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泡书吧小说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泡书吧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明朝写作素材大全 > 第三章 崇祯朝主要事件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崇祯朝时期朝堂上的事件:

铲除魏忠贤集团

- 崇祯帝朱由检即位后,深知魏忠贤及其党羽的危害。他先是按兵不动,稳住魏忠贤,使其放松警惕,随后巧妙利用朝中大臣对魏党的弹劾,逐步削弱魏忠贤的势力。天启七年(1627年)十一月,崇祯帝将魏忠贤贬到凤阳,后又下令将其逮捕治罪,魏忠贤得知后自缢而死,其党羽也纷纷被清算,这一举措使朝政为之一新,崇祯帝也因此树立了自己的权威。

平台召对

- 崇祯帝经常在平台(今故宫乾清门右阶下)召见大臣,商讨军国大事。如崇祯二年(1629年),崇祯帝在平台召见袁崇焕,袁崇焕夸下“五年复辽”的海口。崇祯帝对其给予了极大的信任和支持,赐尚方宝剑,让其便宜行事。但后来袁崇焕却因擅杀毛文龙等事,引发了崇祯帝的不满和猜忌。

己巳之变

- 崇祯二年(1629年)十月,后金皇太极率军绕过山海关,从龙井关、大安口等长城隘口进入关内,直逼北京。袁崇焕率军星夜驰援,在北京广渠门、左安门等地与后金军展开激战,击退了后金军。但皇太极利用反间计,使崇祯帝怀疑袁崇焕与后金有勾结,将袁崇焕下狱,后袁崇焕被凌迟处死,这一事件对明朝的军事和人心都产生了极大的冲击。

党争不断

- 崇祯朝时,东林党与阉党余孽、其他政治势力之间的斗争仍在继续。各方势力为了争夺权力和利益,互相攻击、弹劾,导致朝政混乱,许多政策难以顺利推行。如温体仁、周延儒等内阁大臣与东林党人之间的争斗,使得朝廷内部矛盾重重,严重消耗了明朝的统治力量。

筹饷与加征三饷

- 为了应对辽东战事和国内的农民起义,明朝政府需要大量的军费开支。崇祯帝在朝臣的建议下,先后加征了辽饷、剿饷和练饷,即“三饷”。这一举措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财政压力,但却给百姓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加剧了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发了农民起义的爆发和蔓延。

南迁之议

- 崇祯十七年(1644年),面对李自成起义军的步步逼近和清军的威胁,朝廷中有人提出了南迁南京的建议。但由于崇祯帝犹豫不决,又担心承担放弃宗庙社稷的责任,加上朝中大臣意见不一,南迁之议最终未能成行。这一决策使明朝失去了在南方重建政权、延续国祚的机会,加速了明朝的灭亡。

杨嗣昌“四正六隅,十面张网”策略

- 崇祯十年(1637年),杨嗣昌出任兵部尚书,提出“四正六隅,十面张网”的围剿农民军策略。以陕西、河南、湖广、江北为四正,四巡抚分剿而专防;以延绥、山西、山东、应天、江西、四川为六隅,六巡抚分防而协剿,合为十面之网,企图一举消灭农民军。这一策略在短期内取得了一定成效,如张献忠曾在谷城受抚,但后来农民军势力再次壮大,此策略最终失败。

陈新甲议和事件

- 崇祯十五年(1642年),明朝在松锦之战后,面临清军巨大压力,崇祯帝密令兵部尚书陈新甲与清军议和。陈新甲派使者与清军接触,双方初步达成一些协议。但因陈新甲不慎将议和之事泄露,引发朝中大臣纷纷弹劾,崇祯帝为了平息众怒,将陈新甲处死,议和之事也不了了之,明朝失去了与清军暂时休战的机会。

孙传庭战死

- 孙传庭是崇祯朝的重要将领,多次与农民军作战。崇祯十六年(1643年),孙传庭被崇祯帝催促出潼关与李自成决战。孙传庭虽深知时机不成熟,但无奈君命难违,只得率军出征。在郏县之战中,因天降大雨、粮草不济等原因,明军溃败,孙传庭战死。孙传庭的死使明朝失去了最后一支有较强战斗力的军队,加速了明朝的灭亡。

