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幕已经悄然降临,文老的院子里依然灯火通明。就在这时,急促的敲门声打破了夜的宁静。林婉儿坐在书房里,听到了外面的动静,立刻起身,走向院门。门外站着一位面容焦急的村民,定睛一看是平时在村口做力夫的王大哥后面跟着的是他老婆王大嫂,王大哥怀里紧紧抱着一个他们的孩子王成,只见孩子的面色通红,双眼翻白,身体不时抽搐着。
“妹子,麻烦您了!孩子突然高烧,已经出现惊厥了,送到医院太晚了,求老先生救救他!”王大哥急得几乎快要哭出来,孩子的父母早已在村里焦急四处打听着治病的办法,然而到了这个时刻,唯有把孩子带到文老面前,寄托一线希望。
林婉儿看到孩子的症状,心中一紧,立刻跑去叫文老。文老从房间里出来,脸色凝重,没有半点犹豫:“把孩子抱进来,快。”他熟练地做着准备工作,手里拿着几根针灸针和一些常用的草药。
“这孩子的症状,情况危急,我们得尽快采取措施。”文老的声音低沉而坚定,“惊厥大多是因为高烧引起,必须先通过针灸迅速退烧,才能避免病情加重。”
婉儿在一旁焦急地看着,文老没有一丝迟疑,直接让婉儿将孩子轻轻放躺在床上,开始为孩子进行针灸治疗。他的手指如同精准的仪器,在孩子的肩膀、手腕和脚踝之间游走,准确无误地找到了中渚、列缺、手三间和合谷四个退烧的关键穴位。
“中渚是手小指上的一个穴位,能够疏通身体的热气。”文老的语气虽然平静,却透露出对每个步骤的绝对掌控,他快速插针,“列缺帮助清肺,缓解因热邪引起的痉挛,手三间能缓解手部的痛感和紧张,合谷则是通全身气血的关键所在。”
每一针都插得精准,婉儿站在旁边,紧紧盯着孩子的反应,几乎能感受到孩子体内的热气在随着针灸的进行一点点减退。随着文老的操作,孩子的抽搐逐渐变得平缓,而孩子的头上也可以出汗。孩子的妈妈王大嫂一摸孩子的身上也开始在出汗,惊喜的抬起头望向文老先生。嘴里念到:“出汗,可出汗了,老先生,你救了我们一家的命啊。”
“好了。”文老轻轻放下手中的针灸针,转身去熬制药汤,“接下来,药物调理也要尽快进行,保和丸可以帮助孩子清热解毒,降火退烧,避免再度发生惊厥。”
婉儿赶忙按照文老的指示,将山楂(活血化瘀,消食化积)
神曲(帮助消化,理气解郁)
麦芽(消食,助消化)
茯苓(健脾利湿)
半夏(化痰止呕)
陈皮(理气,调和脾胃)
甘草(调和药性)进行熬煮。文老看着孩子的脉搏和舌苔,确定了药方的正确性后,他再三叮嘱:“药汤一旦煎好,要趁热服下。记住,退烧并非单靠针灸,而是要结合药物,帮助孩子的体内气血恢复正常。同时要把体内的问题解决,消除体内的余热。”
药汤渐渐好了,婉儿端起药碗,轻轻喂孩子喝下。随着药汤的下肚,孩子的身体温度渐渐回落,脸上的潮红也开始褪去。文老检查了一下孩子的脉搏,满意地点了点头:“这是最有效的治疗方式,现在孩子的体温已经稳定下来,惊厥症状大致可以控制住。”
然而,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文老仍然警惕地注视着孩子,尤其是那个小小的身体,依旧有些微弱的颤抖。文老没有轻易放松警惕,而是提醒婉儿:“这孩子之前的病情已经有了几分严重,虽然退烧了,但我们还需要继续观察,确保体温不会再升高。”
此时,婉儿不禁松了口气,瞥向窗外,天色依旧漆黑,月光如水洒在地面上,院子里的一切显得异常宁静。她轻轻地走到窗边,凝视着外面的景象,心里不禁有些复杂。这个小小的孩子,命悬一线,幸运的是,他们能及时赶到文老的院子。
王大哥站在一旁,目不转睛地看着孩子的变化,看着孩子的体温逐渐稳定,脸上终于露出了一丝松懈的神色。就在此时,村民低声说道:“老先生,谢谢您,真的是太感谢了!”
“医者仁心,救死扶伤,是我的职责。”文老微微一笑,目光深邃,“今天能及时救治,都是因为你们的果断。如果耽误了,后果不堪设想。记住,这样的事情必须早点做出判断,很多时候,时间决定了生死。”
孩子渐渐恢复了稳定,文老的神情也放松了下来。婉儿站在一旁,看着这一切,感叹良久。她从未想到,中医的针灸和药方能够如此迅速地扭转局势,救回一个生命。她从心底敬佩文老那种冷静与从容,看到文老的手法与眼神,她更加坚定了自己要走上医者道路的决心。
经过这次治疗,孩子的情况逐渐恢复,几乎完全脱离了危险。文老安排好后续的治疗和护理工作,婉儿依然静静地站在旁边,目送着村民离去,心中充满了感动和责任。
这一天,林婉儿深刻体会到了医者的意义,明白了针灸与药方不仅仅是为了治愈一个人的病痛,更是为了给人带来新的希望。而她,也将在这条道路上,继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