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泡书吧小说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县试的号舍是一排一排的,连成一个个长巷。

虽说每排的号舍数量不等,但都是坐北朝南。

每个长巷的入口,会摆放一个水缸,以供考生使用。

同时,一旦考场着火,可随时取水救火。

而长巷的尽头则会有一个厕所。

临近厕所的号舍就是‘臭’名远扬的底号,又叫屎号。

号舍(虽然觉得大家都知道,但是龙龙就是很想把图片分享给你们)

苏润的号舍是玄字七号。

他循着指引找到位置。

号舍三面都是砖墙,上面是顶棚,前面是过道。

号舍里:

灰白色的砖瓦透着森冷,两道砖托一高一低,托着两块号板。

号板可以与砖托组合,变成一套桌椅或者是一张床。

苏润收起板子进去,四下打量一遍。

见除了灰尘外,只有一些乱爬的小可爱外,心满意足:

“运气不错,是个老号!”

他拿到座位号的时候,心就定了一半。

毕竟,这么靠前的位置,肯定不可能是底号。

但除此之外,他还担心遇到小号。

施工者偷工减料,私自缩小号舍尺寸,这种号舍就是小号。

苏润将抹布拿出,小心地放好考篮,又脱下一层外袍罩住,免得里头的试卷染了脏污,被判断为‘斩卷’,而后作废。

把号舍打扫干净,苏润将抹布随手往地上一扔,然后开始脱衣服。

脱几件盖腿上。

再脱几件披在肩膀上,将袖子在咽喉下打个结,简易的披风就这么做好了,能保暖些,也不会影响写字。

虽然还是冷得额头发寒。

但听着隔壁学子不断传出的冷嘶声。

或者周边时不时响起的喷嚏声。

不用想,就知道会有人冷到发颤的苏润,觉得自己还是很幸福的:

“还是得穿厚点!不然字写出来都是歪的!”

毕竟穿多了可以脱,穿少了就只能硬扛了!

天还没亮,不到考试时间,苏润将笔墨纸砚和试卷摆好后,一边磨墨,一边裹着披风默默背书。

不知过了多久。

伴随着龙门关闭的动静,考场中先后响起了卫先提示准备开考和下发考题的声音。

苏润虎躯一震,精神瞬间亢奋起来:

“总算是来了!”

养兵千日,用在一时!

是骡子是马,现在就要拉出来遛遛了!

县试共考两场,都不过夜。

第一场考四书文两篇,五言六韵诗一首。

第一道考题就是四书文。

衙差拿着牌灯,巡行场内,将手中的考题贴板,巡回展示。

脚步声走走停停,很快停在了玄字七号。

苏润抬眼,只见其上只有四个大字:

【王之善与】

苏润看了一眼,立刻就将题目抄在了草稿纸上,一手漂亮的小楷,看得人赏心悦目。

衙役甚至没等苏润写完,停了两息,就直奔下一个号舍。

苏润念叨着“王之善与”,一边快速锁定这四个字的出处。

很快,苏润两眼一亮:

王之善与,出自《孟子·滕文公下》。

全句是孟子谓戴不胜曰:“子欲子之王之善与?”

就是问:你希望你的君王行善举吗?

至于破题的方向,就是后面那句:有楚大夫于此,欲其子之齐语也,则使齐人傅诸,使楚人傅诸?”曰:“使齐人傅之。”

大意就是:这里有位楚国的大臣,希望他儿子会说齐国话。那么,找齐国人来教呢,还是找楚国人来教?”回答:“找齐国人来教。”

孟子通过‘学齐国人语言应该找齐国人来教,而不是找楚国人来教。’这一个小问题,由小及大,讲述了‘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道理。

不过苏润知道,若是仅仅讨论环境对人的影响,虽然没有偏离题目,但却不能足以出彩。

他认为,这题真正的破题方向应该是:

亲贤臣,远小人,此大炎可以兴隆也!

从书山题海中锻炼出来的苏润,早就形成了自己的解题步骤:

找出处、解题意、明论点。

如今前三项都已经完成,加下来就是解释结论,然后理论联系实际,引经据典作阐述。

至于逻辑清晰,文辞优美等,更是不用说,这都是最基本的东西。

找到了方向,苏润立刻就开始在草稿纸上动笔了:

圣人之言,非独论学语,实论治国。君王之侧,贤士如林,则国治民安;反之,则国乱民怨。今之君王,欲治国平天下,必先正其身,而正身之要,在于贤臣之辅佐。古之贤臣,莫过于汉武乡侯诸葛孔明……

虽然亲贤远佞是主要方向。

但科举取仕,那选拔的官员一定是为皇帝服务,维护皇权的。

固然有魏征等直言进谏的诤臣,但不是每个皇帝都是二凤。

玉泉县令也不可能敢鼓动学子当魏征,去挑皇帝的刺儿。

所以如果全围绕劝说皇帝来写,可能不得上意。

所以,苏润引经据典的对象就是历史上最完美的臣子之一:诸葛武侯。

不是都说吗?

当皇帝,希望臣子是武侯这样的;当官,希望同僚是武侯这样的;交朋友,希望朋友是武侯这样的;就算是做个平头百姓,也希望上头是武侯这样的人物!

苏润这篇文章,劝皇帝亲近贤臣在前。

表达希望成为武侯这样的贤臣,去辅佐皇帝,安定国家在中。

末了,再拍拍马屁,表示陛下雄才大略,施行仁政于天下,自己感恩戴德,不用皇帝来亲近自己,自己会努力成为贤臣,然后去亲近他。

就这样,洋洋洒洒一篇文章就完成了。

不过因着县考对考卷字数有规定,不能超过七百字。

所以苏润打完草稿后,又润色精简了一番。

修改完后,苏润看着半干的墨迹,可别提多满意了:

“啧!还有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