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泡书吧小说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传习录〉问世之风云》

大明正德十三年,岁次戊寅,公元1518年,天下正处在一个风云变幻却又思想涌动的时代。大明朝自太祖朱元璋开国,已历经数朝,虽有过洪武之治、永乐盛世等辉煌过往,可到了这正德年间,皇帝朱厚照生性不羁,常做出些离经叛道之举,引得朝堂内外议论纷纷。不过,也正是在这般看似有些“离乱”的氛围下,民间的思想却宛如那破土而出的春笋,不断生长、碰撞,呈现出别样的生机。

彼时,程朱理学依旧在朝堂与学界有着深厚的根基,诸多学子埋头于对经典的注疏解读,遵循着那“格物致知”的正统路径,以求探寻圣人之道。然而,在这一片尊崇旧学的汪洋中,有一股新的思潮正悄然汇聚力量,欲要掀起波澜,那便是心学的兴起。

据《明史·儒林传》记载:“原夫明初诸儒,皆朱子门人之支流余裔,师承有自,矩矱秩然。曹端、胡居仁笃践履,谨绳墨,守儒先之正传,无敢改错。学术之分,则自陈献章、王守仁始。”可见,自陈献章开岭南学派之先,到王守仁的大力倡导,心学逐渐从萌芽走向壮大,开始挑战那长久以来程朱理学的权威地位。

且说在浙江绍兴这座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古城之中,住着一位名叫徐文渊的年轻书生。他年方弱冠,生得面容清秀,气质儒雅,自幼便对学问有着浓厚的兴趣,一心向往着能在这世间探寻到真正的圣人之学,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徐文渊家境虽不算富裕,却也靠着祖上留下的些许薄产,得以安心读书,无需为生计过多操劳。

这日,徐文渊如往常一般,前往城中的书院听讲学。那书院的夫子乃是一位尊崇程朱理学的老儒,讲起课来引经据典,对朱子的学说推崇备至。徐文渊坐在台下,起初也听得认真,可听着听着,心中却涌起了些许疑惑。那夫子讲“格物致知”,说要通过对万事万物的探究来获取知识,可徐文渊照着去做,对着那庭院中的竹子“格”了几日,却只落得个头晕眼花,并未悟出什么高深的道理来。

课后,徐文渊与同窗好友陈启切磋学问,忍不住抱怨道:“陈兄,今日这夫子所讲的‘格物’之法,我着实有些困惑啊。我照着去‘格’那竹子,却毫无所得,难道是我天资愚钝不成?”陈启听了,笑着打趣道:“文渊兄,你这哪是天资愚钝呀,怕是那竹子也被你‘格’得晕头转向了呢。不过说真的,我也觉得这法子有些刻板,总感觉少了些灵动之处。”两人正说着,忽闻旁边有几位年长的学子在谈论着一位名叫王阳明的大儒,说他所倡导的心学别有一番天地,与这程朱之学大不一样。

徐文渊和陈启一听,好奇心顿起,赶忙凑上前去询问。一位学长见他们感兴趣,便说道:“这王阳明先生,那可是了不得的人物啊。他早年也循着那程朱理学的路子,可后来在龙场悟道,悟出了‘心即理’的道理,主张从自己的内心去探寻天理,不必拘泥于外物。他的学说如今在不少地方都引起了轰动呢,听说还收了不少弟子,四处讲学呢。”徐文渊听了,心中大为震撼,仿佛一扇新的学问大门在他眼前缓缓打开,当下便决定,若有机会,一定要去听听王阳明先生讲学,好好了解一下这心学到底是何奇妙之处。

而此时,王阳明正带着他的弟子们,在江西赣州一带讲学授徒,传播他的心学思想。他身着一袭朴素的长衫,面容和蔼却透着睿智,举手投足间尽显大儒风范。在讲学之时,他总是用那通俗易懂却又蕴含深意的话语,向弟子们阐述着心学的要义。

一日,王阳明站在讲台上,对着台下的弟子们说道:“诸位,吾心学之道,重在一个‘致良知’。这良知啊,乃是人心中本就有的善念与智慧,我们只需拂去那蒙在其上的尘埃,让良知彰显,便能知晓善恶,行事合于天理。不必如那以往的学问,一味在外物上苦苦追寻,反倒迷失了本心呐。”弟子们听了,纷纷点头,眼中满是思索与领悟之色。

其中有一位名叫钱德洪的弟子,更是对王阳明的学说深信不疑,他起身行礼后说道:“先生所言极是,弟子以往也是在那程朱之学中徘徊,不得要领,如今听了先生的心学,方觉豁然开朗。这‘致良知’三字,真如那暗夜中的明灯,照亮了我们求学问道的路呀。”王阳明听了,微笑着点头,鼓励弟子们要在日常的生活中去践行心学,通过事上练,不断磨砺自己的心性。

在赣州城里,也有不少文人学子听闻了王阳明讲学的消息,纷纷慕名而来。有一位名叫李逸的富家公子,本是个玩世不恭的性子,平日里对那些枯燥的学问没什么兴趣,可偶然听了一次王阳明讲学后,却被深深吸引住了。他觉得这心学不像以往的学说那般死板,而是充满了对人性的关怀与对生活的洞察,当下便决定拜入王阳明门下,好好学习这门学问。

李逸回到家中,对父亲说道:“爹,我今日听闻了王阳明先生讲学,那学问真是精妙绝伦啊,我想拜入先生门下,专心学习,您看如何?”李父一听,眉头皱了起来,说道:“你这小子,平日里对读书都不上心,如今怎么突然转了性子?那王阳明的学说,我也有所耳闻,虽是有些新意,可毕竟与那正统的程朱理学不同,你学了能有什么用呀?”李逸赶忙说道:“爹,您可别小瞧了这心学,它能让我明白做人的道理,懂得如何从自己的内心去分辨是非善恶,这可比死读书有用多了呢。”李父见他如此坚持,又想着让他收收性子也好,便点头同意了。

