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泡书吧小说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肢解大国’,‘用国治国’,朱棣抱着支持态度。

最开始想让郑和对海外宣扬和平。

可陈羽所说的映照到现实当中,那时大明在海外发动战争,那也是受到了殖民地统治者与百姓强烈要求。

大明在他们的心中,绝对会成为正义的王者之师!

这样一来,朱棣也就彻底对郑和在海外打着大明的名号使用武力了,放下心来。

说实话,从朱棣的内心出发,下西洋谋取利益是其次。

更重要的是宣扬大明国威。

如今,在陈羽殖民地驻军的策略下,宣称大明国威的效果达到了极致。

……

当然,前两条好处足以让朱棣对下西洋势在必得。

尤其第二条,只要钳制住马六甲海峡,那么大明一年什么都不干。

光是收取抽税,都有接近大明国内财政一半的税收。

而这也只是陈羽口中世界上六把海上财富‘钥匙’之一。

至于其余五把,朱棣现在也不急着问。

不过万一在自己有生之年,真的有那么一天,大明的舰队遨游在世界的各个角落……

那这扼制海上财富的六把钥匙,必将是大明的。

毕竟以朱棣这种马上皇帝的性格,既然知道了,那怎能不去争取。

难道要装作看不见,然后看着海外其他国家占领这样的‘钥匙’。

从而不断发展壮大,随时威胁大明?

朱棣听闻陈羽的一番话,本来被日本使臣恶心的心情也慢慢转好。

最后一条无非就是透露出‘赚钱’二字。

他心中已有分寸。

但还是耐着性子。

毕竟陈羽口中说出来的话,每一次都是,明明每一个字都能听懂。

但组合在一起,就感觉很牛。

“掌柜的,前两条我与老马已经知道了,那最后一条又该如何进行?”

陈羽放下手中的碗筷,吐出一口浊气,正准备说话,郑和却也在这时提出了心中疑问。

“掌柜的,我家中是做丝绸生意,为何下西洋要大肆贩卖陶瓷,而不是丝绸?”

陈羽咂了咂嘴,有些意外的说道:

“老马,真没想到,你还是一个大户!”

现在才知道老马家中做的买卖是贩卖丝绸。

怪不得会参与第一次下西洋。

十几倍乃至近百倍的利润,简直就是捡钱啊!

陈羽思索片刻后,不紧不慢的说道:“海上贸易与精盐生意一样,说白了就是赚殖民地富人阶级的钱,那么就需要打造出一个独属于大明的奢饰品,而这个奢饰品具有不可替代性;且能经得住时间的考验而不发生贬值!”

“貌似‘丝绸’与‘陶瓷’都可以做到这一点,但我可以告诉你大航海之后,全世界都会加速城市化进程,到那时,丝绸会逐渐走向没落!”

“而大明生产的陶瓷,却恰恰可以保值的遗留下去!陶瓷的利益在海外高达几百倍,比丝绸还要高,在这样的情况下,当然要选择大肆贩卖陶瓷而不是丝绸!”

朱棣听后,人差点傻了。

什么情况?

大明以后的丝绸会逐渐没落!

不保值了?

陈羽口中的城市化进程,也是第一次听说。

心中升起一股不安。

“掌柜的,这城市化进程是什么意思?”

陈羽笑着说道:

“老朱,你对新词还挺感兴趣,可这些我目前给你解释了,你也听不懂。”

“你就先简单的理解为社会发展进程,至于大明以后什么时候可以达到这个程度,我也说不准。”

朱棣似懂非懂的点了点头。

陈羽继续说道:“还是之前说过‘永乐公司’一事,只有一个相对稳定的经商环境,才可以赚取源源不断的财富。”

“有了前面两条的铺垫,在殖民地大明就有了一个相对稳定的经商环境,那么接下来才开始真正赚钱!”

“首先要做的就是送给殖民地统治者大明官窑烧制的陶瓷,对于那些对大明友好的富人阶级,自然也可以送。”

“白送?”

朱棣疑惑的问道。

陈羽点了点头,然后看着老朱道:

“不然呢?人家如果拿钱,那还能叫送吗!”

朱棣咽了一唾沫,感觉陈羽说的好有道理。

可明明说了,又感觉什么都没有说。

“掌柜的,不是说最后一条才是生财之道?”

