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芳只觉得这实在是太巧了,隼族的人知道二公主的身世,但是女帝给她让她下给二公主的正好是隼族的毒,虽然二公主死在自己手里,但是就凭着这寻香散的证据,完全可以将二公主的死嫁祸给隼族。
意芳悄悄回到了鸢都,如今东绥夜北两国交战,二公主的尸身还在琉璃院停灵,没有及时被请回夜北。
而且看帝主表达的那个意思,似乎也不着急将“自己家”的公主请回去。
也不惧悠悠之口,流言蜚语。
于是意芳抱着二公主夜云琴的牌位,在大清早敲响就登闻鼓。
他国之人敲响登闻鼓,在东绥还是头一遭。
意芳一边敲,一边喊,她喊一句,身后的手下就跟着重复一句,都是百里挑一千里挑一的黑冰台的暗卫,气力自然没话说。
“咚——”的一声又一声,多少有些震耳欲聋。
意芳大喊:“夜北公主为质,却遭东绥军侯隼族陷害!”
她的手下就重复:“夜北公主为质,却惨遭东绥军侯隼族陷害!”
“身中火焰蛇毒,不治身亡!”
“我等虽有守护不力之责,但终归于隼族居心叵测!”
“今物证已查,尽数详实,恳请东绥帝主治罪隼族!”
咚——咚——一声又一声,每一声都敲打在东绥帝的心上,他的额头只感觉突突的跳了一跳。
今日小早朝上,没有人愿意触帝主的霉头,一个个都似鹌鹑一样默默缩着,大气也不敢出。
那隼族在京中派驻的子弟一个个都沉默不言,一向与隼族不和的芦雁族杳家和啄木鸟族卓家也没有趁此机会发难隼族。
大家都感觉到了帝主身边的气压很低,也知道了这件事就算是隼族干的,也于事无补了。
就算真是隼族干的,又怎么样?
夜北都已经打着为二公主报仇的名号来攻打了。有备而来,动作迅速,都已经拿下了越州了。
他们现在惩治隼族,夜北就能退兵吗?就能把越州还回来吗?
那必然是不可能的。
而且隼族貌似没有那么蠢,自己擅长制毒却用自己族内的火焰蛇之毒来害夜北的公主。
如今他们该想的,不是追究隼族的罪,而是该想想,怎么对抗如今这夜北压境、南凌也在生战事的局面。
东绥帝听着那登闻鼓的声音,只感觉到了一阵心烦。
他喜欢安静,如今这声音一住不住的,让他都无法静心思考。
“左都尉,把外面那个不知天高地厚的夜北女人抓起来,割了她的舌头!”他心里门儿清,夜云琴的死,分明就是夜从玉这个当养母的做的,跟隼族一毛钱关系都没有!
“是。”左都尉立刻去做了。
而就在这时,还没等左都尉走出殿门,登闻鼓的声音就停了,左都尉停下脚步,转头又看了帝主一眼,征询意见。
看着左都尉的样子,东绥帝只感觉气不打一处来,平日里看着机灵,怎么一到关键时候犯迷糊?
都已经跟夜北开战了,还顾忌那么多干什么?
东绥帝抄起手边的茶盏就砸过去:“看朕作甚!还不快去!”
“抓起来,不止外面敲鼓的那个,而是所有夜北人——”
“全部下狱。”
“不,抓起来后,废掉她们的灵根,赶去夜北前线,让夜凌锦好好看看!”
“她夜凌锦不是爱兵如子吗?夜凌锦若是不退兵,就把她们几个杀死在战场上!”
“还有,夜北迟迟不来给她们的二公主收尸,咱们就给她送过去!”
“将夜云琴的灵棺,一并送至前线,若是夜凌锦不带着自己的兵从越州滚出去,就将夜云琴的尸身,挫骨扬灰!”
“让夜凌锦看着!”
“是!帝主英明!”
但东绥帝心里清楚,夜云琴的死后尊荣与否,威胁不到夜凌锦。
而在外面敲锣打鼓的意芳,突然停下不是因为不想敲了,也不是累了,而是因为——
她力气有点大,登闻鼓又经年不用,成了摆设,年久失修,一不小心,给敲裂了。
牛皮的鼓面,硬生生给敲裂了。
意芳甩了甩手,敲了两个时辰,手都敲麻了:“姐妹们,收工!”
“好嘞,头儿!”
可是还没等意芳走远,左都尉就已经带着手下堵住了意芳的退路。
“都尉大人,你这是什么意思?”意芳见状,冷声询问。
左都尉答:“搅乱皇城安宁,蔑视东绥国威,死!”
意芳冷声一笑,蔑视一眼:“杀我等,谁?就凭——你吗?”
意芳抽出了剑。
一瞬间剑拔弩张,无外是,恶战一场。
意芳加上手下,不过只有十人,夜从玉当初派驻给守护并且监视夜云琴的,就是只有十个暗卫。
虽是百里挑一,但是双拳难敌四手。而且在追杀五歌的时候,都或多或少的受了伤。
随着左都尉手下的将士全部压上来堵截,东绥皇城门口,很快血流成河。
意芳她们都是精锐,渐渐倒下了。
眼看无法逃出,命丧于此,意芳心下一沉,她们互相对视一眼,做了一个决定。
姐妹都是一齐从训练营里走出来的,彼此之间哪怕有互相看不顺眼的时候,可是多年默契养成,一个眼神过去,都知道彼此在想什么。
下一瞬,在杀掉手边最后一个东绥将士的时候,她们全部自爆了魂丹。
被抓住,被杀死,都不可以让自己的魂丹落在东绥人的手里。
她们或多或少,都执行过许多机密之事,这些不可以被东绥拿到。
尤其是意芳自己,她知道是帝主下令让她杀了二公主的,如果自己的记忆被拿到,就是授人口实,夜北在这场战争中,再也站不住脚。
魂丹被自身捏碎,灵力消散,霎时殒命。
意芳在咽气前,向西北方向看了一眼。
“帝主,事虽未成,但属下敢说幸不辱命!”
鸢都东极宫门前,血流成河。
——————分割线
喜欢那句话“君以国士待我,我当以国士报之。”最初读到,是在《大秦帝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