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泡书吧小说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泡书吧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古今名人记 > 第11章 以笔为刃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一节:

1881 年 9 月 25 日,浙江绍兴城内东昌坊口的新台门周家,一个男婴呱呱坠地,他就是周树人,后来以笔名“鲁迅”闻名于世。

鲁迅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家境还算殷实。他的童年充满了欢乐和好奇,家中的庭院、书房,乃至街头巷尾,都留下了他探索的足迹。

小时候的鲁迅最喜欢去的地方是自家的百草园。那里是他的乐园,绿草如茵,野花遍地,还有那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他在这里听鸣蝉长吟,看黄蜂伏在菜花上,还能捕捉到叫天子从草间直窜向云霄。

除了百草园,鲁迅也常常跟着长辈们去观看社戏。那五彩的灯光,喧闹的人群,精彩的表演,都让他流连忘返。这些美好的回忆,成为了他日后创作的源泉。

然而,幸福的时光总是短暂的。在鲁迅 13 岁那年,家中突遭变故,祖父因科场舞弊案入狱,父亲又身患重病,周家从此家道中落。年幼的鲁迅过早地体验到了世态炎凉,人间冷暖。

第二节:求学之路

为了给父亲治病,鲁迅家花费了大量的钱财,但父亲最终还是离开了人世。这一沉重的打击让鲁迅决心学医,希望能够拯救像父亲一样被病痛折磨的人们。

1898 年,鲁迅离开家乡,前往南京求学。他考入了江南水师学堂,后来又转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矿务铁路学堂。在这些学校里,鲁迅接触到了新的知识和思想,开阔了自己的视野。

在学堂里,鲁迅勤奋刻苦,成绩优异。他不仅学习专业知识,还对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阅读了大量的中外文学作品,开始尝试自己写作。

1902 年,鲁迅以优异的成绩毕业,获得了官费留学的机会,他东渡日本,进入了东京弘文学院学习。在日本,鲁迅感受到了异国文化的冲击,也看到了中国与世界的差距。

第三节:弃医从文

在日本,鲁迅最初选择的是医学专业。他认为医学可以直接拯救人的生命,改善国民的体质。然而,一次偶然的事件改变了他的想法。

在课堂上,老师播放了一部关于日俄战争的幻灯片。片中,一个中国人被日军当作间谍处决,而周围围观的却是一群麻木不仁的中国人。这一幕深深地刺痛了鲁迅的心灵,他意识到,仅仅医治人们的身体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唤醒民众的精神,改变他们的思想。

于是,鲁迅决定放弃医学,转而投身文学。他希望通过自己的文字,揭示社会的黑暗,唤起民众的觉醒。他开始大量阅读外国文学作品,学习先进的文学理念和创作方法。

1907 年,鲁迅在日本发表了他的第一篇论文《人之历史》,从此踏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他与友人一起筹办文学杂志,积极传播新思想、新文化。

第四节:回国与彷徨

1909 年,鲁迅结束了留学生涯,回到了祖国。他先后在杭州、绍兴等地任教,但当时的社会环境十分黑暗,封建礼教依然束缚着人们的思想,他的改革主张和教育理念难以实现。

这段时间,鲁迅感到无比的彷徨和苦闷。他对社会的现状感到失望,对自己的未来感到迷茫。然而,他并没有放弃,而是在不断地思考和探索,寻找着改变社会的途径。

在彷徨中,鲁迅开始更加深入地研究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他试图从传统中找到问题的根源,为未来的变革寻找方向。同时,他也继续进行文学创作,用文字抒发自己内心的痛苦和希望。

第五节:《新青年》与呐喊

1915 年,新文化运动兴起,《新青年》杂志成为了传播新文化、新思想的重要阵地。鲁迅深受其影响,开始为《新青年》撰稿。

1918 年,他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以犀利的笔触揭露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发出了“救救孩子”的呼声。这部小说犹如一声惊雷,震撼了整个文坛,也标志着鲁迅的文学创作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随后,鲁迅又陆续创作了《孔乙己》《药》《阿 q 正传》等一系列经典作品,收录在《呐喊》集子里。这些作品以深刻的思想、独特的艺术风格,揭示了社会的种种弊病和人民的苦难,呼唤着人们的觉醒和抗争。

鲁迅的作品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他成为了新文化运动的重要代表人物。然而,他的批判和呐喊也遭到了一些保守势力的攻击和谩骂,但他毫不畏惧,依然坚定地走在自己的道路上。

第六节:战斗与坚持

随着社会形势的变化,鲁迅的文学创作也在不断发展。他不仅关注社会现实,还对人性、国民性进行了深刻的剖析。

在 20 世纪 20 年代末和 30 年代初,中国社会经历了一系列的动荡和变革。鲁迅积极参与各种社会活动,支持进步力量,反对反动势力。他的杂文如匕首、如投枪,尖锐地批判了社会的黑暗和不公。

尽管面临着种种压力和危险,鲁迅始终坚持自己的立场。他不断地写作、演讲,为正义发声,为人民呐喊。他的作品不仅在国内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也在国际上赢得了声誉。

然而,长期的劳累和紧张的斗争生活,严重损害了鲁迅的健康。但他依然不顾病痛,坚持工作,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第七节:不朽的精神

1936 年 10 月 19 日,鲁迅在上海逝世。他的离去让无数人感到悲痛和惋惜,但他的精神却永远活在人们心中。

鲁迅的作品被广泛传播和研究,他的思想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他以笔为刃,与黑暗势力战斗到底的精神,激励着无数人为了实现社会的进步和人民的幸福而不懈努力。

他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也是中华民族的脊梁。他的名字,将永远铭刻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闪耀着不朽的光芒。

金句分享:鲁迅有很多经典的话语,比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这句话的意思是,对待敌人要坚决斗争,绝不屈服,绝不妥协;对待人民大众,要像老牛爱护小牛犊那样,心甘情愿地为他们服务。它体现了鲁迅对待敌人和人民截然不同的态度,也展现了他的爱憎分明和为人民奉献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