但是这种美好,直到清代才被改变。

在清朝的时候,这个故事就彻底被颠覆了,斧头从老大手里变成了老二手中,甚至那本来作为仪仗的宫廷长斧也变成了杀人利器。

同时这个正能量小故事也就直接变成了一个赵光义斧劈老大哥的千古悬案。

但,这事儿说实话真没必要弄得那么玄乎,因为这件事情你如果放在当时可以说是非常正常的一件事情了。

首先我们要知道,老大赵匡胤怎么死的这事儿可不玄乎,毕竟就赵大的本事,他除了生病之后病重而死之外,其他人弄不死他。

也没人说他病重这件事情有问题。

这件事情纠结点在于,老二赵光义到底是不是得到了老大的遗言,从而接受了皇位。

或者说得明白点,他是不是谋夺的皇位?

说实话,这事儿谁也说不准。

因为宋史,还有资治通鉴都说的是名正言顺。

但是后面赵二干的那些事儿你是真得没法解释的,单单是破坏了金匮之盟这件事情,就已经将他那难看的吃相表现的淋漓尽致了。

这种事情让人怀疑那也是合情合理的。

但为什么说,这个传闻是一个唯一的正确选择,因为当湖的那个时代,他没有选择。

我们要知道一件事情,那个时候赵宋王朝建立了,但是统一天下还远着呢。

赵匡胤的北宋和朱元璋的明都有一个让人很容易忽视的地方,那就是因为建立王朝登上皇位了就是已经一统天下,最起码一统中原了。

其实并不是,赵匡胤死的时候,那赵宋王朝还是风雨飘摇呢。

公元976年,赵匡胤去世,而此时的赵氏集团虽然已经有了不少的优势,也建立了一块看似稳固的地盘。

但是你要将当初的舆图拿出来你就会发现,这里面还有不少坑没填好呢。

先是在北边,那北汉和契丹还在那里手拉手好朋友呢,北汉快不行了,但是人家直接投靠了契丹让你一点法儿都没有。

西边的李光睿总想着给自己的子孙后代留下点什么。

南边虽然已经没有了南唐,但也是刚刚没有了南唐,整个江南还是人心浮动,不是没人想着光复盛唐雄风。

外加吴越之地的钱弘俶以及福建的陈进两个老狐狸都是出了名的见风使舵墙头草。

那西南的吐蕃诸部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南边的大理段氏也不是省油的灯。

就这么一个局面,你以为多么好对付不成。

除了这些外患之外,你可别忘了赵匡胤是接的五代十国的基本盘。

那是一个动辄就给你掀翻桌子的暴君流横行的时代。

你别说石守信,高怀德,曹彬这是被赵大杯酒释兵权了,你就是把他们软禁了又有什么用。

毕竟这天下未定,你还得让他们领兵取出干仗啊。

一旦兵马在手,你敢保证他们就不会想点什么?

赵匡胤怎么上来的,这么快就就完了?

不就是谎称那北边的北汉和辽国犯境,自己带着大军转悠了一圈直接在京城外的陈桥来了一出黄袍加身么。

你当初怎么玩的,现在人家玩起来是很有难度?

五代十国一共五十四年,干出来十五位君主,他赵匡胤是眼睁睁的看着这混乱此起彼伏。

那小弟欺负自家大哥留下的孤儿寡母,多了年幼孩子的位置,抢了自家子孙的地盘,这都是他眼睁睁的看了一遍又一遍的。

所以这个时候赵匡胤死的时候,他见到这个局面他也头疼,因为他自己搞下来都很难。

再看看自己的两个儿子,赵德昭刚刚二十五,赵德芳只有十七。

这倒是比那孤儿寡母的好点,但是再看看他俩的战绩,算了,他俩没战绩。

他要是把赵宋江山给打得妥帖了,那倒是能够让他们少年天子垂拱而治。

而且老赵家当初手底下的那些人也都是五代十国杀出来的,什么德行他自己还不知道么。

可不是看到主少国疑之后,悉心辅佐然后帮助他们稳定局势的家伙。

他们一个个的哪个心里没点东西藏着?

现在这还乱着呢,北边南边都不安生,西边还动不动就要来上那么一口,让他们两个小家伙哪一个上去都不靠谱。

就当初他手底下那群老**子老油条们,实在不是一个让自己儿子上位的好机会。

可如果说他赵匡胤是一个子嗣的人,就和朱厚熜一样。

我只管我自,至于我死了之后,我管他洪水滔滔?

那倒也是可以的,但你看看他设立的那个诡异到了神奇的制度,你也能够看出来这玩意他不是这么一个自私的人。

为了不让五代十国的循环在他赵家的身上再次重现,连那么一个诡异的制度都憋出来了。

他怎么可能在这种时候不考虑自己的两个儿子能不能压得住赵家的国运?

这个时候他赵匡胤就算是真的想要让自己的儿子接受自己的位置,他又如何能够放得下心去。

再看他的二弟赵光义,那本来就是二把手的身份,在军中本身和那些将领们也是有了十多年的关系了。

这些年一直跟在自己的身后,威望是足够的。

看着外面的这些敌人,说实话也是老对手了,最起码知根知底,双方都知道对方是个什么德行。

甚至于在这十几年的发展之中,赵光义也是同样的轻车熟路了。

他可以说是十分了解的。

对于创业本就潦草还直接走到一半走不下去的赵宋王朝,他在这种时候已经是没有办法的一个办法了。

也同样是针对于这种情况,才有了各种正史记载之中的金匮之盟了。

只不过让人们纠结的是,这个金匮之盟到底有没有一个后续?

毕竟赵匡胤想得是挺好的,但是他也不知道自己死后会发生什么,所以金匮之盟这个倒是没人去纠结他是不是真的。

毕竟兄终弟及嘛,也不是第一个了。

只不过这兄终弟及之后,赵光义后面到底把位置给谁,是可以纠结纠结的。

某一种说法就是,如果老二赵光义也没了,就将位置给仅次于他的老三。

然后等到老三没了,将位置还给老大的儿子。

这个说法,在人情上还是逻辑上都是可以说通的。

当然,也就是可以说通,因为赵光义不但没让写,后面俩侄子死的还挺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