吴甡督师南迁受阻

- 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逼近北京,崇祯帝有意让吴甡督师江南,护送太子前往南京,为明朝留后路。但吴甡因与朝中大臣有矛盾,且对局势悲观,拖延不赴任,后在崇祯帝严令下才勉强出发,又因各种原因行动迟缓。最终,吴甡还未到达南京,北京就已被李自成攻破,这一计划宣告失败。

崇祯帝自缢与明朝灭亡

- 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十九日,李自成率领的大顺军攻入北京,崇祯帝朱由检在煤山自缢身亡,明朝灭亡。崇祯帝在临死前,还在朝堂上鸣钟召集大臣,但无一人前来,凸显出明朝末年朝堂的分崩离析和人心尽失。

——————

崇祯朝时期地方官府主要事件:

陕西农民起义爆发

- 崇祯元年(1628年),陕西大旱,颗粒无收,官府却仍催征赋税,导致民不聊生。王嘉胤、高迎祥等领导的农民起义在陕西爆发,随后李自成、张献忠等也纷纷响应,起义军队伍迅速壮大,给明朝地方官府带来巨大冲击,各地官府疲于应对,许多城池被起义军攻破,地方统治秩序陷入混乱。

左良玉在湖广等地作战

- 左良玉是崇祯朝的重要将领,长期在湖广、河南等地与农民军作战。他的军队在与张献忠、李自成等农民军的交战中,互有胜负。但左良玉军队纪律松散,在地方上时常纵兵抢掠,给当地百姓带来了很大的灾难,同时也与地方官府存在着复杂的关系,有时不听从地方官府的调遣,加剧了地方的动荡。

洪承畴在三边镇压起义

- 崇祯初年,洪承畴出任陕西三边总督,负责镇压陕西等地的农民起义。他采取了剿抚并用的策略,在前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多次击败起义军,如在临潼击败李自成等。洪承畴的军事行动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农民起义的发展,维护了明朝在西北地方的统治,但由于明朝整体局势的恶化,农民起义并未被彻底扑灭。

江南地区的抗税斗争

- 崇祯朝为了筹集军饷等,不断增加赋税,江南地区作为经济发达地区,赋税负担沉重。当地的地主、士绅和百姓多次发起抗税斗争,如苏州等地曾发生大规模的民众聚集,抗议官府的横征暴敛。这些抗税斗争反映了百姓对明朝统治的不满,也使地方官府在税收等方面面临很大的困难,影响了明朝的财政收入。

地方官府应对清军入关劫掠

- 崇祯年间,清军多次突破长城防线,进入关内劫掠。河北、山东等地的地方官府面临着巨大的压力,清军所到之处,烧杀抢掠,地方官府组织的抵抗往往不堪一击。许多城池被攻破,百姓遭受巨大灾难,地方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地方官府的统治也受到极大冲击,一些地方官员为了自保,纷纷逃窜或投降。

卢象昇在各地作战

- 卢象昇以兵部侍郎等身份,在多地与农民军及清军作战。在中原地区与高迎祥、李自成等农民军交锋,多次取得胜利,给起义军造成重大损失。后又在抵御清军时,率部在河北等地与清军激战,身先士卒,但因朝廷内部矛盾及各方掣肘,最终在巨鹿贾庄战死,其军事行动对当时地方局势影响较大。

地方官府推行保甲法

- 为了应对动荡局势,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崇祯朝地方官府大力推行保甲法。通过将百姓按户编组,实行连坐制度,以达到互相监督、维护治安、防止农民起义渗透等目的。但在实际执行中,由于基层官吏的腐败和滥用权力,保甲法往往成为百姓的又一负担,引发了一些社会矛盾。

郑芝龙在福建的活动

- 郑芝龙是当时东南沿海的一股重要势力,在福建一带拥有强大的海上力量。他先是为海盗,后受明朝招安,成为明朝的官员。在福建,郑芝龙一方面抗击荷兰等西方殖民者的侵扰,维护了沿海地区的安全;另一方面,利用自己的势力控制海上贸易,积累了大量财富,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福建地方的实力,但也使得地方官府对沿海的管控变得更加复杂。

