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1章 选训革新,崭露锋芒
第241章 选训革新,崭露锋芒
男人摘下墨镜,露出一双深邃的眼睛,正是国际深空探测研究机构的专家——卡尔。
陆之恒微微皱眉,心中升起一丝警惕。
“卡尔先生,有何指教?” 宴会厅的喧闹声仿佛被按下静音键,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他们身上。
卡尔的笑容带着一丝嘲讽:“听说贵国要启动载人深空探测项目?真是雄心勃勃啊!”
回到办公室,陆之恒立刻着手研究载人深空探测项目的筹备工作。
载人深空探测,对航天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有的选拔和训练标准远远不够。
他调出航天员训练大纲,眉头紧锁,手指一下一下地敲击着桌面,办公室里的气氛凝重得仿佛能滴出水来。
深空环境复杂多变,对航天员的心理素质、生理机能、应急处置能力都是巨大的考验。
这不仅仅是技术的比拼,更是人类意志的极限挑战。
“滴滴——”电脑屏幕上跳出一条新闻,标题赫然写着:《国际专家质疑中国航天员选拔标准》。
卡尔在公开场合表示,中国的航天员选拔标准过于保守,训练方法落后,难以适应深空探测的需要。
消息一出,立刻引起轩然大波。
国内外媒体纷纷转载报道,质疑声此起彼伏,一股无形的压力笼罩着陆之恒。
与此同时,航天员训练中心,赵教官正在进行例行训练。
他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教官,对传统训练方法有着近乎执拗的坚持。
“深空探测?那些花里胡哨的东西有什么用?最重要的是扎实的基本功!”赵教官的声音洪亮而坚定,却带着一丝不容置疑的权威。
年轻的航天员们面面相觑,陆之恒来到训练中心,看到这一幕,内心更加沉重。
改革的阻力,不仅仅来自外部的质疑,还有内部的传统观念。
他走到赵教官面前,语气平静却坚定:“赵教官,时代变了……”赵教官猛地回头,目光如炬,仿佛要将陆之恒洞穿:“变了又怎么样?老祖宗留下来的东西,还能有错?”
陆之恒没有正面回应卡尔的挑衅,只是淡淡一笑:“卡尔先生,您对我们的航天员选拔标准如此关注,真是荣幸之至。” 他顿了顿,眼神锐利地扫过全场,“不过,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与其在这里空谈,不如让我们用事实说话。”
国际会议现场,气氛剑拔弩张。
卡尔摆出一副“过来人”的姿态,滔滔不绝地讲述着西方航天员选拔的悠久历史和“成功经验”,试图用所谓的权威压制陆之恒。
他时不时地抛出一些专业术语,像一枚枚重磅炸弹,试图炸毁陆之恒的革新理念。
台下,西方媒体的闪光灯闪烁不停,仿佛在为卡尔的“精彩表演”喝彩。
“卡尔先生,您口中的‘经验’,难道就是用老一套的标准,去应对全新的挑战吗?” 陆之恒的声音不高,却掷地有声,瞬间压制了会场的嘈杂。
他打开手中的文件,投影仪将一组组数据清晰地投射在屏幕上。
“这是我们针对深空环境进行的模拟实验数据,它清楚地表明,传统的选拔标准已经无法满足深空探测的需求。” 陆之恒不慌不忙地解释着各项数据,并将其与现有的航天员选拔标准进行对比。
数据翔实,逻辑严密,卡尔听得脸色越来越难看,额头上渗出了细密的汗珠。
他原本以为陆之恒会按照常规去辩论,没想到对方直接拿出“王炸”,让他措手不及。
“当然,我们也借鉴了国际上的先进经验。” 陆之恒补充道,语气中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讽刺,“只不过,我们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改进,而不是盲目照搬。” 他环视一周,目光坚定而自信,“我们相信,只有不断创新,才能在深空探测领域取得突破。” 陆之恒话音刚落,会场响起热烈的掌声。
我方参会人员的脸上洋溢着自豪的笑容,原本紧张的氛围一扫而空。
卡尔脸色铁青,嘴唇微微颤抖,却无力反驳。
陆之恒走到卡尔面前,微微一笑:“卡尔先生,事实胜于雄辩。” 他伸出手,示意握手,卡尔却尴尬地愣在原地,伸也不是,不伸也不是。
陆之恒没有强求,转身离开,只留给卡尔一个挺拔的背影。
会议结束后,陆之恒接到了一个电话:“小陆啊,你的方案,上面初步同意了……”
陆之恒放下电话,嘴角忍不住上扬。
成了!
