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泡书吧小说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泡书吧小说网 > 网游动漫 > 红楼梦解析录 > 第129章 赦罪之途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一章:风云突变

贾府上下本是一片繁华景象,却突然陷入了抄家的厄运。那日,官兵如狼似虎般涌入,翻箱倒柜,将珍贵的物件、文书契约等一一查抄。贾政站在庭院中,面色惨白,看着这混乱的场景,心中满是悲凉与无奈。他深知贾府近年来虽表面风光,但内里早已腐朽不堪,如今这一劫,或许是命中注定。

贾赦、贾珍等人的罪行被一一揭露,或因贪赃枉法,或因草菅人命,那些平日里被掩盖的丑事在抄家的过程中大白于天下。贾政虽自认为一向为官清正,但作为贾府的当家人之一,也难脱干系。他看着家人被驱赶、哭泣,心中五味杂陈,只觉得一生的心血与荣耀都在这一刻化为乌有。

第二章:狱中困厄

贾政被押入狱中,牢房阴暗潮湿,散发着阵阵腐臭之气。他身着囚服,坐在冰冷的地上,回想起往昔的种种,不禁长叹。在狱中,他与一些罪犯共处一室,听着他们讲述着各自的悲惨遭遇和犯罪缘由,心中对世事无常有了更深的体悟。

然而,贾政并未完全绝望。他想起自己一生虽未做出惊天动地的大功绩,但也兢兢业业,为朝廷尽过心力。况且贾府往昔对朝廷也有过贡献,他暗自期望着皇帝能念及旧情,网开一面。在这艰难的处境中,他每日在心中默默祈祷,期盼着命运的转机。

第三章:转机初现

日子一天天过去,就在贾政几乎要放弃希望之时,狱外却悄然发生着一些变化。原来,贾府昔日的一些故交旧友开始在朝堂上为贾政说情。这些人中有曾受贾府恩惠的官员,也有欣赏贾政为人的清流之士。他们纷纷向皇帝进言,提及贾政的清正廉洁和贾府曾经的功绩,恳请皇帝从轻发落。

皇帝在听了诸多臣子的上奏后,心中也有所动摇。他想起贾政平日里在朝为官的模样,虽无大才,但也本分老实。再加上考虑到贾府曾经在一些场合为皇家增光添彩,若将贾政等人严惩不贷,恐寒了天下臣子的心。于是,皇帝下令重新审查贾府一案,着重调查贾政的罪行。

第四章:审查之路

负责审查贾政一案的官员们不敢有丝毫懈怠,他们仔细翻阅着贾府的账本、文书以及与贾政相关的一切资料。经过一番深入调查,发现贾政除了在管理贾府时失察之罪外,并无明显的贪赃枉法等大罪。他在为官期间,虽未能有效遏制家族的腐败之风,但个人操守还算清廉。

这些审查结果被一一上报给皇帝,皇帝在审阅后,对贾政的态度有了明显的转变。他觉得贾政罪不至死,且若能对其从轻处罚,还能显示自己的仁德之心,同时也能安抚那些为贾政求情的臣子。于是,一道赦令开始在宫廷中秘密筹备。

第五章:赦令降临

那一日,阳光透过牢房的小窗洒在贾政身上,他正闭目沉思,突然听到外面一阵喧闹。狱卒匆匆赶来,打开牢门,恭敬地对贾政说道:“恭喜大人,皇上有旨,赦免您的罪行,您可以出狱了!”贾政闻言,先是一愣,随后泪水夺眶而出。他颤抖着站起身来,整理了一下破旧的衣衫,在狱卒的带领下走出了牢房。

贾府的其他人听闻贾政被赦免的消息,也都喜极而泣。虽然贾府已不复昔日的辉煌,但贾政的归来让他们看到了一丝希望。贾政回到家中,看着被抄家后破败的府邸和面容憔悴的家人,暗暗发誓要重振贾府,即使不能恢复往日的繁华,也要让家人过上安稳的日子。

第六章:反思与重生

贾政深知,贾府此次遭难虽有外界因素,但更多的是内部的腐朽所致。他开始反思自己过去的管理方式和对子女的教育方法,意识到自己过于注重仕途经济,而忽略了品德修养和家族的长远发展。于是,他召集家人,进行了一番深刻的训诫,要求大家痛改前非,重新树立贾府的家风。

在贾政的带领下,贾府众人开始节衣缩食,变卖一些不必要的资产偿还债务。贾政也凭借着自己的人脉和声誉,为家族谋得了一些小生意,如开设私塾、经营一些小本生意等,慢慢让贾府的经济状况有所好转。同时,他更加注重对晚辈的教育,培养他们的品德和才能,期望着贾府能够在新一代的手中重新焕发生机。

关于《红楼梦》后四十回是否违背曹雪芹意愿

《红楼梦》后四十回的作者一般认为是高鹗续写。从许多方面来看,后四十回存在着与曹雪芹原意相悖的可能性。曹雪芹在前八十回中精心构建了一个庞大而细腻的家族兴衰画卷,其人物性格、命运走向以及整体的悲剧氛围都有着深刻的伏笔和暗示。

例如,前八十回中对贾府衰败的描写是渐进式的,且充满了各种复杂的矛盾和深层次的社会批判,而后四十回的抄家情节略显突兀,在人物性格的延续上也出现了一些不一致的地方。像贾宝玉在前八十回中对仕途经济极为反感,后四十回却出现了他读书应考的情节,这与曹雪芹所塑造的宝玉形象有所出入。

此外,曹雪芹笔下的金陵十二钗的命运应该是更为悲惨且富有深意的,而后四十回中部分人物的结局处理显得较为仓促和简单,未能充分展现出原着中那种“千红一哭,万艳同悲”的深刻悲剧内涵。虽然高鹗的续写在一定程度上保持了《红楼梦》故事的完整性,让其得以更广泛地流传,但从整体的文学构思和思想深度上,与曹雪芹的原着相比,还是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在一定程度上偏离了曹雪芹原本可能的创作意图,这也成为了后世红学研究中一个备受争议的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