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打地基。”
“再把这些树处理好。”
苏行略一思索,发了话。
做水车是精细活,着急也没用。
还是先打好地基再说。
趁打地基的时候,顺便把树木晒了。
到时候,切割、修整、盖房子也方便些。
苏润闻声上线。
他拿出标注好数据的图纸。
像个小尾巴似的,跟在苏行屁股后面提要求。
简单的作图而已!
谁还没点才艺了?
“这几间房子是这样的……”
“大小要有……”
苏行看不懂苏润的鬼画符。
倒是听苏润这样这样,那样那样地比划着,接受良好。
磨坊的地基要稳,那就不能离河水太近。
苏行选好地方,先找出了打地基的位置。
三人花了几日时间,把地基打得结结实实。
又搬来柱础石,精准放置,以便来日立柱。
忙完之后,他们就要开始处理木头了。
苏润跟在苏行身边叭叭:
“这里的木头尺寸要……”
“那边的木头长度得……”
苏行边听,边按照苏润的要求,将对应的木头找出来。
苏远川就会把对应的木头抬走,交给苏远河做简单处理。
反正盖房子也不要求多好看。
结实、能住就行了,手艺无所谓。
把木头挑出来,分好类后,苏远川和苏行也开始干活了。
苏远河刨树皮。
苏远川把木头修整好。
苏行拿着锯子,将修好的木头切割成合适的长度。
苏润就拽着拉锯另一头,配合苏行切木头。
几人干得热火朝天。
一时间。
柳林河边,木屑、尘土漫天,将几人的身形都吞噬了。
“当家的,吃饭了!”
张氏来送饭。
见前面黄尘弥漫,都没敢过去,只遥遥喊了一声。
生怕篮子里的饭沾上灰脏了。
不多时。
黄尘中冒出几个人形。
“二嫂,今天吃什么?”
苏润干了一上午,饿得前胸贴后背的。
一探出头,看见张氏,直接就奔过来了。
张氏见苏润弄得灰头土脸,脏兮兮地就要吃饭,一巴掌拍掉他的手:
“去!洗洗再吃!”
“也不怕把脏东西全吃到嘴里!”
张氏从篮子里拿出几块干净的布,递给苏润三人。
又赶他们去河边擦洗。
而她自己则是从怀里掏出手帕。
先给苏行把脸上的尘屑细细擦干净,才让他去河边。
几人洗漱完,排排坐在树下等着开饭。
张氏将一大盆野菜炒鸡蛋放在中间,又给他们添上米饭。
最后,还拿出个大大的陶罐打开。
苏远河一看就惊呼起来:
“哇!今天居然有鸡汤?”
苏远河笑出大白牙,乐滋滋的拿肩膀去撞苏润:
“润子,哥还没干过这么舒服的活儿。”
“谁家盖房子敢天天管肉和精米、精面啊?!”
还是变着花样地做?
他在家里都没这么好的待遇!
苏润夹块儿肉过去:
“要是别人肯定不敢这么管,但这不都自家人吗?”
张氏在给他们盛汤,一边点头附和,一边心直口快道:
“那菜是我炒的,不喜欢可以少吃。”
“不过鸡汤得多喝点!”
“这可是大嫂天不亮就起来做的,煨了两个时辰,香得很。”
张氏狠起来连自己都拉踩。
苏远河尝了一口汤,好喝到两眼发光。
他呼哧呼哧就喝了一碗,感慨出声:
“翠莲嫂子手艺真好!”
张氏乐呵呵地又给添上一碗,交代道:
“大嫂知道你们肯定爱喝,还交代我给大伯、小叔送了些。”
“这里头还有一罐,你们下午留着慢慢喝。”
“晚上记得把罐子给我带回来就行!”
等他们吃完,张氏就提着篮子先走了。
倒是苏润他们喝了个肚圆,缓了缓才起来干活。
苏远河鼓出手臂上的肌肉,干劲十足:
“吃饱了就是好!”
“润子,看哥今天就把那堆木头给你全处理好!”
苏行瞥了眼苏远河,没说话:
到底谁才是润子亲哥?
“行了,干活吧!”
苏行勾着苏润脖子,就把人带走了。
张氏不仅给苏远河他们送饭。
有时候做些好的,也会送去给苏安福和苏兴旺家里。
这一通好吃好喝好招待下来。
三家人都是精力充沛,牛气冲天。
******
九月廿七。
苏远山、苏平安先后忙完地里的活,来帮苏行他们修木头。
苏小叔忙完自家田地,又去帮苏丰松土。
苏安福也让大儿媳去帮李氏除草。
人一多,干起活就快。
没两日。
苏家二代男丁又齐齐凑到了一起。
此时的木头也全都处理好了。
人一到齐,他们直接开始盖房子。
苏远河、苏远川、苏丰、苏平安四人抬着木头。
先根据柱础石立好柱子。
然后再搭建出房子框架。
水车本来就高大。
所以他们这房子盖得要比一般人家高不少。
只是挖河渠,把河水引过来,得过一段时间再说了。
苏润负责在河边和泥。
苏行和苏远河则是把和好的泥涂抹到木架上,变成墙体。
加上冬日还得在里面做水车、做石磨。
苏行他们刻意将泥浆抹得厚厚的,以期望过冬时,里头能稍微暖和些。
一众人忙忙活活。
到了十月初三,小雪的时候。
房子才勉强搭起了三分之一。
苏远山皱着眉道:
“这可不行!得再干快点儿!”
苏平安的大嗓门也响了起来:
“今年冬天来得早,天也比往年冷。”
“这才刚进十月,河水眼瞅着都快结冰了。”
“大雪前要是没把房子盖好,只怕得等来年!”
一听这话,第二天,李氏和苏小叔就纷纷赶来帮忙了。
苏安福也没闲着。
他先是让两个儿媳去帮着和泥。
又在族里找了七八个壮小伙儿去帮忙。
虽然是大冬天干活,但苏家管饭管肉。
李氏也深谙人情世故。
腾出手来后,带弟媳张氏挨家感谢。
虽然没提钱的事,但拿的东西也都不便宜。
苏家这么办事,来帮忙的人,就没一个有意见的。
只不过。
村子里的风言风语。
从苏润家开始做生意,就没断过。
这次买地盖房,也不乏有些吃不着葡萄,嫌葡萄酸的人,在村里到处说闲话:
“喊你去干活你就真去啊?傻不傻?”
“你就是去城里,也不少赚啊!难道就差他们家这几块肉,这点盐?”
“谁不知道他们家里今年发了?”
“你们也不趁机要点工钱,可是他家求着你们帮忙的!”
……
这些事,苏丰他们忙着干活,倒真是不知道。
苏安福倒是听见了。
但也没有第一时间处理。
他只是默默记下了这些挑拨离间的人家。
尤其是族里说闲话的那几户。
就等着磨坊建好后,一起清算:
总眼红别人家的,不值当他们拉这一把。
无论是苏氏还是柳林村,要想兴盛,就不能留着那些蛀虫上窜下跳。
免得一颗老鼠屎,坏了一锅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