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宝十五年(756年)十月初,逃离长安四个月的李隆基,在李嗣业和哥舒耀的护送下,再一次的回到了长安。
为了将李隆基返回长安的场面,搞得浩大一点,李嗣业一行人特意在咸阳停留了一日。
直到第二天清晨,才一路盛装的向着长安城而来,而得到日益的李雄,早已经在明德门外等候。
此时的长安城南面三座城门,早已经戒严和打扫的干干净净,为了迎接李隆基,甚至采取了黄土铺地的洒水净街。
而李雄等一众文武群臣早已经在此等候,就连哥舒翰都出现在了此处。
比起文官的大小猫两三只,武将这边则就显得群星璀璨,先不说李雄等一众将领。
就连被李雄派出去攻打潼关,因为战事不利,不得不退回来的李光弼和手下的部将,此刻都在迎接的队伍之中。
至于太子李亨以及,一些涉事的官员,因为李雄收到李隆基的命令,暂时将他们收押,所以这些人并没有出现在迎接队伍之中。
随着日照升高,远处逐渐传来了整齐的马蹄声和仪仗的声响。
只见李隆基坐在华丽的马车中,神态威严,虽历经波折,却仍不减帝王的气势,此刻从李隆基的身上,再也看不到一丝丝的颓废。
在经历过爱妃被迫远走他地,然后一路颠沛流离逃往成都,到现在的再一次返回长安。
经过众多的变故以后,已经60多岁的李隆基,此刻再一次的变得犹如一把锋利的宝剑,让无数人感到生畏。
以此刻李隆基展露出来的气势,绝对会让无数人折服,仿佛现在的李隆基,又变成了那个锐意进取的大唐皇帝。
随着李隆基的车驾缓缓到来,李雄率领文武群臣立刻跪地,高呼:“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声音响彻云霄。
随后,车架缓缓的停了下来,李隆基也起身下车,目光扫视着众人以后,走向前去扶起了李雄,说道:“爱卿辛苦了,长安多亏了有你们才不至于陷落。”
李雄则是恭敬的答道:“这是臣分内之事,能迎陛下归来,实乃长安之幸,大唐之福。”
这时,人群中李光弼出列,跪地请罪:“陛下,臣攻打潼关不利,愿领责罚。”
李隆基微微一笑,毫不在意的道:“战事有胜有败,非你之过,寡人有尔等大将,消灭叛军只是早晚的事情。
如今国家正值危难之际,大唐还需你们这些将领奋勇杀敌,所以将军不必自责。”
听到李隆基宽慰的话后,李光弼也感激不已,连忙叩首谢恩。
随后,李隆基在众人簇拥下,李隆基也缓缓的步入长安城。
而城中百姓,在得知李隆基返回长安以后,也纷纷的出门夹道欢迎,高呼万岁。
虽然当初李隆基抛下他们独自逃跑,但是经历过叛军攻城的他们,也已经放下了心中的芥蒂。
毕竟长安城在他们贡献出自己的那一点微不足道的能力之下,最终还是守住了,没让他们这些长安城的居民,遭受乱兵之祸。
随着车驾一路缓缓穿过朱雀大道,最终停在了皇宫门口,李隆基再一次回到了阔别四个月之久的长安城皇宫。
李隆基回到皇宫以后,并没有第一时间就召开朝会,而是命令各部官员迅速接手原来的位置,了解当前的情况,三日后再召开大朝会。
随着这些跟随李隆基出逃的官员,开始接手各项工作,停滞许久的大唐朝廷,再一次的开始运转起来。
而李雄得到李隆基的传唤以后,一直跟随着李隆基来到了御书房。
毕竟自从李雄收押太子李亨,接手长安城以来,李雄已经名义上成为了长安城的最高长官,所以许多事情还需要他亲自向李隆基进行汇报。
这重中之重,肯定是关于太子李亨私自称帝的处理,毕竟现在李隆基回来了,李亨的帝位肯定要被废除,其中,牵连之人肯定也要受到惩罚。
御书房内,李隆基再一次的坐回了他的位置,而跟着李隆基前来的李雄,正准备汇报最近的情况,李隆基却前首先开口了。
“力士,给李雄赐座,再上一壶好茶。”
“老奴,这就去办。”
“谢陛下!”
看到李雄坐下后,李隆基,这才缓缓的开口问道“寡人虽然已经收到了详细的战报,但是还是想听你亲口说说长安城之外,你是如何灭了安庆绪的。”
李雄放下手中的茶杯,组织了一下语言后,开口说道“也是将士们用命,在为微臣大军赶到长安城之前,安庆绪已经率领大军围攻长安城半月有余。
最危急的时刻,叛军都已经攻上了城墙,最后还是将士们敢于拼命,才得以将长安城守住。
之后,微臣带着援军赶到,与城中守军合军一处,最后,在白鹿原与安庆绪的叛军展开了决战。
最后,通过微臣的算计,一步步将叛军击溃,然后四面夹击,到这了叛军大乱。
安庆绪见势不妙,想要逃跑,但被我们的骑兵截断了退路,最后和其麾下的一万多人被逼入了一条峡谷之中。
一番激战过后,叛军和安庆绪皆被斩杀,而安庆绪的尸首,到现在还被挂在东边的延兴门之上,以示警戒。”
李隆基微微点头,眼中露出赞赏之色:“寡人始终没有看错你,此次解长安之围你当属首功。”
李雄立马谦虚的说道“微臣只是做了自己该做的事情,不敢居功至伟。”
“功就是功,过就是过,你你的功劳,大家都看在眼里,你不必谦虚。”
随后,李雄看到李隆基似乎有所犹豫,李雄明白,太子的事情,不管如何,李隆基肯定要询问自己一番。
果不其然,李雄的想法还没落下,就听到李隆基开口问道“对于太子李亨私自称帝一事,你是如何看待的?”
李雄沉思片刻,道:“太子之事虽然是陛下的家事,但毕竟涉及到大唐,太子此己着实属于大逆不道。
但是不管如何,太子都已经称帝,而且传召四方,如果不严加处置,必然会让周边小国看了笑话,也不利于接下来的平叛。
首先要废其帝号,传召四方,以正视听,至于太子本人如何处置,还需要陛下来定夺。”
李隆基抚须沉吟,半晌道:“你所言有理,此事便依你之见,暂时先这样处理吧!
你回去以后先拟定一个章程呈上来,三日后朝会,你再将各方详情的一一道来。”
“微臣遵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