张献忠在四川建立大西政权

- 崇祯十七年(1644年),张献忠率领农民军进入四川,攻占成都等地,随后在成都建立大西政权。四川的明朝地方官府或被推翻,或四处逃窜,大西政权在四川实行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如设立官职、开科取士等,但也与当地的地主武装等势力发生了激烈冲突,四川地区陷入了新的政治和军事动荡之中。

地方官府的灾荒救济与应对不力

- 崇祯朝时期,全国多地灾荒频发,除了陕西的旱灾,还有河南的蝗灾、江南的水灾等。地方官府虽有开仓放粮等救济举措,但由于朝廷财政困难,地方储备不足,加上吏治腐败,灾荒救济往往难以落实到位,导致大量灾民饿死,或被迫加入起义军,进一步加剧了社会的不稳定。

————

崇祯朝后宫主要事件:

周皇后劝谏

- 周皇后出身平民,端庄秀丽且深明大义。她多次委婉劝谏崇祯帝要亲贤臣、远小人,减省刑罚,同时要注意宫中节俭,为后宫树立榜样。如在国家财政困难时,她带头减少自己的用度,将节省下来的财物充作军饷,以助崇祯帝缓解财政压力。

田贵妃争宠与失宠

- 田贵妃多才多艺,琴棋书画样样精通,深得崇祯帝宠爱。她曾因崇祯帝久不临幸而心生哀怨,故意在雪中弹奏琵琶,以曲声吸引崇祯帝,重新获宠。但后来因在后宫礼仪上与周皇后产生冲突,被周皇后借机惩戒,一度失宠。后田贵妃又通过向周皇后请罪等方式,逐渐恢复崇祯帝的宠爱。

袁贵妃受宠与自尽未遂

- 袁贵妃也是崇祯帝较为宠爱的妃子之一。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的大顺军即将攻入北京时,崇祯帝命袁贵妃自尽。袁贵妃遵旨自缢,但绳子断裂,她未能死去,崇祯帝见状便用剑砍伤了她。后来袁贵妃被清朝救治,得以存活一段时间。

崇祯帝斩杀子女与周皇后自尽

- 崇祯十七年(1644年),北京城破在即,崇祯帝为了不让后妃和子女落入敌军手中受辱,先将袁贵妃等嫔妃赐死,又亲手砍杀了长平公主,刺死了昭仁公主。周皇后则回到坤宁宫,自缢而死,以死殉国,展现出了刚烈的一面。

懿安皇后之死

- 懿安皇后张氏是天启帝的皇后,崇祯帝即位后对她以礼相待。李自成进京后,张氏自缢而死,有说法称她是为了保持名节,也有说法认为是为了避免受辱。她的死在一定程度上也象征着明朝后宫的落幕。

————

崇祯朝民间主要人物事件:

秦良玉勤王

- 秦良玉是明朝末年着名女将。崇祯三年(1630年),清军进逼北京,秦良玉率白杆兵千里勤王,崇祯帝亲自召见并赋诗表彰她。她多次率军与清军作战,保卫明朝边疆,展现出非凡的军事才能和爱国情怀,是民间传颂的英雄人物。

沈廷扬运粮

- 沈廷扬是明末海运商人。崇祯年间,由于北方粮食供应紧张,他积极倡导并实践海运漕粮,开辟了从登州到天津的新海运航线,为缓解北方的粮食危机做出了重要贡献。

傅山行医与抗清

- 傅山是明清之际的思想家、书法家、医学家。崇祯朝时,他就以医术闻名民间,曾为许多百姓治病。同时,他具有强烈的民族气节,积极参与反清活动,明朝灭亡后,他坚持不与清朝合作,以自己的方式反抗清朝统治,在民间有很高的声誉。

柳敬亭说书

- 柳敬亭是明末着名的说书艺人。他技艺精湛,说书时能将历史故事和现实生活相结合,内容生动,情感丰富,深受百姓喜爱。他曾在南京、扬州等地说书,其说书内容往往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和百姓的心声,在民间有很大的影响力。

黄道周讲学

- 黄道周是明朝学者、书画家。崇祯朝时,他在各地讲学,传播自己的学术思想和道德观念,强调儒家的伦理道德和经世致用之学,吸引了众多学子前来听讲,对当时的学术风气和社会思想产生了一定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