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7章水利工程
当然了,在唐朝这个时代是不可能出现水泥的。
水泥得等到1796年一位叫作帕克的英国人发明出来才有,不过没关系,沐川就代替英国人帕克先发明出来吧。
“水泥是使用石灰石、黏土制成人,使用时加水搅拌,等阳光加热烘干而成。
至于水泥的获得方法……到时我会告诉你们的。”
听着沐川所说,墨竹、孙石头两人皆是点点头。
却是旁边的欧阳不凡感慨了一句:“沐川大人啊……你懂得也太多了点吧?
简直就是妖孽啊!”
欧阳不凡的话可引得孙石头、墨竹两人深有感触了,沐川的岁数比他们三人还要小一些,可这般岁数却是文武双全,又懂得那么多稀奇古怪又实用的知识,哪能令人不佩服啊。
此时欧阳不凡就怀疑地说:“沐川大人你老实告诉我们,你该不会是玉皇大帝遣派下来的紫微星真人吧?
莫非是专门前来救苦救难匡扶唐朝社稷的?”
沐川翻着白眼:“如果我说是的话,你要跪下来叩拜我,还给我上香吗?”
“那是必须的!”
“滚!”
沐川没好气地说,他可没有这精力与欧阳不凡调侃了,毕竟接下来还有堆积如山的事情等着他办。
现在要说的事情说得差不多,沐川摆摆手道:“没什么事你们三人就去忙吧。”
“是的,下官告退。”
三人这便是离开了。
见三人走后,沐川想着先回厢房里打个瞌睡,最近睡眠不足令得他精神靡靡。
就在沐川前脚要回房时,黑山慌慌忙忙地跑过来禀报:“大人……梁国公请求会见。”
“梁国公?
谁啊?
不见不见。”
沐川也不认识梁国公,想必应该是前来嘘寒问暖巴结关系的人吧,这样的人沐川最是讨厌,当然不见了。
黑山却显出犹犹豫豫的样子,不确定道:“大人,真不见吗……那可是房大人啊?”
“房大人?”
沐川猛得睁开双眼才想起是谁了,不就是房玄龄吗!
房玄龄,官拜三公之一的“司空”,获得爵位封号“梁国公”,为此大家多称他作“梁国公”而非称他官衔。
若是其他阿猫阿狗,沐川肯定就打发走了,可若是房玄龄,那还得见见,毕竟沐川与他还是有几分交情的。
一盏茶的时间后,房玄龄步履蹒跚地走了进来,他穿着宽松的斜襟服,带着圆帽,儒雅淡然。
“沐川小友。”
“拜见梁国公,不知梁国公今日前来寻下官是有何要事吗?”
“哎呀,沐川小友就不需要和我这么见外了,我们又不是什么生疏之人。”
房玄龄显得十分随意,双手负在后背,轻巧就在椅中落座。
虽然房玄龄让沐川别把他当外人,可沐川还是一尽地主之谊,这就命着丫鬟上茶上糕点,得好好招待一番。
可明显房玄龄并不是来喝茶闲聊的,他脸色沉了一下,严肃道:“今日前来寻小友是有一事洽谈的,想问问小友意见。”
“不知梁国公是有何事呢?”
“你应该知道近期我国正与高句丽过进行和谈吧?”
唐朝初期,高句丽国连连进犯边境,非法占据大唐领土,为此两国时常爆发战事。
只不过双方打战不过是两败俱伤之事,于是高句丽国提出“和谈”,希望通过谈判的方式来争取一个对双方都有好处的协定。
这次以金和玄彬为首的使者团就是为此而来的,除了参加“诗文交流”、“武术交流”来联系感情外,更重要是要进行协定谈判。
因在文武较量中唐朝技高一筹,为此也大增唐朝底气,以房玄龄为首的谈判团提出了数件苛刻的要求。
像是赔偿巨额战争条款、俯首称臣认大唐为“宗主国”、承诺永不进犯大唐领土等。
结果金和玄彬为首的使者团表现得很爽快,居然全部都答应了,尤其是战争赔偿款项达到了近百万黄金,结果高句丽使者团也一并同意了。
“沐川小友啊,对此我深表担心啊。”
“担心?
梁国公这是有什么可担心的?
这不是好事吗?”
“正是因为此次谈判过于顺利才担心啊……高句丽人卑鄙狡猾,这次谈判过程中他们居然没有讨价还价,怕是阴谋某些惊天阴谋啊。”
房玄龄沉沉叹了一口气后,便是把目光看向沐川,这次他专门过来就是想听听沐川对此有什么想法。
沐川听了房玄龄的话后,也确实是生起疑虑了,而且根据正史唐太宗与高句丽必有一场鏖战,可自沐川成为状元以后到现在都还没爆发过大战,却是局部小战争频频引发。
“莫非这是缓兵之计?”
听沐川道出缓兵之计,引得房玄龄直拍大腿:“英雄所见略同,看来沐川大人与我的想法也是一样啊,我也认为这是缓兵之计。”
事实上高句丽国这次前来和谈是在拖延时间并转移注意力,通过和谈,可令唐朝上下以为高句丽国一心投降。
实际上高句丽国正在集结着军队攻打唐朝边境线。
当然了,到底是不是“缓兵之计”还需要细细调查。
沐川说道:“房大人,即刻与皇上禀明,并遣派斥候前往与高句丽国衔接的边境线查看,届时就能清楚了。”
“正是!正是!沐川大人道出了我的心意啊。”
其实房玄龄隐隐间有所察觉到高句丽国的企图,但心里并不确定,现在与沐川会谈后总算让他都想明白了。
事不宜迟,房玄龄这就迈步要离开了。
沐川叫住了对方:“房大人,你就不留下来用膳吗?
府中备了些好吃的。”
正要如飞箭般冲出的房玄龄不由止住脚步了,整个朝廷上下谁人不知沐川的府邸盛产各类美食啊,吃过的人皆是称赞不觉大比拇指。
算起来房玄龄还没品尝过尚书府邸那美味之物了,难得前来一趟若是不品尝,岂不是很可惜吗?
奈何高句丽国之事尤为关键,不容拖延半分,房玄龄可不能多留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