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泡书吧小说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然而在广袤的山东大地以及周边部分区域,却有着独特的习俗——初三才是女儿们欢欢喜喜“回娘家”的日子。与此同时,在中国北方的一些地方,还赋予了初三一个别有风趣的称呼:“扫帚日”。之所以会如此命名,原因在于这一天大家终于能够将大年初一与初二所积攒下的垃圾集中起来进行清理啦!人们纷纷拿起那象征着除旧迎新的扫帚,开始仔仔细细地清扫起房间来。值得一提的是,在清扫的过程当中还有个讲究呢,必须得由外向里扫才行哦!据说这样做意味着能够把财富聚拢到家里头,寓意着财源广进、富贵满门。

而在山清水秀的南方地区,大年初三的清晨则弥漫着另一种别样的氛围。这里流行着张贴“赤口”(也被称作禁口)的风俗。相传在这一天,人们之间容易产生争执和口角纷争,所以不太适宜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那么究竟什么是“赤口”呢?通常情况下,它是由一条长度大约七八寸、宽度仅有一寸左右的红色纸条制成。纸条之上会精心书写一些祈求出入平安、吉祥如意的话语。这些“赤口”有的被端端正正地粘贴在前门和后门的门顶上方;还有一张则会被放置在垃圾堆上,然后挑着这些垃圾走出家门并倾倒在外边。需要注意的是,这些垃圾可是初一和初二整整两天积累下来的哟,如果不在初三这天统一清理倒掉的话,那就仿佛等同于眼睁睁看着家中的金银财宝源源不断地往外流失一样。总而言之,张贴“赤口”这种做法更多的是让人们在心理层面获得一份慰藉,期望着新的一年无论走到哪里都能够平平安安,不会跟他人发生争吵或者遭遇各种各样不幸的灾祸,同时也希望自己的家庭能够广纳财源、财运亨通。宝,万事如意

在中国的某些地区,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正月初七被视为女娲娘娘创造绵羊的日子,所以这一天又被称作“羊日”。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人们有着一项特别的禁忌——不能宰杀羊群。因为大家相信,如果当天的天气晴朗宜人,那么在接下来的一整年当中,羊群将会茁壮成长,养羊的家庭自然也能够迎来一个丰收之年。

依照古老的传统习俗,正月初四乃是各路神仙下凡莅临人间的重要时刻,民间素有“送神早,接神迟”的讲究。也就是说,送神这件事需要赶在大清早的时候便着手操办;至于迎接神明归来,则可以稍晚一些,即便是放到下午也不算太迟。正因如此,每到正月初四的午后时分,家家户户都会忙碌起来,精心准备齐全各种供品,其中包括了丰盛的三牲(猪牛羊)、新鲜可口的水果以及香气扑鼻的酒菜等等。不仅如此,还得燃起香烛,焚烧金纸做成的衣物,以此向诸位神灵表达虔诚的敬意和满心的期盼。

值得一提的是,如果哪位老板打算辞退手下员工,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炒鱿鱼”,那么在这一天就不会邀请该名员工前来一同祭拜神明。此时,那位员工往往便能心领神会,知晓自己即将失去工作,于是便会自觉地收拾东西离开公司。此外,从大年初一开始一直到大年初四这段时间里,所有的商店都会紧闭大门暂停营业,就连妇女们也暂时放下手中的针线活计,全心全意地投入到过年的欢乐氛围之中。当然啦,各种美味的酒菜等供品也是必须提前预备妥当的,同时更少不了那袅袅升起的香烟与闪耀跳跃的烛光,还有那象征着吉祥如意的金色衣裳在火中化作灰烬飘向天际……

老板若是想要开除某个人,那在这一天便不会邀请此人前来一同拜神。通常情况下,只要对方没有收到邀请,心里自然就清楚自己即将要被辞退了,于是会识趣地主动收拾东西离开公司。这天,民间通行的食俗是吃饺子,俗称“捏小人嘴”。天津人在这天,家家户户都吃饺子,而且菜板要剁得叮咚响,让四邻听见,以示正在剁“小人”

从正月初一开始一直到正月初四这段时间里,所有的商店都会关门停业休息,就连妇女们在此期间也不能使用针线做活计呢。值得一提的是,在福建莆田地区,当地把除夕夜称为“岁”,然而正月初四却被称作“大岁”。

据说在明朝的时候,那些凶残的倭寇经常时不时地侵扰我国东南沿海一带地区。有那么一回,就在大年三十这天,可恶的倭寇突然杀奔而来,他们一路烧杀抢夺,无恶不作。许多无辜的百姓遭受到了巨大的灾难,幸存者们只能匆忙逃进深山之中躲避战乱。大年初五俗称破五,要“赶五穷”,包括“智穷、学穷、文穷、命穷、交穷”。人们黎明即起,放鞭炮,打扫卫生。鞭炮从里往外放,边放边往门外走,说是将一切不吉利的东西都轰将出去。

幸运的是,最终倭寇还是被击退了,人们得以从山里回到家中。可是,由于遭遇了这场浩劫,大家不仅没能好好过年,甚至还有不少家庭因此失去了亲人。正因如此,在古老的莆田习俗当中,正月初二这一天是绝对禁止前往他人家里拜年串门的,毕竟在那个时候,很多人家还沉浸在悲痛之中忙着处理丧事呢。

等到好不容易熬过了初三之后,大家伙儿纷纷觉得今年的年三十实在过得太过糟糕,简直可以说是毫无年味可言。于是乎,众人一致决定应当重新再过上一次年才行,这样好歹能弥补一下之前的遗憾。就这样,正月初四便成为了莆田人眼中相当于第二次过年的重要日子——“大岁”啦!,因此就定初四再过一次年,而且办得更隆重。这个习俗被莆田人代代传了下来,直到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