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老村长的家中,一场紧张而有序的麦收工作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
院子里,驴子牵引着石磙正在忙碌地碾压着金黄色的麦子,发出沉闷而有节奏的声响。
这台石磙是林梦芮借给他们的,极大地提高了麦子脱粒的效率。
在过去的年月里,老村长家的麦收工作总是需要动员全家的人力。
一半的人手要下到田间地头,挥舞着镰刀,辛苦地割取麦子。
而另一半人则留在家中,用古老的棒槌捶打麦穗,一粒粒地将麦粒从麦杆中分离出来。
这种方式不仅耗费了大量的人力,而且效率低下,往往需要耗费十多天才能完成。
现在,有了石磙的帮助,整个麦收过程变得轻松了许多。
石磙的使用大大减少了人力的需求,也缩短了麦子脱粒的时间。
老村长的院子里已经变成了一个繁忙的打谷场,为了更高效地使用空间,院子被划分成了三个不同的区域。
第一个区域是临时存放从田里收割回来的麦子的地方。
这里堆满了刚刚割下的麦捆,等待着下一步的处理。
第二个区域则是石磙碾麦的主战场。
在这里,麦子被平铺开来,然后由老村长的三儿子牵着驴子,拉着沉重的石磙在麦子上反复碾压。
随着石磙的滚动,麦粒逐渐从麦穗中被挤压出来,落在了下面的地上。
一旦第二个区域的麦子被碾完,三儿子牵着驴子便迅速转移至第三个区域,继续进行碾麦工作。
这样连续作业,确保了麦子能够尽快地完成脱粒。
三儿媳和大孙子则负责清理工作。
他们将碾过的麦秸秆清理堆积到一边,然后小心翼翼地将麦秸秆下面的麦粒收集起来。
这些麦粒还混杂着泥土和麦芒,由于农忙时节时间宝贵,当天并没有时间去扬净这些麦粒。
由于石磙是向林梦芮借来的,老村长深知必须珍惜使用它的机会。
在农忙季节,时间就是一切,因此他们必须争分夺秒,确保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麦收工作。
老村长的时间规划非常紧凑,他总是能够精确地安排每一项农活,确保效率最大化。
比如,今天他计划借用林梦芮家的石磙来碾麦子。
那就要提前做好准备工作,确保家里的驴子从早到晚不停地拉着石磙碾麦。
除了给驴子进食,中间不能有停歇。
第二天,他按照约定把石磙还给林梦芮。
碾好的麦子混杂着泥土和麦芒,当天没有时间去分离它们,他决定第二天再安排家人去扬麦分离。
同时,由于驴子当天在家从早到晚都在拉石磙,没有时间去地里把割下来的麦子拉回家。
老村长经过深思熟虑,决定就把当天割下来的麦子放在地里,第二天再去用驴车给拉回来。
他明白,这样做虽然会增加一些风险,麦收的效率更高了。
这样的话,他分出四个男丁,晚上住在地里,看着麦子不被人偷走。
麦子是他们一家人的生计,绝不能有任何闪失。
老村长根据形势的变化,果断调整农忙的安排。
他总是能够根据实际情况,做出最合理的决策。
老村长深信不疑,有了林梦芮家的石磙,他家麦子的脱粒将能提早五六天完成。
这意味着他们可以更早地准备下一季的耕种,从而提高产量。
而且,由于使用了石磙,他们还剩下不少力气,不用再像以前那样费力地用手工脱粒。
第二天一早,阳光透过薄薄的晨雾,洒在了林梦芮家的小院里。
吃过早饭之后,林梦芮带着满满的干劲,拿起农具,领着两个儿子,踏上了前往田间地头的路。
前日,他们已经割了有七八分地的麦子,现在地里还剩下四亩二分地的麦子。
林梦芮心里盘算着,这四亩二分地的麦子,打算分三次割完,每次割一亩四分地的,这样的话,自己和三个孩子不至于太累,也能保证麦子的收割质量。
今天,他们要割完一亩四分地的麦子,用驴车拉回家,第二天再用石磙碾麦脱粒。
林梦芮深知,只有这样有条不紊地进行,才能确保每一粒麦子都能颗粒归仓。
她还计划着,如果一切顺利的话,再需要六七天的时间,就能收完剩下的麦子。
到了地里,林梦芮和两个儿子分工明确,她兼顾指挥和监督,确保工作有序进行。
三人齐头并进,一起往前割麦子,好像是一支训练有素的小队,在金色的麦田中留下了一道道整齐的痕迹。
割了一个时辰的麦子,林梦芮看了看身后摆放的麦子,决定让大儿子大壮回家,把驴车牵过来。
她知道,接下来的工作需要将割了的麦子打捆,一点一点运回家。
大壮领命而去,不一会儿,便牵着驴车来到了田间。
他们一家人齐心协力,将麦子打捆装上车,然后缓缓地驶向家的方向。
就这样,黄昏之前,林梦芮母子三人,就完成了今天的既定目标,回到了家里。
今天割的麦子比前日还多,但是割麦的速度比前日快,而且还不是很累。
林梦芮和两个儿子分别洗完澡之后,女儿一巧已经做好了饭。
就在一家四口准备吃饭的时候,听到外面有人在敲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