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4章 大周常务副皇帝!
【接下来登场的是卧龙诸葛亮!】
三国时期,烽火连天,硝烟弥漫。刘备站在一座高山之巅,遥望着远方那片辽阔的天幕,眼眶渐渐湿润,泪水不受控制地滚落下来。
他的目光紧紧锁定着那遥远的天际,仿佛能够透过重重云雾看到那位令他刻骨铭心的人物——诸葛亮。
刘备心中感慨万千,声音微微颤抖:
“诸葛亮啊!那可是我刘备三顾茅庐才请回来的军师啊!
想当年,我不辞辛劳,一次又一次地前往隆中拜访先生,只为求得先生出山相助。而先生最终被我的诚意所打动,毅然决定跟随我共创大业。”
回忆起与诸葛亮相处的点点滴滴,刘备不禁露出欣慰的笑容。
“先生他一心一意为了蜀汉,殚精竭虑,日夜操劳。
每一次面临困境,都是先生用他那过人的智慧和谋略为我们指点迷津,化险为夷。他对蜀汉的忠诚可谓天地可鉴,无人能及。”
说到这里,刘备的语气愈发激动起来:
“先生不仅是我蜀汉的丞相,更是大汉的丞相!
他的声名远扬,深受百姓爱戴,成为了全天下人心中敬仰的对象。无论是朝堂之上还是民间乡里,人们提起诸葛丞相无不竖起大拇指称赞有加。”
刘备深深地吸了一口气,接着说道:
“先生将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蜀汉,真正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哪怕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依然心系国家大事,为兴复汉室而不懈努力。如此忠臣义士,世间罕有!
吾得孔明,如鱼得水也!”
【龙国人到底有多喜爱丞相?我国有一个少数民族叫做佤族,因为和丞相诸葛亮的约定守护国土1700年,公元225年,诸葛亮平定南中,而后将中原先进的生产技术引入当地。
南中的佤族人民为了报答诸葛亮,佤族的先民与诸葛亮立下了永不反叛誓死守护祖国南大门。
时间来到1934年,鹰酱公然武装侵占云南,以班洪为首的17个佤族部落,在生死存亡之际发出了告祖国同胞书。
佤族人民奋起反抗,击退鹰酱。直到诸葛亮去世1700年后巴蜀大地还时常能看见白巾缠头的老人,如果追问原因是为了诸葛亮守孝。】
在那个风起云涌、英雄辈出的三国时代,五丈原上,落日余晖洒下一片金黄。
诸葛亮身着一袭素衣,手中紧握着那把象征智慧与权力的羽扇。他静静地伫立着,目光穿越时空,望向远方的天幕。
此时,这位智者的神色充满了无尽的感慨和深深的感动。
两行清泪不受控制地从他那深邃而明亮的眼眸中夺眶而出,顺着脸颊缓缓流淌。这泪水并非悲伤所致,而是源自内心深处对历史传承的震撼与欣慰。
";吾真的未曾料到,时光荏苒,已然过去了 1700 个春秋。然而,那遥远的南中之地竟然还记得当年与吾所立下的誓约!";诸葛亮轻声呢喃道,声音微微颤抖,仿佛能听见岁月的回响。
遥想当年,他亲率大军深入南中,以智谋和仁德收服了当地各族人民的心。
那份誓约,不仅是双方的约定,更是一份信任与责任的传递。如今,听闻南中的后人英勇无畏地抗击着来自异国他乡的强敌——鹰酱,并且成功守护住了后世国土的完整,诸葛亮心中怎能不涌起一股豪迈之情?
";他们当真是好样的啊!不愧是我大汉子民的后裔!
这份坚守与担当,足以令世人敬仰!";诸葛亮激动地挥舞起手中的羽扇,仿佛要将自己满心的喜悦与骄傲都挥洒出来。
风拂过他的发丝,吹动着他的衣角,但他的身影却如同一座坚不可摧的山岳,稳稳地立在这片土地之上。
他深知,正是因为有这样一群勇敢顽强的后人,大汉的精神才能得以延续,华夏文明的火种才会永不熄灭。
【接下来登场的是大周常务副皇帝!狄仁杰!】
在这广袤无垠的大唐位面之中,李世民身着一袭明黄色龙袍,负手而立于巍峨宫殿之前。
他那锐利如鹰隼般的目光,穿越重重楼阁亭台,直直地望向远方天际处那片神秘而又引人瞩目的天幕。
只见那天幕之上,一行行金色大字熠熠生辉,赫然显示着“大周常务副皇帝”几个大字。
李世民见状,心中不由一震,深深地吸了一口凉气。
他眉头微皱,暗自思忖道:
“大周常务副皇帝?如此称谓,想必此人地位尊崇至极,乃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啊!”
想到此处,他那双深邃的眼眸之中闪烁出一丝好奇与疑虑交织的光芒。
“寡人倒要好好瞧瞧,这天幕接下来究竟会如何讲述关于这位‘大周常务副皇帝’的事迹?
他究竟是凭借何种手段成就了这千古忠臣之名?
更为关键的是,他所忠诚之事,到底是那大周王朝呢,还是寡人的大唐江山?”
李世民喃喃自语道,言语之间流露出对未知真相的急切渴望和深深探究之意。
此刻,他的整个心神都已被那天幕上即将展现的故事所吸引,迫不及待地想要揭开其中隐藏的种种谜团。
【狄仁杰:“你给我滚下马来!就凭你一个小小的将军,竟敢如此托大?在本帅面前,拒马回话,你以为就你手下的几千威卫队,我就不敢杀了你?”
眼前的将军立即单膝下跪行礼,
“末将这右威卫大将军是皇帝钦封的,你无权夺印。”
狄仁杰:“临行前,圣上授意本帅便宜行事,别说夺取你的大将军印,就是杀了你也在便宜之内!”
其中一官员,“你叫什么名字何妨人士?到幽州做干?给我从实招来!”
狄仁杰,“在下姓狄,名仁杰。并州人士,官同奉革英台平章事,兼幽州大都督,奉旨钦差提调一切军政要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