“这白送,那大明不得赔死!”

奉天靖难以来,大明周遭藩属国都急不可耐想要来到大明朝贡。

之所以表现这样积极,并不是跑过来送钱。

毕竟人家又不傻。

而是期待大明的回礼。

大明自持天朝上国的身份,自然不可能让小国吃亏。

于是往往周遭小国受到的恩惠,远远大于朝贡的付出。

可陈羽这样搞,那完全就是冤大头。

只出不进!

朱棣已经想象到老大知道后,天天在自己耳边念叨:

‘没钱啊,爹!’

陈羽轻轻摇了摇头,叹了一口气道:

“老朱,有时候格局要放大一点!”

“你要知道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所有免费的东西,暗地里其实早已经明码标价!”

朱棣细细品味着这句话,感觉很有道理,很牛逼的样子。

可要说理解,他理解不了。

但是,朱棣在陈羽这里已经养成了一个不懂就问的好习惯。

“掌柜的,我不懂。”

陈羽看着老朱说的这样理直气壮,心中有些汗颜,但还是微微颔首道:

“其实很好理解,就像上一次精盐一样,赋予它的定义是奢饰品,独有的属性就是罕见,只有我这里才有。”

“老朱你初次听到的时候,会不会买?”

朱棣思考片刻之后,摇了摇头。

“不会。”

朱棣不仅是这样说的,上一次也是这样做的。

在不了解的情况下,估计没有人会进行消费。

钱多跟人傻很难在一个富有的商人身上出现。

陈羽笑着说道:

“那不就是了,但是你吃过之后,认为这个钱花的值不值,以后还会不会继续购买?”

朱棣欣喜的脱口而出:

“值,我以后天天让自家厨子用精盐做菜。”

陈羽点了点头道:“那不就妥了,赠送陶瓷也是同样的道理,大明陶瓷本来就做工精美,很有价值,在那些统治者手中流转,其实相当于间接的为大明商品做免费宣传。”

“人不管处于何种地位都是有攀比心理的,越是富有的人越是如此,所以这也是大明需要打造奢饰品的原因,到时候陶瓷自然可以在殖民地畅销,为大明带来当地的财富。”

陈羽所用的办法,就是后世简单粗暴的‘新人好礼’。

不管你的产品好不好,如果用户不点进来了解,那么做的再好也没用。

郑和七下西洋确实宣扬大明国威,使得万邦来朝。

然后呢?

小国磕个响头,大喊大明乃天朝上国。

走之前还顺走一大票白银。

虚荣心满足的是朱棣老人家,笑嘻嘻的是小国,哭的是交银子的老百姓。

万邦来朝磕头,老百姓都没听到个响儿。

谁让自古以来,华夏帝王觉得,出门在外,做大哥,就要有个大哥的样子,该花的钱,一定要花,绝不能含糊。

永乐帝自然也是如此。

结果万邦来朝,虚名有了,本质却劳民伤财,对于明朝后来的贸易往来几乎没有任何的贡献。

但陈羽这样说,不希望今后入朝为官真能劝动朱棣改变观念。

毕竟这位永乐帝对外想要宣扬的是和平、大气的形象。

那么,陈羽觉得只要今后大明在殖民地捞钱的时候速度,远远大于永乐帝撒钱的速度不就行了。

但若是老马能够趁着第一次下西洋说服郑和,倒也会省去今后的许多麻烦。

陈羽之所以说这么多,完全就是感觉郑和不是一个迂腐之人。

毕竟,成为下西洋的总指挥使,可以说是将洪武帝的海禁祖制按在地上摩擦。

这样的人如果迂腐,那将朝中打着祖制反对下西洋的文武百官置于何地?

朱棣若有所思的点了点头道:

“掌柜的,我信你,过段时间我就改行了,不做木材生意,转做陶瓷生意。”

陈羽听见朱棣这副口气,愣了一下,随后瞅了一眼朱棣说道:

“老朱,这官窑在景德镇那边,由朝廷垄断,如有私自买卖或使用官窑瓷器者,将受到严厉惩罚。”

“至于民窑……还没有精盐利润高呢。”

“你听我的,不要想其他的,专攻精盐市场,足够你吃的满嘴流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