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泡书吧小说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泡书吧小说网 > 其他类型 > 随身空间之带着萌娃诸天种田 > 第117章 名动江湖的隔壁老王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117章 名动江湖的隔壁老王

王大锤步履蹒跚地走了过来,那模样甚是狼狈,一只大大的黑眼圈格外引人注目。

他哭丧着一张脸,仿佛遭受了天大的委屈一般:“李大哥啊!您可得救救小弟呀!我家那位母老虎又开始作恶啦,我实在是受不了,特地跑来您这儿躲避一下,求求李大哥发发慈悲收留我吧!”

王大锤被他家婆娘欺负可已经不是一回两回的事儿了,左邻右舍都知道,李四也不是头一遭收留这个可怜虫。看着眼前惨兮兮的王大锤,李四心中不禁涌起一丝怜悯之情。

他走上前去,轻轻地拍了拍王大锤的肩膀,正想开口答应让他留下时,突然之间像是想到了什么重要的事情,脸色瞬间变得严肃起来。

只听李四怒目圆睁,大声呵斥道:“滚滚滚!收留别人倒也罢了,但就是不能收留姓王的!”说罢,还朝着王大锤狠狠地挥了挥手,示意他赶紧离开。

王大锤顿时大感委屈:“为什么姓王的不行,而且李大哥又不是第一次收留小弟了。”

两人的大声嚷嚷顿时惊动左邻右舍,不少人脸色古怪的看着二人。

李四脸都黑了,大声喝道:“快滚,哪有那么多为什么,总之就是不能收留姓王的。”

李四的婆娘出来一看,看到王大锤可怜兮兮的样子,刚想劝劝丈夫,突然间也像想到什么的样子,捂着嘴笑着缩回了屋里。

类似的场景还发生在隋末无数地方,一时之间姓王的和邻居都成为了调侃对象。

却是老王的传说短故事,随着新版的西厢记等等长篇故事一起流传了开来。

每一本长篇小说后面都有老王的传说作为番外压轴出现。

短短几十字的小故事,顿时热度远远超过长篇小说本身。

而故事的创意提供者。

赫然就是江湖上鼎鼎大名的隔壁老王王无痕。

蜀山派掌门,扬州岭南交趾之主。

古老的华夏大地在战乱的阴霾下挣扎。

此时,一段大为诙谐却又荒诞的 “隔壁老王” 故事闯入,仿若一颗奇异火种,瞬间点燃了各方迥异的情绪。

洛阳城内的勾栏瓦肆,本是市井闲人寻欢作乐之处,丝竹管弦声与嬉笑喧闹声交织一片。

说书先生登上一处简易高台,将故事娓娓道来:“诸位看官,且听一则妙事。

有一奸夫,听闻亲夫归家,慌得六神无主,欲要逃窜,那妇人却机灵得很,让他平卧床上。

待亲夫进门,问‘床上何人’,妇人巧言应答‘快莫做声,隔壁王大爷被老娘打出来,权避在此’,亲夫竟大笑云‘这死乌龟,老婆值得恁怕’。”

言罢,台下先是一片死寂,跟着就是哄堂大笑。

须臾,一位袒胸露怀、臂上文着刺青的壮汉猛地跳起,将手中酒碗重重一摔:“呸!这等不要脸的妇人,搁咱这儿,定要浸猪笼,以正风气,哪能容她如此戏弄亲夫!”

说完诞着脸问说书先生道:“先生可知这妇人居住何地?”贱贱的样子又再次引来哄堂大笑。

纷纷问道:“就是就是,没有地址,无凭无据怎能让我等相信。”

几位常混迹于此的富家公子哥,嘴角噙着一抹玩味笑意,折扇轻摇:“有趣,有趣,这般狡黠妇人,倒似有些别样风情,若在咱府中……”

话未说完,便觉不妥,在旁人的侧目下,尴尬地干咳几声,收起了那不合时宜的调侃。

长安的太学之中,一众莘莘学子正埋首经史子集,钻研圣贤之道。

听闻此故事,仿若平静湖面被巨石砸中。

一位年长的博士先生,气得脸色铁青,手中的书卷抖个不停:“此乃大逆不道,悖逆天理之举!成何体统!” 在其严厉目光扫视下,学生们纷纷正襟危坐,齐声应和。

然而,角落处有两位同窗悄悄对视一眼,目光中透着难以掩饰的新奇与思索,趁先生转身板书,其中一人迅速在竹简上划下几行小字,似是默默记下这惊世情节,预备私下再细细咂摸其中滋味。

而在偏远山乡的一座破旧坞堡内,族人们劳作终日,方得片刻休憩。

堡主正于大堂之上与几位长老商议着如何在乱世自保,老王的传说故事如一阵怪风卷入。

堡主 “蹭” 地站起身,怒目圆睁:“荒唐至极!咱这一族,向来以忠义传家,若出此等丑事,必遭天谴。往后定要对族中妇孺严加管教,莫让这腌臜风气沾染分毫。”

长老们亦是颔首称是,神色凝重。

堂下,年轻的后生们却忍不住交头接耳,有的咋舌惊叹,有的面露羞赧,偶尔几声压低的偷笑,又在长辈的呵斥下戛然而止。

女人们则聚在一旁,红着脸低声议论,既对那妇人所为感到不齿,又隐隐担忧自家男人听闻此故事后的反应。

“听说故事的提供者就是那蜀山派的王无痕,外号就叫隔壁老王。”

“我去,原来隔壁老王这个绰号就是这等意思啊?”

“真江湖败类是也.........为何不叫隔壁老李啊?”这是一位姓李的贱人。

这则看似简单诙谐的故事,实则深藏着多层耐人寻味的深层寓意。

故事中的桃色事件能迅速成为邻里间知晓甚至议论的焦点,说明传统社区在道德监督上有强大的力量,但也可能因过度干涉私人生活,引发一些不必要的矛盾与误解,暗示着传统秩序在应对复杂人性时的两难处境。

关于婚姻与家庭观念的隐喻尤为深刻。

妇人的不忠冲击着婚姻忠诚的基石,这促使人们思考,婚姻是否仅仅是一种基于道德约束的契约,

故事没有给出明确答案,却提醒着我们,家庭关系的平衡是一门微妙的艺术,过度偏向任何一方,都可能导致家庭这艘小船在生活的风浪中飘摇不定。

最后,它也是对生活智慧的一种别样诠释。

妇人在紧急时刻的机智应变,虽用于不当之处,但换个角度,倘若生活遭遇困境,这种随机应变的能力或许能成为扭转乾坤的关键。

故事以小见大,用一段简短的情节,拉开了人性、社会、家庭等多领域问题的大幕,引导我们透过表面的诙谐,挖掘深层的寓意,从而获得对生活更深刻的洞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