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廿一。
京城。
紫宸殿。
年过不惑的熙和帝,正坐在龙椅上批阅奏折。
许是国事操劳,熙和帝鬓发已渐见花白。
“唉……”
长长的叹息声带着无尽的忧愁,响彻在空荡的宫殿中。
宫人顿生警惕,纷纷垂首静默。
就连熙和帝的心腹太监许忠义,也不例外。
这种情形,只有当今太子赵叡赵鸿然敢接话:
“父皇,是何处天灾?亦或边疆不稳?”
大炎帝后伉俪情深,六宫空置。
熙和帝膝下的两子三女均出自中宫。
赵叡乃熙和帝嫡长子,今年二十有二。
他刚出生就被封为太子,三岁被皇帝带在身边教导,五岁开始参政。
熙和帝极为重视他,对东宫三师选择慎之又慎。
赵叡也不负众望,睿智而沉稳,一身王者风范不弱其父。
如今已经为熙和帝分担了将近一半的朝政。
大炎上上下下都清楚:
赵叡是板上钉钉的下任皇帝。
闻声,熙和帝将手中奏折递给儿子,语气稍有些倦怠:
“大蕃欲效仿南夷与赤狄,让其可汗娶我朝公主以结秦晋之好。”
前朝藩镇割据,天下大乱。
大炎王朝先祖走投无路,被迫称帝,建立了大炎王朝。
但未及平定天下,先祖人就去了。
先皇继承遗志,自登基起就决意重整山河,荡平天下。
但历经数十年大战,山河破碎,生灵涂炭,不时还有天灾。
先皇苦心经营,也只是堪堪稳住风雨飘摇的家国而已。
百年过去,大炎周边依旧群狼环伺:
北有大蕃、西有赤狄、大柔、大真等小国,南越还有蛮夷诸部落。
到了第三代的熙和帝手中,民困国贫,还常有外敌犯境。
熙和帝无法,只能对内,提升国力,积累底蕴;对外联姻,携同盟给共抗外敌。
为此,他不得不将两位公主,先后嫁给南越世子和赤狄可汗。
只是熙和帝年事渐高,身体每况愈下。
知道有生之年无法完成先祖遗志。
只能将平定天下的宏愿寄托在赵叡身上。
自己则是日日勤政爱民,希望交托给后人的不是烂摊子。
赵叡正是年轻气盛的时候。
看完后,当即把奏折摔了。
但他即便发怒,也尽力冷静着进言:
“父皇!联姻不过是个幌子而已!”
“我大炎与大蕃乃是宿仇,仇怨不可解。”
“大蕃这几年扰境越发频繁,狼子野心昭然若揭!”
“将小妹嫁过去,与送死何异?”
“且那大蕃可汗已经四十有五,小妹才十四,他这是欺我大炎无人!”
南越和赤狄求娶大炎公主,联姻的人选不说后宫干净,至少年龄相仿。
这大蕃可汗连着死了三个阏氏不说,年龄比熙和帝还大两岁。
打着联姻的名头来试探,还要糟蹋他妹妹?
这怎么能忍?!
熙和帝揉揉发涨的太阳穴,缓声道:
“朕已打算以婉儿年幼为名,回绝此事。”
“只是……大蕃蠢蠢欲动,估计忍不了几年了!”
熙和帝膝下就这几个孩子,自然疼爱,不舍得远嫁。
只是他身为一国帝王,必须先国而后家。
当年形势危急,联姻势在必行。
他也只能在交好的邻国中,给女儿挑个稍好些的夫婿。
但大蕃就……
算了吧!
赵叡心知熙和帝打算,稳稳心神后,沉声道:
“父皇!如今大炎国力渐盛,再有几年,必能支持一战。”
“儿臣习武多年,又熟读兵法,麾下乘云骑也日趋成熟。”
“若大战降临,儿臣愿亲自领兵上阵,披甲执剑,为国而战!”
他已经为这一日准备许久了!
看着意气风发的长子,熙和帝满意地颔首。
但太子安危事关国本,不能玩笑。
熙和帝还是道:
“圣主不乘危而徼幸。”
赵叡知道,熙和帝这是再次拒绝了自己。
父子俩又聊了几句边塞之事,就又沉下心批阅奏折了。
一摞摞批复好的奏折被小心拿走,大太监许忠义又拿来了一批,放在熙和帝手边。
熙和帝随手拿起一份,正是清河省巡抚的奏折。
巡抚乃从二品官职,也算是封疆大吏。
如今又是收麦农忙时节。
熙和帝生怕是遇到什么洪涝天灾,弄得民不聊生,忙打开来看。
很快,熙和帝的目光变得古怪。
但随着他翻看奏折的速度越来越快,熙和帝的目光越发明亮,面上的神色也激动起来。
“清河省书生竟然研制出了收麦宝器!”熙和帝喜不自胜:“大善!”
将奏折递给太子,熙和帝又高兴道:
“许忠义!快去将清河巡抚派人护送到京的宝器安置在官田里,朕明日要共邀群臣,参观宝器!”
太子赵叡也道:
“若功效果如其上所言,那我朝便可开垦更多荒地,增收税粮,以富国库!”
他们迟迟不能对外征伐,除了军力薄弱外,便是国库空虚,根本无法支撑大军作战。
“正是如此!”熙和帝笑着点头。
虽说冬小麦早已经收完。
但皇帝发话,农官很快找到了临近成熟的春小麦麦田。
翌日早朝过后。
熙和帝亲率百官去往郊外官田。
看着农人用绰子‘唰唰刷’收着麦子,而麦穗用连机碓一敲,再用打风机一吹,就快速完成了脱粒。
文武百官沸然:
“如此神物,国之大幸啊!”
“百姓有福了!”
“恭喜陛下,贺喜陛下!此乃天佑我大炎!”
……
众人躬身齐拜,齐呼万岁。
熙和帝亲眼见证这三物的神奇之处,确定此物有用,也是大喜。
龙口一张,一连串的封赏就下去了:
“传朕旨意,兹有清河巡抚献宝有功,赏赐贡茶、瓷器……青阳知府陆平先破盗案,又……擢升一级;玉泉县令萧正……擢升青阳府同知。”
“柳林村苏家接连……忠义之家,长兄如父,着敕命苏家长子苏丰……赐苏行银百两、赐苏润……以示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