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年,更是有许多三甲进士是方青的学生。
“是。”宁安侯一边擦着汗,一边回道。
孝景帝没说什么,只淡淡嗯了声。可这冷淡的表情,看在一众朝臣眼里,还有什么不明白了。
得了,这位外室子的前程,算是毁咯。
那方青也算是走了霉运,这个时候点了句他的名。
日后就算南怀宴去考科举,以他这般人品,就算文采再好,很难考上。
就算考上了,陛下对他如此冷淡,也不会有考官青睐,更别说出人头地了。
南怀宴自己也没想到,一场宫宴,让他丢了面子,又没了里子,决定了他这一生的前程。
这比打他三十大板还难受。
可无人在意他们姐弟,更没人去看面如土色的宁安侯,他们只顾着去怜悯那对婆媳。
好一个借力打狗,坐在不起眼的轮椅上,宋砚的目光落在始终一言未发的南声声身上。
宫宴还未开始,侯爷和他那一双外室儿女便纷纷吃了个大亏,而这位侯府嫡女,看着存在感很低,实际上却在暗处,让陛下和皇后为她出了头。
南声声,真是不简单。宋砚端起面前的一杯茶水,缓缓送入嘴中。
孝景帝让老妇人和她儿媳两人落了座,宫宴正式开始。
帝后从龙椅凤位起身,立于高台,端起酒杯。
“今日朕与皇后在此,缅怀诸位阵亡将士。他们为国捐躯,是我大商功臣。护我河山者,有高门子弟,亦有平头百姓,朕一视同仁,凭功抚恤。请诸位举杯,与朕同奠沙场亡魂。”
说罢,孝景帝将酒杯高高举起,在场之人亦同举起酒杯。
他们将酒洒在大殿之上,此时殿外吹来一阵寒风,似是亡魂心灵有应。
“念阵亡之战行军记录。”孝景帝吩咐。
随即,便有内侍翻开一本明黄小册,立于殿前。
南声声的心口扑通直跳。她一直想知道,母亲战死的那一战,是如何打的。
她想知道母亲在战场上的英姿风采,如今马上便能知道了。
南声声屏住呼吸,就听那内侍高声念道。
“大商天启四十六年十月初三,南境行军司马谨录:是日丑时,悬瓠城南三十里狼牙谷,朔风劲起,星月遁形。夏氏副帅清羽率骁骑三千,衔枚疾走,隐于绝涧险隘。”
“寅初,胡酋耶律阿术勒率铁鹞子军二万,旌旗蔽空,如黑云压城。”
“夏将军着素甲,登高丘,解红缨分与诸校,声裂金石:‘此缨乃先君破虏所佩,今与诸君共系甲胄。生当衔枚,死必衔枚!’将士皆以缨系臂,歃血为誓。”
听及此处,南声声顿时泪眼如珠。
仿佛她能亲眼瞧见自己母亲在战场上威风凛凛,视死如归之姿。
想必这是一场恶战,母亲早已知晓。上战场时,她必定抱着必死的决心。
南声声鼻子发酸,眼泪一滴滴不争气地落下。
“卯正二刻,胡骑入谷。夏将军令鼓吏三通急鼓,谷顶火油倾泻如瀑。刹那间,火龙蜿蜒十里,胡马惊蹶,自相践踏。”
“都尉张承嗣引死士五百,以铁索横绝谷口。胡骑困兽犹斗,矢石如雨,承嗣身中九矢,犹大呼‘锁紧’而卒。
大殿之上,都尉张承嗣的遗孀和未及笄的女儿自然在列。
听到此处,母女二人再也忍不住哭了起来。可大殿之上,没有人责备他们殿前失仪。
身中九箭,仍不忘守关,她的父亲,她的夫君,没有给她们丢脸。
此时,所有人看向这对母女,皆满眼敬意,仿佛为国捐躯的是她们一般。
“午时,夏羽亲率玄甲精骑冲阵,手刃胡将七人。敌军溃围之际,忽有流矢贯其前襟。夏将军拔矢奋起,血污满襟,挥枪长啸:‘大商山河,一寸不让!’诸军感奋,斩首如刈麦,至酉时三刻,敌酋授首。”
心口中箭,却未倒下,仍然坚持着杀敌。
南声声不知母亲此时痛不痛,是什么力量让她坚持下去。
又不知这个时候,她心里在想什么,可有想过自己这个女儿。
“母亲。”南声声忍不住轻轻啜泣出了声。
可她没有像之前那对母女一样哭着,而是紧紧咬住双唇,不让哭声发出来。
她不能哭,不敢哭,怕自己止不住,坏了母亲用性命立住的威名。
“是时,骁骑营百夫长高华,接住夏将军手中军旗,立于山巅之上挥动九次,敌军见状,树根箭矢发出,高华身中十六箭,仍死护战旗。至援军到时,战旗未倒。”
原来如此,这位立功无数的百夫长,在他人生最后一次战役中,身中十六箭依然死死护住战旗。
他和主将一样,是英雄。
“华儿,我的华儿!”高华的母亲一声长呼,声音穿过大殿的屋顶。
“半年前你回来看为娘时,娘就不该让你走。可你说,边疆战事繁重,你不得不走。当时娘就不该放你。”老妇人哭得伤怀,其他人也纷纷抹泪。
“是役也,焚甲两万,获战马五千。我军阵亡一千七百三十三人,伤者无算。胡人闻‘商’字旗,小儿不敢夜啼。夏将军创重,临终执监军手曰:“护好边关,勿让贼寇入关!”
南声声的双唇被咬破,她心中从未有过的热血沸腾。
没错,这就是她熟悉的母亲!为国捐躯无怨无悔的母亲。
“呜呼!残甲凝紫,英魂化碧。诸子有亲者奉养,有孤者教抚,有未竟之志者,吾辈继之。魂兮归来,长护山河!监军御史崔琰顿首泣血谨记。”
行军记录念毕,大殿之上一片沉默。他们仿佛看到了自己家人在战场上浑身是血,奋勇杀敌的样子。
还有那位女将夏清羽,果然有将门风范。只听行军记录便可感受当时战场的腥风血雨。
打仗不易,守关不易,护百姓安宁更不易。
而夏将军的夫君,竟然趁她在边关守城卖命时,私养外室!
众人又想到这里,忍不住朝着宁安侯的方向啐了一口。
“念阵亡将士录。”孝景帝又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