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如梭,几天时间,转眼就飞驰而过。
这一日,燕培东带着夏三省和燕汐儿坐车赶往省会江城,再转机飞往燕京城。
夏三省所拟定的汽车零部件产业园立项报告,得到了以燕培东为首的筹备小组领导们的高度认可和赞扬。
至此,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燕培东决定马上出发前往燕京走动,争取在春节前的这一个多月时间内,拿到发改委的同意批文。
为此,燕培东接连召集王海民、陈三强、夏向前、白丽、程富贵以及万大海等人开会商议及安排任务。
叮咛他们要在自己暂离云东的这些天里要看好家,要注意胡大鹏他们的动向,如果有情况就立即给自己打电话。
而鹿场这边的建设工程,也在有条不紊的顺利进行。
几间厚实的野外帐篷,分别错落有致地搭建在鹿场的几个位置。
而且,在地下洞穴的附近位置,也专门搭建了一间,专人巡逻。
夏三省看到燕汐儿的安排,这才放下心来。
到达燕京城后,燕培东、夏三省和燕汐儿三人并未多做停留,便被老爷子派来的专车径直接回了燕家。
车窗外,繁华的街景如电影画面般一闪而过,车内却是一片宁静。
燕培东神情肃穆,显然对即将面对的父亲心存敬畏。
夏三省则显得有些紧张,毕竟他即将踏入的是一个有着深厚底蕴和历史背景的红色大家族。
而燕汐儿则是一脸平静,眼中闪烁着期待。期盼夏三省能够得到爷爷、奶奶和妈妈的认可。
燕家大院坐落在着名的香山南麓,这里远离都市的喧嚣,四周绿树成荫,鸟语花香。
这是一座古色古香的三进四合院,红墙绿瓦,雕梁画栋,透着一股威严而庄重的气息。
大院门口,两尊石狮威风凛凛地守卫着,仿佛在诉说着这个家族的辉煌与荣耀。
走进大院,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宽敞明亮的正厅。
正厅中央,一张巨大的红木圆桌旁,燕老爷子端坐在那里,宛如一尊不可侵犯的雕像。
他虽已年迈,但眼神依然犀利如鹰,仿佛能洞察人心。
老爷子身穿一件传统的唐装,精神矍铄,脸上刻满了岁月的痕迹,却也彰显了他的坚毅与不屈。
夏三省和燕汐儿紧跟在燕培东的身后,步伐稳健地走进正厅。
他们知道,这一刻,他们不仅仅是在面对一个家族的长辈,更是在面对一个曾经叱咤风云的英雄。
“爷爷。”燕汐儿轻声呼唤,打破了正厅的宁静。
她的声音温柔而坚定,充满了对老爷子的尊敬与爱戴。
老爷子微微点头,他的目光在三人身上扫过,最终停留在了夏三省的身上。
他的眼神中透露出一丝赞赏与好奇,显然已经对夏三省有所了解。
“你就是夏三省?”老爷子开口了,声音低沉而有力,仿佛带着岁月的沧桑与沉淀。
“是的,爷爷!”夏三省恭敬地回答,心中却不禁有些忐忑。
他知道,自己即将面对的不仅仅是一个家族的考验,更是对自己能力和品德的全面审视。
老爷子微微一笑,从身旁拿起一份报纸,轻轻展开。
报纸上,夏三省的文章赫然在目。
“你的那两篇文章,我都读了。”
老爷子的语气平静而深沉,仿佛每一个字都蕴含着千钧之力。
那两篇文章,不仅引起了上面的重视,更让老爷子对这个年轻人刮目相看,“年轻人,你很有才华。”
听到老爷子的夸赞,夏三省心中不禁涌起一股暖流。
他深知,这份认可不仅仅是对他学术成就的肯定,更是对他为人处世的认可。
他微微低头,谦逊地回答:“都是侥幸而已,还有很多需要学习的地方!”
“老领导和上面的那两位,他们都对你的文章赞不绝口,培东也跟着沾光了。”
“还有你在国际黄金交易市场上的辉煌战绩,也让老领导和我们几个大为震惊。”
“至于瓦良格号航母,上面其实也早有想法,和你算是不谋而合吧。”
“如今,以你为代理人运作,成功的可能性确实很大!”
“不过,此事非同小可,需从长计议。”
“另外,在知道你准备让汐儿成立华腾集团的初衷后,我们都很欣慰。为此,老领导和他们还要见你一面。”
“并且,他们家族的子弟应该也会加入进来!”老爷子满意地点点头,目光再次转向燕汐儿。
“爷爷,谢谢您的支持与肯定,我会继续努力的!”夏三省连忙起身保证道。
他的眼神中充满了慈爱与疼惜,这可是自己最心爱的孙女,燕家第三代唯一的女公子。
“汐儿啊,你和三省的事情,我已经知道了。”
老爷子的语气温和而坚定,“我看得出,三省是个有担当、有才华的年轻人。我很看好他。”
燕汐儿闻言,脸上不禁泛起一抹红晕。
她羞涩地低下头,心中却充满了甜蜜与幸福。
她知道,老爷子的认可对她和夏三省来说意味着什么。
这不仅是对她和夏三省感情的肯定,更是对她未来生活的期许与祝福。
“父亲,我们燕家以前没有在商界发展。”燕培东恭敬地插话道。
“如今,汐儿的华腾集团刚好补上了这唯一的短板。”
“是呀,培东你在政界又刚起步正处级,培元在军方也只不过是个正团级少校。”
“看来,我们燕家第三代的成长道路还很漫长啊。”
“爷爷,您不必担心!三省很快就能够挑起燕家这副重担,我相信!
燕汐儿为自己的爱郎站台,自然是不遗余力。
“嗯嗯,培东你以前一直在部委工作,而没有地方上的经历。现在看来的确是一个不明智的选择啊。”
“韩非子云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这句话很有道理啊!”
夏三省聪慧异常,明白老爷子的意思。
这一说法强调了从基层开始积累经验的重要性。
源自韩非子的《韩非子·显学》中的名言:“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