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泡书吧小说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泡书吧小说网 > 都市言情 > 诡案密档 > 第6章 雨夜旧宅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欢迎来到《诡案密档》,我是程浩。本章内容是根据绍兴市某匿名网友投稿的亲身经历整理而成。

引子:雨夜旧宅

2018年深秋,一场冷雨笼罩着绍兴古城。凌晨两点,网友“青石巷”蜷缩在老城区一间民宿的床上,手机屏幕的蓝光映出他苍白的脸。他颤抖着手指在论坛敲下一行字:“我可能撞见‘那个东西’了……”

窗外是斑驳的白墙黑瓦,雨水顺着屋檐滴落,在青石板路上砸出细碎的回响。三天前,他刚搬到这栋清末民初的老宅改建的民宿,房东曾隐晦提及:“这屋子……以前住过一位姓陈的教书先生。”

一、阁楼上的脚步声

入住第一夜,青石巷便察觉到异样。

凌晨时分,头顶的木质阁楼传来规律的“咚、咚”声,像有人踮着脚尖踱步。他壮着胆子举着手电筒爬上梯子,推开阁楼活板门的瞬间,霉味裹着灰尘扑面而来。

阁楼空无一人,只有一摞泛黄的线装书堆在墙角。最上面一本封皮用蝇头小楷写着《绍兴府志·异闻卷》,书页间夹着一张褪色的黑白照片——画面里是三个穿长衫的男人站在天井中,中间那人手中捧着一只青瓷罐,罐口封着朱砂符纸。

他鬼使神差地拍下照片发到本地历史爱好者群,立刻有人回复:“这罐子……像不像沈园‘镇魂坛’的传说?”

二、沈园的第三口井

绍兴沈园,陆游与唐婉的题词壁前永远挤满游客,却少有人注意东北角一口被封死的古井。

据《越中杂录》记载,光绪年间,沈家三少爷暴毙于井边,死时双目圆睁,十指抠入青砖缝隙,指甲缝里塞满黑色絮状物。此后每隔十年,井口石栏上便会浮现暗红色水渍,形如女子侧脸。

青石巷的网友循着线索来到沈园。傍晚闭园前,他避开保安溜到井边,手机电筒照亮石栏——一道裂缝中赫然嵌着半截焦黑的指甲!

三、乌篷船上的红绣鞋

更诡异的事发生在三天后的鉴湖。

网友租了条乌篷船夜游,船夫是个佝偻的老汉,船头挂的煤油灯在风中忽明忽暗。行至湖心时,老汉突然压低嗓音:“客人莫看水底。”

话未落音,船底传来“咯噔”一声轻响,似有东西擦过船板。青石巷下意识低头,瞥见一抹猩红色从幽绿的湖水中一闪而过——那是一只缀着珍珠的绣花鞋。

当晚论坛炸开了锅。有Id“兰亭墨客”的老绍兴人留言:“民国十七年,《越铎日报》登过一桩悬案:富商之女投湖自尽,捞尸人连打三天只找到一只红绣鞋……”

四、档案室里的密档

为查证传说,青石巷混入绍兴市档案馆。

在积灰的“民俗灾害卷宗”柜底,他翻到一份1953年的手写笔录:

> 受访者:王阿四(原沈园花匠)

> “陈先生(指老宅原主人)常说沈家井通阴阳,民国廿三年夏,他带学生挖开井口,第二日学生全疯了,嘴里念叨‘罐子不能开’……后来陈先生把什么东西埋进了老宅地窖。”

笔录末页贴着张模糊的剪报,标题触目惊心:《书院街集体癔症事件!六名教员深夜暴毙,死状诡异!》

五、地窖里的青瓷罐

回到老宅的青石巷撬开了厨房地砖。

腐臭扑面而来。地窖不足五平米,正中摆着一张八仙桌,桌上端端正正放着照片里的青瓷罐。封口的符纸早已风化,罐身布满蝌蚪状铭文。当他用手机扫描铭文时,翻译软件跳出一行字:“怨魄入瓮,永镇此间。”

罐底沉着一层黑泥,掺着几缕疑似头发的丝状物。突然,阁楼再次传来脚步声——这次是奔跑,夹杂着指甲抓挠木板的刺啦声。

六、百年因果

青石巷逃出老宅后,在一位退休历史老师处拼凑出真相:

光绪年间,沈家三少爷与陈家小姐私定终身,却因家族反对殉情投井。陈小姐的尸身被捞出后,其父(即老宅原主陈先生)听信道士之言,将女儿一缕头发与沈家井水封入青瓷罐,以“锁魂术”保家族昌盛。未料怨气反噬,陈先生在1934年的“书院街事件”中离奇死亡,罐子就此失踪……

尾声:未解的诅咒

网友“青石巷”的帖子更新停留在2018年11月:“我把罐子放回地窖了,但昨晚又听到阁楼有哭声。”三个月后,民宿被拆,施工队从地基里挖出七具呈环状跪拜的骸骨,中央是一堆青瓷碎片。

绍兴地方志办公室至今未公开1953年笔录原件,而沈园那口井,在2020年修缮时被发现井底砌着一面刻满符咒的石碑。

> 声明:本文经文学加工,切勿对号入座。部分资料参考绍兴民俗档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