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泡书吧小说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周海看到朱雄英这么说,顿时张大了嘴巴,脸上露出一丝惊讶。

虽然很不想承认,但是这皇长孙说的没毛病。

要是自己敢说儒门学问可以干这些活,恐怕以皇长孙朱雄英的邪性,八成会让自己当几个月太医去。

想到这里,国子监祭酒周海一本正经的说道:

“启禀皇长孙殿下,人无完人,学问亦是如此。”

“没有什么东西,可以做到完美无缺。”

“儒门学问虽然包罗万象,然,确实有其不足之处。”

朱雄英看到这国子监祭酒周海这么说,心里兴奋的吼道:

“周海,这可是你自己承认儒门学问,也有不足之处了,那就不要怪本殿下重开稷下学宫了。”

想到这里,朱雄英连忙说道:

“周大人说的这些,本殿下也认可,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的说法。”

“学所以皇爷爷和父王把诸位大人叫来,是商量对策的。”

“并没有,处罚诸位大人的意思,你们不要担心。”

“只是,我们既然知道儒门学说有不足之处,那就得想办法补全一下。”

“就比如去年的天花,如果不是本殿下偶然得到一张华佗残卷,给百姓们接种牛痘。”

“恐怕京城的损失几十万人,百官和皇族能剩下三成都不错了。”

“这可比商税不合理,严重多了。”

陶凯听到朱雄英的话,也感慨的说道:

“是啊,要不是皇长孙殿下,我等都不一定活到今天。”

“微臣陶凯,感谢皇长孙殿下的活命之恩。”

朱雄英却是叹息一声说道:

“陶大人,这是碰巧了,本殿下也只有这一张牛痘配方。”

“如果再次出现类似的瘟疫,恐怕真要十室九空了。”

“你说,我们为了自己和大明百姓的命,需不需要振兴医家。”

吏部尚书陶凯听到朱雄英这么说,连忙说道:

“那自然是应该,我们必须增强大明抵抗瘟疫、疾病的能力。”

朱雄英看到陶凯入坑了,目光落到户部尚书吕昶的身上,说道:

“吕大人,因为朝廷百官没有人懂商贾之术,导致大明的赋税九成压到老百姓身上。”

“那些大商人和世家,却是赚的盆满钵满。”

“我们该不该把商贾之术,也注重培养一下。”

吕昶听到朱雄英的话,也点头称是。

朱雄英看到吕昶也表态了,神色愈发庄重,一脸郑重地说道:

“既然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儒门学问亦有不足之处。”

“本殿下决定补全这个缺口,重开先秦时代的稷下学宫,让大明重现百家争鸣。”

“让农家去传教农桑种植,让兵家教导将军们野战能力。”

他一边说着,一边在空中有力地比划着,似乎在描绘着一幅宏伟的蓝图。

“让墨家,去主持科技和应用技术研发。”

“让大明的各行各业蓬勃发展,让百姓都能安居乐业......”

朱雄英的话还没有说完,国子监祭酒周海脸色骤变,双腿一软,扑通一声跪在了地上;

声音带着哭腔,喊道:

“皇长孙殿下、陛下,这使不得啊。”

他抬起头,眼中满是焦急与忧虑,额头的汗珠滚落下来。

“自从汉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国策,已经延续了一千多年。”

“各行各业已经步入平衡,如果重开稷下学宫,对百姓和世家贵族的冲击将是毁灭性的。”

“比如说,自古以来就是皇权不下乡,只管到县里这个层次。”

他微微皱起眉头,认真地解释着,试图让众人理解其中的利害关系。

“再下面都是靠这些乡绅,还有德高望重的族主在管理百姓。”

“他们培养自己的孩子考取功名,入朝为官。”

“获得一些特权,这都是儒门文化通过千百年的结果。”

“如果,重开稷下学宫,导致这些大明的基础不稳,世家贵族不满。”

“百官又颇有微词,这立马就是一场大祸。”

“陛下,不是说百家学说不好,而是现有的社会秩序已经延续了千年,如果贸然推翻它。”

“弊大于利,也不利于王朝的统治。”

“这也是,大汉时期汉武帝要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原因。”

朱元璋听到国子监祭酒周海的话,原本平和的脸色渐渐变得凝重,眉头紧紧皱起;

形成一个深深的 “川” 字。

他微微眯起眼睛,眼神中透露出沉思,他也知道,一旦重开稷下学宫;

必然会冲击现有的国家秩序,但是没想到问题如此严重。

想到这里,朱元璋缓缓转过头,看向自己的好大孙朱雄英,声音带着几分迟疑说道:

“大孙啊,这里面的问题可不少,重开稷下学宫,推动百家争鸣的事情。”

“恐怕,得徐徐图之。”

朱标也是苦笑一声,脸上露出为难的神色,说道:

“从朝中百官到最低层的世家、小地主,全都是儒门文化的拥护者。”

他微微摊开双手,眼中满是无奈。

“要是动这股势力,就是在动大明的统治基础。”

“不对,曾经有一个人尝试过,那就是新朝的王莽,结果被百官、世家贵族合力赶下来了。”

朱雄英看到朱标的话,脸上露出一丝坚定,说道:

“皇爷爷、父王,国子监祭酒周海大人说的不错,重开稷下学宫会动摇这群人的利益。”

“但是大明的根基,从来不是百官,也不是那些豪绅。”

“大明的根基,是天下的百姓和朝廷的百万大军,大明只要国泰民安,百姓有吃的、有喝的。”

“百官和那些豪绅对朝廷的政策再不满,又能如何?”

“难道,还能造反不成?” 他微微冷笑,脸上露出一丝不屑。

“皇爷爷,您是元朝末年走过来的,您认为这可能吗?”

他微微歪着头,目光期待地看着朱元璋。

朱元璋听到自己大孙的问话,脸上浮现出感慨的神情,微微眯起眼睛;

似乎在回忆着过去的岁月,说道:

“百姓所要的,无非是一口热饭吃,一身衣服穿,只要这两样能满足他们。”

“鬼才愿意,把脑袋别在裤腰带上造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