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泡书吧小说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最后,按照大明律,他只能丢官罢职;

这河道还是没有办法疏通。”

朱元璋听到二虎的解释,脸色顿时黑了下来,怒骂道:

“都出的什么混蛋主意,不是害民、就是抢劫;

这要是让他干一任高邮县的父母官,还不把咱的老脸丢尽了。”

朱标看到自己的父皇如此生气,苦笑着说道:

“父皇,这本身就是个难缠的问题,慢慢解决吧,现在大明越来越富裕;

等到大明拿下倭国后,朝廷就有足够的银子了。”

“到时候,在一点点处理这些事情吧。”

然而,二虎这个时候却是再次向朱元璋和朱标行礼道:

“启奏陛下、太子殿下;

这吴道通虽然没有给一个具体的办法,但是皇长孙殿下倒是说出一个可行的办法。”

“皇长孙殿下说,高邮县县衙没钱,但是当地的富商有钱;

虽然不能直接抢劫,但是那里可是有不少烟花之地在河道两岸。”

“并且,因为紧邻京杭大运河,也有不少饭馆、客栈、丝绸、瓷器等各种店铺;

县衙可以和富户合作疏通河道。”

“由那些富户出钱,疏通完成后建造船闸向过往的客商和花船收税;

县衙和富商利润五五分,等到富商收到三倍的投资款,河道收费权全部归县衙。”

“然后,整个高邮县的水域、河道都可以用这种办法;

以后百姓出行、商人运输都会便利许多,当地富户也捞到不少钱。”

“最后县衙也可以获得一个长期稳定的税源,除了一部分维护河道,还可以把剩余的商税交给户部;

给大明增加一部分赋税。”

朱元璋听到二虎这番话直接惊呆了,不敢置信的说道:

“二虎,你确定这等良策,是咱大孙想出来的?”

“按照他的话,那大明全国各地的地方性河道,不都可以照此办理了;

朝廷不用花一两银子,就可以疏通河道。”

“然后,还有一笔源源不断的税源。”

二虎,看到朱元璋一直盯着自己,下意识的说道:

“启奏陛下,好像是这个道理!!!”

“哈哈哈!”朱元璋爽朗的笑声传遍勤政殿,他惊喜的对朱标说道:

“标儿,没想到咱这大孙竟然有这种办法,可比朝中的那些大臣靠谱多了。”

“明天咱就开大朝会,让全国各地的地方官照此办理。”

第二天,朝会之上。

朱元璋把高邮县令李志远的奏章找了出来,面向百官说道:

“诸位臣工,这高邮县令李志远请求朝廷拨款修缮河道,说这高邮县的河道长期堵塞;

臭气熏天,影响太大。”

“地方上没有银子,请求朝廷拨款,诸位臣工以为如何?”

户部尚书吕昶听到朱元璋这么说,连忙出班奏道:

“启奏陛下,这高邮县的县令身为一县父母官,需要自己治理好治下的百姓;

当然,这疏通河道也是他的事情,但是这笔钱还需要他自己解决。”

“毕竟,大明有几百个县,有上奏本让朝廷批银子;

朝廷哪来那么多银子拨付下去,给他们修河道。”

“陛下,国库空虚,实在没有银子拨付给高邮县。”

吕昶身后的户部右侍郎李凌,本想给自己老家争取一下,看到自己这顶头上司一口回绝;

刚准备说出口的话,只能咽回去了。

群臣看到吕昶第一个反驳,想起自己的工资还在这个家伙手里把持着;

也只好装起了鸵鸟。

然而,吏部尚书陶凯敏锐的发现,朱元璋露的脸上出不满之色,连忙接过话茬说道:

“吕大人,话也不能这么说;

朝廷的赋税本就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如今这高邮县河道堵塞,水源不畅,并且水质已经开始恶臭了;

这肯定是要解决啊。”

“否则,这高邮县的客商恐怕慢慢的都要离开这个地方了,到时候,这个县的商税也要大幅度下跌了;

是不是特事特办,给这高邮县拨付一点银子疏通一下河道。”

哪知道,吕昶还是板着脸说道:

“高邮县的河道该疏通,但是这个银子户部不能出,户部的银子年初已经做好预算;

连征战倭国这种事情,都没有挪用资金。”

“高邮县的事情再大,也没有这事情大吧。”

吏部尚书陶凯听到吕昶这么说,也有点傻眼了,他无奈的说道:

“那咱们总得想个办法吧,好好的上县高邮县,不能真给整成臭水沟子吧。”

吏部尚书陶凯的话一出,百官也是齐齐的看向吕昶;

只要吕昶打开了这条先河,恐怕要不了几天,朝廷就得得到百八十个臭水沟子县。

面对朝臣的吵闹,朱元璋脸色一板,威严的说道:

“你们可都是朝中栋梁,这么简单的问题都解决不了,要你们何用。”

说完这句话,朱元璋就把朱雄英的办法在奉天殿复述了一遍,并且一脸郑重的说道:

“你们可知道,这朝廷和商贾合伙治理河道的办法;

可是咱的大孙想出来的。”

“你们可知道,你们为什么想不到这个办法?”

吏部尚书陶凯听到朱元璋的话,苦涩的说道:

“陛下,那自然是皇长孙殿下天纵聪明,微臣等不急也。”

朱雄英正在大殿上昏昏欲睡,听到这陶凯这么说,顿时无语了,古怪的说道:

“陶大人,或许我确实比你聪明了那么一点,但是你要说我天资聪明,也是绝对不可能的。”

“我只是个九岁的孩子,你可是在官场数十年的老尚书;

你之所以想不起来,那是以为你这一辈子只知道读那些圣贤书。”

“您老治国理政的手段,都是从儒门学说上学的,所以对商贾之事几乎上可以算是一窍不通;

对于,这就是你的知识不够全面,也是朝中大人们欠缺的地方。”

“如果是,负责大明商税局的户部右侍郎沈大人,他一定会用这种办法。”

沈括听到朱雄英在一旁夸赞自己,连忙说道:

“皇长孙殿下说笑了,微臣出身商贾,这办法只是生存最基本的技能,登不上大雅之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