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泡书吧小说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任青峰点点头说:“嗯,原来不止我有这样的感觉。人的心性可以冷漠一点儿,但不能没有良心,做事也不能没有底线。这方面,我会多注意的。”

谭妙盈说:“你们说的,我倒不怎么认可。我认为柱子的冷漠是他的保护色,你们想想,他一个半大小子带着一个还不到十岁的妹妹,相依为命在京城生活,能不被人惦记?我看这孩子是个明白人,是不想被他们院里的人算计。”

她是一个母亲,对何雨柱兄妹有怜悯之心。

任青山也点点头说:“这倒也真有可能。”

如果何雨柱知道他们的谈话,肯定会在心里笑着说:谢谢你们看得起我,但我骨子里就是冷漠的人。你们根本想象不到,在末世时,以前认识的人变成了丧尸,我能丝毫不皱眉头的将他们的头砍下,不是亲近的人,虽然我不会动杀心,但他们的死活我也根本不放在心上。幸运的穿越到了这里,为了更好的生活,我才把那种发自内心的冷漠给掩藏起来,努力的融入这个社会。

任晓旭看了看他们,没有发表意见,她对何雨柱的第一印象就不错,心里对他能拜入叔叔门下还有所期待,要知道,她也跟着叔叔练武呢。

时光飞逝,日子就在何雨柱每天早上练功、白天工作中到了四月份。

这期间,不仅任东明经常来前海西沿练武,就是任晓旭也来过几次,关系很快熟络起来。

何雨柱才知道,这位娇滴滴的姑娘竟然也是位明劲初期的高手,难怪脸上有股子英气。

这段时间,因为上次与易中海的暗中冲突,易中海也没有了继续和何雨柱纠缠的想法,两人见面也只是打下招呼,再也没有任何沟通,何雨柱兄妹几乎成了院里的小透明。

清明节前,何雨柱凑着休息的日子,带着妹妹去给母亲上了坟,节后第三天,他刚到饭庄,孟涛就走进后厨说:“何大厨,前面有人找你,姚经理请你到他办公室去。”

“好的。”

何雨柱心下奇怪,谁这么早找自己?这种情况还是第一次发生。

来到前堂姚明山的办公室,里面坐着的一名中年人立刻站了起来,看他的年纪,应该和师父郑凤章差不多,只见他微笑着问道:“请问,你可是何雨柱何大厨?”

“我是何雨柱,您是?”

“哈哈,冒昧打扰了。我是罗国荣,川省人。”

何雨柱恍然大悟,这个名字,他可是如雷贯耳,并不是因为听石泉说过,而是因为,这人可是川菜泰斗,被尊称为“川菜圣手”,可以说是川菜第一人也不为过。

再过两年,他就会被领导人专门点名,从蓉城调入京城饭店工作,是华夏建国时“四大名厨”之一。

于是就笑着说:“原来是罗前辈,我听说过您,您好。不知您找我是?”

姚明山说:“柱子,我去安排点事情,你和罗老板坐下谈吧。”

说完,告罪一声,他走了出去。

两人坐下后,罗国荣再次抱歉道:“这次打扰,实在是有些不得已。年前有位叫石泉的客人,曾在丰泽园用过餐,从他口中得知,您曾经得到过一本《学厨笔记》,扉页上写着黄敬林的名字,对吧?”

“是的。我也曾听这位客人说,您就是黄大厨的徒弟。”

“没错,我是他的徒弟。”

“那不知罗前辈这次来,是想要收回笔记吗?”

“不,何大厨误会了。这次我专程来京城,有两个目的,一是想借阅一次这份《学厨笔记》,当然,我也带来了我的学厨笔记,如果何大厨不嫌弃我的厨艺浅薄,我想将笔记赠给你,以此作为交换,如果何大厨还不满意,你还可以提条件,只要我能做到,我无不应允。”

说完,他眼神诚恳的看着何雨柱,眼中透出期待之意。

何雨柱哈哈一笑说:“罗前辈太客气了。借阅笔记,不过小事一桩而已,哪里还敢提条件。不知您第二个目的是什么?和我有关系吗?”

“其实是我见猎心喜,想要和何大厨交流学习,我可是听石厅长讲了,你发明了一道酸菜鱼,他说能成为川菜的经典菜。我呢,比你痴长些岁数,也有自己的想法,我在开水白菜的基础上,也发明了一道汤,叫做竹荪肝膏汤,也想请你点评指导一下。”

何雨柱不由也是大喜道:“能和罗前辈学习,是我的荣幸,点评指导是真不敢,我会认真学习。请您稍等,笔记就在后厨,我给您拿过来。”

同时,从他这段话里,也知道了石泉的职务,竟然是厅级干部,了不得。

“有劳了。”

笔记就在空间中放着,何雨柱走进后厨,来到自己的休息室,从空间中将笔记拿出来又回到前堂。

“何大厨,这是我的学厨笔记,请务必收下。”

看他的表情非常真诚,何雨柱伸出双手接过说:“能够得到您的学厨笔记,相信对我的厨艺有很大的促进和提高,谢谢您。”这本学厨笔记,比黄敬林的笔记还要厚,能得到罗国荣的学厨笔记,就等于是他的半个弟子,这也是一份机缘。

罗国荣哈哈一笑说:“也许你有些好奇,我为什么这么想看这份笔记吧?”

“确实有些好奇。”何雨柱并没有矫情,直接承认道。

“我师父并不是科班厨师出身,他可是晚清科举的上榜人物,在京城参加殿试后,想外放粤省却未能成行,被留在御膳房管理膳食,所以才有了‘御厨’之称,后来又到几个县担任过知事。清末民初时,他辞官回了蓉城,开设餐馆姑姑筵。退休回川省时,年纪已经很大了,他一直有个遗憾,就是当时局势混乱,他走得匆忙,有很多东西没有带回去,其中就有这半本学厨笔记。他曾经无意中和我说过,因为是半路学厨,所以前期很是受了些苦,也有很多新奇的想法记在笔记中,连他自己后来都忘了,他说如果我看了笔记,对我厨艺的提高会有所帮助。”

“明白了。”

到了他们现在这种层次,想要再次提高厨艺,并不容易,现在有了机会,他确实不能错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