革新方案终于得到了上级的初步认可!
这不仅仅意味着更多的资源和权力,更意味着他对深空探测的梦想,又迈进了一大步。
“好的!”他握紧拳头,兴奋地在办公室里转了个圈,像个孩子一样。
消息传开,整个团队都沸腾了。
压抑许久的阴霾一扫而空,取而代之的是激动和希望。
他们知道,这仅仅是一个开始,但这个开始,意义非凡!
夜深了,航天指挥中心依旧灯火通明。
沈星悦坐在控制台前,聚精会神地盯着屏幕上的数据。
自从陆之恒接手载人深空探测项目以来,她就主动承担了更多的工作,希望能为他分担一些压力。
“星悦,还在忙呢?”陆之恒的声音在她身后响起。
沈星悦转过头,看到陆之恒脸上带着一丝疲惫,但眼神却异常明亮。
“嗯,还有一些数据需要核对。”她起身,走到陆之恒身边,轻轻地抱住他。
“之恒,你辛苦了。”
陆之恒将头埋在沈星悦的肩上,深深地吸了一口气。
那一刻,所有的压力和疲惫都烟消云散,只剩下无尽的温暖和爱意。
他紧紧地抱着沈星悦,感受着她的体温,感受着她的心跳。
“有你真好。”
“一切都会好起来的。”沈星悦温柔地抚摸着陆之恒的头发,轻声说道。
第二天,航天员训练中心,气氛焕然一新。
赵教官看着陆之恒带来的新训练计划,眉头紧锁。
他虽然嘴上不说,但心里也明白,时代变了,老一套的训练方法已经跟不上形势了。
“赵教官,我知道这对你来说是一个挑战,但我们必须做出改变。”陆之恒语气坚定,“为了国家的航天事业,为了我们的梦想!”
赵教官沉默了片刻,最终点了点头:“好,我试试。”
新选拔标准下的首次小规模测试即将开始。
陆之恒站在训练场边,看着准备就绪的航天员们,心中充满了期待。
“准备好了吗?”他的声音在训练场回荡。
“时刻准备着!”航天员们齐声回答,声音洪亮而坚定。
“开始!”陆之恒一声令下……
陆之恒一声令下,新选拔标准下的首次小规模测试正式开始。
训练场上,航天员们如同离弦之箭,在各种测试项目中穿梭。
新的测试标准更加注重航天员的心理素质和应变能力,模拟了各种极端深空环境,充满了挑战性。
有的项目需要航天员在失重状态下进行精密操作,有的项目需要他们在极度缺氧的环境中保持清醒,还有的项目需要他们在面对突发状况时做出快速而准确的判断。
测试过程中,几位候选人展现出了惊人的潜力。
他们不仅技术过硬,心理素质更是超乎寻常的稳定。
其中一位名叫李峰的年轻航天员,在模拟太空舱失火的情况下,沉着冷静地完成了紧急逃生程序,其表现甚至超过了教官的预期。
“永远的神!这波操作简直厉害极了!”观摩的团队成员们忍不住发出赞叹。
测试结果很快出炉,陆之恒看着手中的报告,嘴角微微上扬。
首次小规模测试,成功选拔出几名极具潜力的候选人,初步证明了革新的可行性。
“成了!”他握紧拳头,心中涌起一股巨大的成就感。
团队成员们更是欢呼雀跃,互相击掌庆祝,办公室里充满了快活的空气。
“兄弟们,今晚吃烤串去!”
消息传开,国内航天界开始重视起这个革新计划。
不少专家学者前来参观学习,纷纷对陆之恒的魄力表示钦佩。
“年轻人真是值得敬畏啊!陆之恒这次真是搞出了个大事情!”一位老专家感叹道。
陆之恒的革新计划,不仅为中国航天事业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世界航天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然而,就在陆之恒准备全面推广新选拔标准时,却发现了一些问题。
一些关键技术在大规模应用时可能出现稳定性不足的情况。
陆之恒的眉头又皱了起来,他拿起电话,“喂,帮我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