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此之前,他就曾经办过其他人的葬礼,再加上有相关的规制作为参考,不会出现什么差错。
……
苏培盛将礼部呈上来的后妃封号递给了胤禛,说道:“皇上,这是礼部那边给的娘娘们的封号。”
胤禛接过来看了看,只见这些字都取得相当不错,而且每个封号都有着美好的寓意。
他揉了揉这几天因为忙碌而有些疼痛的脑袋,然后按压了一下眉心,想要缓解一下疲劳。
稍作休息后,胤禛便开始着手拟定圣旨。
他端坐于书桌前,手持毛笔,略作思考后,便挥毫泼墨。
要将一个个名字和封号写在了圣旨之上:“着年氏为贵妃,李氏为齐妃,林氏为柔妃,宋氏为懋嫔,刘氏为谦嫔,耿氏为裕嫔,武氏为宁嫔,吴氏为吴贵人………”
年氏本就是侧福晋,其家族如今更是胤禛的左膀右臂,是他目前重用的,对他的统治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支持作用。
因此,封年氏为贵妃不为过,这不仅是对她个人的嘉奖,更是对她家族的一种肯定。
而被封为嫔位的女子,皆是早期进入王府的,且都为胤禛诞下了至少一个孩子。
这些女子在王府中地位相对较高,她们的生育之功也为胤禛所重视。
至于那些贵人和常在,则多是些家世略低且未曾生育子嗣的女子。
胤禛虽对她们有所册封,但显然与嫔位及以上的女子相比,地位要稍逊一筹。
待圣旨拟好,胤禛仔细端详了一番,确认无误后,便将其交予苏培盛收起妥善保管。
接下来,他只需再花费一些时间,将康熙驾崩留下的一些事理清楚,便可将自己的妃子接入宫中了。
……
……
……
胤禛继位为雍正帝,对于那些兄弟们,雍正也做出了不同的封爵安排。
其中,十三皇子胤祥因其对四哥胤禛的坚定拥护,被封为和硕怡亲王,并被任命为总理事务大臣,负责处理重要的政务。
这一职位不仅显示了雍正对胤祥的高度信任,也表明了他在新政权中的重要地位。
对于其他皇子,雍正则采取了一种更为审慎的态度。
他决定等待他们展现出特殊的功绩后再给予嘉奖,以此激励他们为朝廷做出更大的贡献。
至于那些曾与胤禛争夺皇位的兄弟们,雍正则根据他们各自的情况做出了不同的决策。
大部分都会受到一定程度的惩处,而另一些则可能会被给予机会,用来证明他们的忠诚和能力。
皇长子胤禔之前被封为直郡王,后被康熙削爵、圈禁。
胤禛没有动,大哥圈着就圈着吧,没有爵位,那是老爷子的决定,他不想改。
皇八子胤禩曾被封为廉亲王,胤禛即位后自然想要清算了这个夺嫡使绊子的八弟。
只是胤禛还要用他处理政权稳固的问题,为平衡朝中势力,他选择重用八阿哥。
但未恢复其廉亲王爵位,而是将其改为 总理王大臣 ,赋予其实际政治权力以稳定政权。
其余两人,胤禛直接没放过,皇九子胤禟、皇十子胤誐都被胤禛削爵,被圈禁了起来。
关于康熙的后妃,雍正也拟了旨意。
他对这些后妃们进行了重新安排,其中一些妃子因为没有子嗣或者没有参与夺嫡而得到了加封。
佟佳氏,这位昔日的康熙贵妃,如今已被尊为皇贵太妃。
而定妃万琉哈氏,她是胤祹的母亲。
由于胤祹在那夺嫡中未参与争斗,而是选择了明哲保身,因此定妃得以在这场宫廷的权力斗争中幸存下来。
如今,她被册封为定太妃,只等孩子有所功绩,再被儿子接出府可以安享晚年了。
惠妃纳喇氏和宜妃郭络罗氏的境遇却与这些人截然不同。
她们的儿子都深陷于夺嫡的漩涡之中,最终落败。
因此,康熙没了,这两位曾经的宠妃如今只能黯然地收拾行囊,先迁往其他宫殿居住。
她们不再是一宫之主,生活质量必然下降等,只能待着合适的时机再被接出宫去,安享晚年。
相比之下,荣妃马佳氏的情况则稍好一些。
她的儿子诚亲王在这场夺嫡之争中表现还算不错,没有引起过多的胤禛的忌惮。
所以,荣妃只需耐心等待康熙的葬礼结束,便可以提前被儿子接回王府,享清福了。
……
孝庄太皇太后之前居住的慈宁宫现在空了出来,而慈仁宫也同样空着。
雍正紧紧咬着后槽牙,拿起朱笔,在黄绫上写下了一道圣旨:“朕惟仁寿皇太后(乌雅氏)温良恭俭,诞育藐躬,恩深鞠育……谨上尊号为仁寿皇太后,居慈宁宫……”
这道圣旨可谓是写得恰到好处——前半句将德妃的品德夸得极好,后半句则着重强调了“诞育龙嗣”这一关键。
写下这样的圣旨,胤禛也是无奈。
德妃是他的生母,太后之位自然是非她莫属。
康熙刚刚驾崩之时,德妃乌雅氏在永和宫内哭得那叫一个昏天黑地。
她对于自己所生的老四胤禛突然登上皇位一事,接受不能。
这儿子自小就被佟佳皇贵妃抱走抚养,一直到佟佳氏去世后才回到她身边。
如此一来,母子二人之间的关系多年来都颇为紧张。
相较之下,德妃的小儿子老十四胤禵,却是自幼在她跟前撒娇耍赖长大的,与她的关系更亲密。
可如今,这小儿子却还远在西北吃着沙子。
德妃越想越气,一怒之下竟然直接去找了四儿子胤禛,想要讨个说法。
她这一趟却白跑了,最终只能无功而返。
德妃一直在气头上,雍正这边才刚刚坐上龙椅,他走不开,让内务府的人捧着金册金宝来到了永和宫,恭请太后移居慈宁宫。
这可把德妃给气坏了,她现在没有心思搬宫殿,她二话不说,抬手就是一巴掌,直接将那托盘给拍翻在地。
那托盘上的金册金宝也随之散落一地,其中那翡翠护甲更是在金册上划出了一道“刺啦”作响的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