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公公看了笑着暗暗点头,孙大人这样行事甚好。
打开圣旨尖细的大声读道:“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右佥都御史孙保财,天惠聪颖,机敏过人,护驾有功。得此能臣干将,朝廷百姓之福,因身负腿伤,朕心不忍,暂时停官,伤好时即起复。特赐汤山温泉庄子一处让其休养。钦此。”
德公公等孙大人领完圣旨又说了几句,大意就是皇上已经安排好伺候人员,孙大人只管带着家人去住即可。
还笑着叮嘱了,身契和庄子的房地契都在盒子里。
这可是他第一次见到皇上赏庄子,还给安排人的,可见孙保财有多不同。
孙保财和钱七带着儿子领旨谢恩,接过圣旨还有德公公递过来的小盒子。
听了德公公的话,又谢了一番圣恩,对于德公公的提点,同样笑着谢过。
怎么都没想到皇上会给他一处温泉庄子让他去养伤,对这样的奖赏他心里还挺喜欢。
汤山的温泉很有名气,如果不是大富大贵之人,在那里根本没门路弄到地皮盖庄子。
汤山流出的地皮,全部都是当年作为奖励,赏给有功绩的大臣,这些人拿到地皮盖了庄子,后来有的因为家道中落变卖了庄子。
但是买主无一不是有权势之人,其他商贾富户是很难买到的,除非你是在大景朝数一数二的大商贾。
对于停官这事倒是没啥想法,朝廷有规定请病假最多三个月超过即停职,他这腿养好了肯定要超过这个时间。
在说皇上圣旨里都说了伤好当即起复,虽然他不希望加入后面这四个字,心里打算如果皇上想不起来他就一直养着好了。
送走德公公后,才和钱七拿着圣旨回到后院,儿子早不知跑哪去了。
钱七接过圣旨放好,对于这个赏赐跟孙保财的想法差不多,汤山在游记里看过,能去那里住段时间想来不错。
泡温泉还是上辈子的事,她来这里后都没奢望过还能泡温泉。
孙保财打开盒子,里面是庄子的房地契还有一叠身契,看了后没想到竟然这般大,周边有三千亩田地都是属于庄子的。
孙保财扬了扬手中的地契,笑道:“这庄子光是周边的土地,就有三千亩是庄子的,咱俩在那里开个温泉度假山庄吧。”
这要是弄个度假山庄,生意肯定好的不得了,当然这话就是说说,拿皇上赏赐的庄子做营生,简直是给人送弹劾他的把柄。
钱七听后笑笑,知道孙保财在开玩笑,接过地契看了眼,又拿过庄子上的房契看,是个五进院落的房契。
这盖的可够大的啊,也不知这庄子是谁建的,拿过身契大致看了下,感觉没有一百也得有八十张吧。
看过心里也明白这价值,可不是他们瓷安县庄子能比的。
不说京城附近的地价,本身就是他们那里的几倍,就说这汤山庄子的三千亩地吧,就比其它地方值钱多了,毕竟这边有温泉。
把房地契身契收好后,两人商量着什么时候去,最后决定明日启程,既然圣旨上都说了让他去养伤,肯定要遵旨才行。
绝不承认其实他俩已经迫不及待的想去那里体验一番了,嗯虽然他腿受伤不能现在泡温泉,但是心里终归是好奇的,想去看看什么样。
钱七先去跟屠美人和宝琴说下,让她们也整理下东西,随后回房收拾儿子和他们的衣物,去了温泉庄子小家伙应该会很开心,玩的地方大了。
孙保财让人去詹士府给邵明修送个信,让他下衙后来他这一趟请他吃饭,临走了怎么也要跟他告个别,嗯顺便打听点八卦听听。
他看了庄子的房契和地契后,就觉的他这庄子绝对有来历。
能在汤山地界有这么大面积的庄子,权势肯定小不了。
三千亩地的庄子,在别的地方可能不算大,但是在汤山这个地方,想都能想到这算是大的了。
记得在都察院时有位同僚,跟安国侯有些亲戚关系,去了一次安国侯在汤山的庄子,回来就这话题说了三天,那时他说安国侯在汤山的庄子是一千亩,这个他绝对没记错。
所以他这庄子必然来历不小,有些事他喜欢弄明白了。
邵明修接到信后想了下,让属下去打探皇上赐给孙保财汤山庄子的相关事宜。
孙保财得封赏的事他听说了,听皇上把孙保财的官职停了,就赏了孙保财一个温泉庄子让他去养病,心里还想不会是皇上真默许孙保财过诗酒田园的生活去了吧。
不过这念头刚冒出来,就被他否定了,还在想其他可能时,收到孙保财请他吃饭的信儿,当即明白这小子想知道什么,所以才让属下去打探。
他们邵家在京里,汤山那都没有庄子。
虽然汤山庄子珍贵,但是从孙保财救了太子一命上看,这赏赐还是轻了。
他觉的这赏赐应该还没完,估计剩下的要等孙保财起复时了吧。
因晚上要请邵明修吃饭,孙保财跟钱七商量最后决定吃火锅。
这个简单现在熬汤底,等晚饭时也熬好了。
钱七也觉的好久没吃火锅了,到时她在后院摆一桌,几个女人一桌也能吃过瘾。
这般想着写了封信,让宝琴先去给永安侯府送去,要去汤山庄子常住,怎么也要跟萧淑君说一声,她在这京里只有萧淑君和沐清月两个朋友。
送完信在去邵府请沐清月,让她带着小凌萱来吃火锅,反正她相公晚上也要来,明日他们就去汤山庄子了,应该跟她当面辞行。
至于萧淑君只能给她去信说下了,她现在怀了身孕她也不敢请她来。
当然就算她请了,永安侯估计也不会同意她来。
等宝琴走了吩咐厨娘去买青菜和羊肉还有羊骨等。
厨娘买完东西回来,她亲自熬汤底让厨娘在旁边看着,告诉她要注意的事项,等她懂了后才让她看着火,青菜等晚饭前洗就行。
沐清月听宝琴说钱七要去汤山庄子常住了,随即吩咐人备马,回后院换了身外出的衣裳,拿了些滋补的东西,带着女儿去了孙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