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早年生活与教育
1646年7月1日,戈特弗里德·威廉·莱布尼茨出生于神圣罗马帝国的莱比锡的一个书香门第,祖父三代人均曾在萨克森政府供职.他的父亲是莱比锡大学的伦理学教授,在莱布尼茨6岁时去世,留下了一个私人图书馆,这为他日后的学习提供了丰富的资源.12岁时,莱布尼茨自学拉丁文,并着手学习希腊文,展现出了非凡的学习天赋和求知欲.14岁时,他进入莱比锡大学,学习哲学、数学、法学等多个学科,广泛的学习为他日后的跨学科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1666年,他出版了第一部有关哲学方面的书籍《论组合术》,此时他年仅20岁.
第二节:初入职场与巴黎之行
1666年,莱布尼茨于阿尔特多夫拿到博士学位后,拒绝了教职的聘任,经政治家博因堡男爵介绍,任职服务于美茵茨选帝侯大主教约翰·菲利普的高等法庭.1672年,莱布尼茨被派至巴黎,执行一项政治计划,虽未成功,但他借此进入了巴黎的知识圈,结识了马勒伯朗士和数学家惠更斯等诸多杰出人物.在惠更斯的指导下,他在数学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于1675年11月11日便已完成一套完整的微分学,并在1684年发表第一篇微分论文,定义了微分概念,采用了微分符号dx、dy,1686年又发表了积分论文,讨论了微分与积分,使用了积分符号∫,从而独立发明了微积分.
第三节:汉诺威时期的多领域探索
1676年,莱布尼茨离开巴黎,转任职服务于汉诺威的约翰·弗里德里希公爵,担任公爵法律顾问及图书馆管理员.1679年,他发明了二进制,并对其进行了系统性深入研究,完善了二进制理论,这一成果为后来计算机科学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1680至1685年间,他担任哈茨山银矿矿采工程师,致力于风车设计,以抽取矿坑中的地下水,虽因技术和观念问题计划未成功,但体现了他对工程技术领域的积极探索.1685年起,受继任的公爵恩斯特·奥古斯特所托,开始做不伦瑞克-吕讷堡贵族族谱研究,这项计划一直持续到他去世前.
第四节:哲学思想的发展与传播
1686年,莱布尼茨完成《形而上学论》,阐述了他的哲学思想.1695年,他于期刊发表《新系统》,其中关于实体间与心物间的“预定和谐”理论被广泛认识.1700年,莱布尼茨说服勃兰登堡选帝侯腓特烈三世于柏林成立科学院,并担任首任院长,积极推动科学研究与学术交流.1710年,出版《神义论》,表达了他对上帝、善恶、自由等问题的思考.1714年,他在维也纳着写《单子论》及《建立于理性上之自然与恩惠的原理》,进一步完善了他的哲学体系,其“单子论”思想认为世界上所有的事物都是由单个的实体“单子”组成,为西方哲学史上“物质”与“精神”之间的关系等问题提供了重要的思考方向.
第五节:与牛顿的微积分之争
莱布尼茨与艾萨克·牛顿谁先发明微积分的争论是数学界的一大公案.1695年英国学者宣称微积分的发明权属于牛顿,1699年又强调牛顿是“第一发明人”,1712年英国皇家学会成立委员会调查,1713年初发布公告确认牛顿是微积分的第一发明人.然而,莱布尼茨对微积分的发明也是独立完成的,且他所创设的微积分符号远远优于牛顿的符号,对微积分的发展产生了极大影响,现今微积分领域使用的仍是莱布尼茨所提出的符号.尽管这场争论曾给他带来困扰,但他对牛顿的评价依然很高,曾称赞牛顿的工作在当时的数学中超过了一半.
第六节:对中国文化的浓厚兴趣
1689年,莱布尼茨在游历意大利时结识了耶稣会派遣于中国的传教士,开始对中国事物产生强烈兴趣.他深入研究中国文化,阅读了大量有关中国的书籍和报告,对中国的哲学、伦理、政治等方面都有独到的见解.他认为中国的哲学思想与他的某些哲学观点有相通之处,尤其是在自然神学和道德伦理方面.他还与传教士们保持着长期的通信,探讨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异同,其未完成的手稿《论中国人的自然神学》体现了他对中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贡献.
第七节:晚年的落寞与逝世
1714年,汉诺威公爵乔治·路德维希继任为英国国王乔治一世,但拒绝将莱布尼茨带至伦敦,使他被疏远于汉诺威.1716年11月14日,莱布尼茨于汉诺威孤独地过世,除了他的秘书外,宫廷无其他人参加他的丧礼,其逝世后的一段时间也受到了冷遇.尽管如此,他的思想和成就却在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他在数学、哲学、逻辑学、计算机科学等多个领域的重要贡献,他也因此被誉为十七世纪的亚里士多德,成为科学史上的一座丰碑.
金句分享:“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
意思是:世间万物都有其独特性和个体差异,即使看起来相似的事物,在细节和本质上也存在着不同。这句话体现了对个体独特性和多样性的尊重和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