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泡书吧小说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泡书吧小说网 > 都市言情 > 重生75:继母分家后,我把妻女宠上天 > 第461章 事急马行田,先把钱挣了再说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461章 事急马行田,先把钱挣了再说

陆远冷笑道:主任,鬼子的筷子企业告赢了夏国筷子厂,受影响最大的反而是小鬼子的企业界。

“好小子,你可真是够损的!”

李文斌理清了其中的弯弯绕,哭笑不得道:“难怪你说随便小鬼子怎么告,如果能赢,愿意把脑袋给他们。”

陆远笑了笑。

跟不要脸的人做生意,只能用不要脸的方式。

你用堂堂正正的方式经商,小鬼子可从来不和你玩这一套。

玩弄商业阴谋,无人能出小鬼子左右。

具体问题,更需要具体分析。

仿造鬼子的一次性筷子外形,会不会被鬼子的企业告上法庭,本就是无稽之谈。

先不说国内没几个人知道啥叫知识产权。

就算几年以后,国内颁布相关专利法。

吃小鬼子红利的事情依旧是屡见不鲜。

最明显的一件事情,便是某家国内游戏机企业,靠仿造鬼子的红白游戏机大发横财。

那个时候,国内已经有了专利法。

可这又能如何。

也没见鬼子游戏企业将小某王告到法庭。

他们的顾虑,比国内企业多了无数倍。

时间已经很晚,李文斌索性安排陆远今天晚上住在县大院招待所。

安顿好陆远,李文斌想了想,觉得还是应该将这件事和马万里通通风。

人算不如天算,考虑得再好,也架不住意外事件的出现。

先给马万里打个预防针。

免得到最后,某家小鬼子的筷子企业真将筷子厂给告了。

“老李。你手下的这个陆远,简直堪比三国时期的诸葛亮,既懂得阳谋,更懂得见缝插针,寻找敌人软肋为我所用。”

书房里,马万里一手夹着烟,另一手拿起搪瓷茶缸喝了一口茶。

经过李文斌近半个小时的汇报,马万里又一次刷新了对陆远的观感。

工作能力强,理论知识丰富,仅仅是陆远诸多有点中的一两项。

李文斌笑道:“虽说这么干有点不光彩,但是为了全县数万百姓,为了大家的日子过得更好,有的时候,我们是需要转变一下头脑。”

“就像我去南方参加广交会,从一名当地干部口中学到了一句当地的成语,事急马行田。”

“全县财政困难,老百姓勉强糊口,任何能提升当地经济发展,加强工农业建设的方案,我觉得都可以大胆地试一试。”

“事急马行田,呵呵呵,好一个事急马行田。”

马万里弹了弹手里的烟灰,没听过这句南方成语,但是并不妨碍他读懂其中的意思。

打破常规,跳马走田嘛。

对此,马万里是认可的。

拥有着数万农业人口的县大院,手里能动用的资金仅有四十万。

货比货的扔,人比人的死。

一旦有了对比,许多事也会在潜移默化间发生变化。

全县的财政资金,或许才抵得上一名鬼子企业中层,一年的年薪。

伤害性实在是太大。

如果一双一次性筷子能够卖到两毛钱,成本只需要几分钱。

一百万双筷子获得利润起码十几万。

刨除上级拿走的相应利润,县里留下几万。

根据李文斌在会议上的汇报。

小日子每月消耗的一次性筷子数量,最少也有一两千万双。

面对着庞大的利润,适当地冒一些险也是很有必要的。

马万里掐灭香烟,用认可的语气道:“老李,你和陆远放手去干,县里全力支持你们的工作,这段时间我再想想办法,看看能不能将林老先生请来。”

“主任,这也是我想说的另外一件事情。”

李文斌兴奋地说道:“如果能够说服上面领导,再次将林耀祖老先生请到当地,咱们几个坐下来好好地唠一唠,很多事情一定会进展得更快。”

“如果上面的胆子能够和咱们一样大,林老先生承诺免费送给咱们的一次性筷子设备,立刻就会有眉目,那个时候,我们又能省下一大笔钱。”

“既要开源,更要节流,一分一毫都来之不易呀。”

马万里唏嘘道。

之所以提出将林耀祖请来当地,核心目的也是钱。

天下从来没有万无一失的事情。

前途是光明的,但想要到达光明的彼岸,不可避免地要和许多的问题打交道。

若是林耀祖愿意履行了他的承诺,向县里捐赠一批可以生产一次性筷子的设备。

投入筷子厂的资金,差不多能被压缩到十万以内。

这样一来,即便筷子厂项目真出现问题,各部门负责人也不会受到过大牵连。

隔天,陆远被李文斌安排返回陆家庄。

尽快写一份详细的报告交上来。

李文斌,马万里将拿着陆远的报告,与可能过来的林耀祖面谈。

看看能不能从这位身居海外的大富豪手里,多化一点缘。

与此同时。

相关报告还要送交给更高一级。

“主任,这些事情我回去以后就落实,种植竹子的事情也麻烦您上上心。”

临行之际,陆远又一次讲出了用竹子替代木材的打算。

“先把出口筷子这件事情搞起来,等到县里有了钱,什么事不好办。”

李文斌满不在乎道。

做工作要分清主次关系。

先把腰包鼓起来是主要问题。

用竹子代替树木属于后面的次要问题。

见状,陆远只能是服从现实。

通过竹子实现一次性筷子出口的可持续发展,这才是上上之策,不过对现在的县里干部来说,见到现钱才是最重要的事情。

没有钱,其他事情都是扯淡。

返回陆家庄以后,陆远将脑中关于一次性筷子的内容全部写下来。

又将一些不适合出现的内容,以改头换面的方式变成文字。

廉价劳动力,价格战几个字,绝对不能出现在报告上。

过了数日,陆远将写好的筷子厂相关报告交到公社,由公社转交县里。

天底下就没有不透风的墙。

特别是在乡下地方,几乎没什么事能够长期保密。

陆远上交报告不久,公社就有了集体企业的传闻。

县里准备拿出大笔资金,在陆家庄开办一家大规模的集体工厂。

当地开工厂,肯定要从当地招工人。

当上工人,也有了工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