随着王阳明讲学的范围越来越广,影响力也日益增大,不少人对他的学说或是推崇备至,或是心存质疑,争议之声在学界渐渐传开。

在绍兴的书院里,那位尊崇程朱理学的老夫子,听闻了王阳明心学盛行的消息后,心中颇为不满。一日,他在课堂上对着学生们说道:“如今那王阳明所倡导的心学,实在是离经叛道之举啊。朱子之学传承数百年,那是经过诸多先贤验证的正道,他却另辟蹊径,说什么‘心即理’,这不是误导学子们吗?你们切不可被那等新奇之说迷惑了心智呀。”台下的学生们听了,有的点头称是,有的却暗自思忖,觉得这老夫子的话也未必全对,毕竟那心学能吸引那么多人去学习,想必也有其独到之处。

徐文渊听闻了老夫子的这番言论后,心中却不以为然。他觉得学问就该是百家争鸣,各有千秋,若一味守着旧学,不容新说,那学问又如何能进步呢?于是,他便与几位志同道合的同窗商议,决定一起前往江西,去亲耳听听王阳明讲学,也好解开心中的疑惑。

几人一路风尘仆仆,终于来到了江西赣州。此时,正好赶上王阳明又一次公开讲学,只见讲学的场地里坐满了人,有年轻的学子,也有不少年长的文人,大家都聚精会神地听着王阳明的讲授。

王阳明今日讲的是“知行合一”的道理,他说道:“诸位,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只知不行,那只是空想;只行不知,便是盲目行事。唯有将知与行合二为一,在做事中去求知,在求知中去践行,方能真正领悟学问的真谛啊。”徐文渊坐在人群中,听着这番话,如醍醐灌顶一般,心中那些往日对学问与实践脱节的困惑,一下子消散了许多。

讲学结束后,徐文渊等人找到了机会,拜见了王阳明。徐文渊恭敬地行礼后说道:“先生,晚辈久闻先生大名,今日有幸聆听先生讲学,实在是受益匪浅。只是晚辈心中还有些疑惑,这‘知行合一’虽说精妙,可在这世间,总有人明知是善却不行,明知是恶却为之,又该如何去让这‘知行合一’落到实处呢?”王阳明看着徐文渊,眼中满是赞许之色,笑着说道:“小友问得好啊。这便是人心被私欲蒙蔽之故,所以我们才要通过‘致良知’,时刻省察自己的内心,去除那些私欲,让良知引导我们的行为,如此,方能做到‘知行合一’呀。”

徐文渊听了,恍然大悟,当下便决定要拜王阳明为师,跟随他学习心学。王阳明见他诚心求学,便欣然收下了这个弟子。

此后,徐文渊便留在了王阳明身边,跟着他四处游历讲学,不断深入学习心学思想。而王阳明的弟子们,有感于心学的精妙,又担心老师的学说只是口口相传,容易散失或被曲解,便商议着要将王阳明平日的讲学内容、与弟子的问答等记录下来,整理成册,以便流传后世。

于是,众人齐心协力,开始了这项工作。他们将王阳明的话语一字一句地记录下来,反复核对,力求准确无误。经过数月的努力,终于编成了一部名为《传习录》的书。

《传习录》问世后,在学界引起了轩然大波。有的学者如获至宝,认为这是开启学问新境界的宝典,纷纷研读学习,传播其中的思想;有的则依旧固执己见,对其大肆批判,觉得这是异端邪说,会扰乱正统的学术秩序。

在南京城,这座文化昌盛的大都市里,《传习录》的消息很快传开了。城中的书局纷纷刻印此书,使得它的流传范围越发广泛。一位名叫张书肆的书局老板,看着《传习录》如此畅销,心中欢喜,却也感慨道:“这世间学问,果真是日新月异啊。这本《传习录》一来,怕是要让不少人的学问之路都要改改方向了,只是不知这新学最终能走到哪般境地呀。”

而在一些保守的文人圈子里,《传习录》却被视为洪水猛兽。有一位名叫赵守儒的老学究,听闻书局都在刻印《传习录》,气得吹胡子瞪眼,跑到书局里,对着老板说道:“你们怎能刻印这等离经叛道的书呢?这不是在毒害学子们的心智吗?快快将其下架,莫要再传播了。”书局老板却无奈地说道:“赵老先生,这书如今颇受众人欢迎,好多学子都争着要买呢,我这也是做生意,哪能下架呀。”赵守儒听了,气得拂袖而去,一路上还不停地念叨着要联名上书,抵制《传习录》的传播。

徐文渊在跟随王阳明的日子里,也亲身感受到了《传习录》问世后所引发的种种波澜。他看着那些支持与反对的声音交织在一起,心中却很是坦然,他知道,一门新的学问想要立足,必然要经历这般风雨,只要心学本身有着真义,终究会被世人所认可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传习录》的影响力不仅局限于大明国内,甚至还传播到了周边一些国家和地区,让更多的人知晓了王阳明的心学思想。

而此时的世界,其他国家亦有着各自不同的发展与变化,与这《传习录》问世所代表的心学兴起的情形有着别样的对照呢。

在那遥远的意大利,正值文艺复兴蓬勃发展的时期。众多的艺术家、文学家、思想家如群星璀璨般涌现出来。像达·芬奇,他不仅是一位绘画大师,其画作《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等闻名于世,更是在诸多领域有着非凡的造诣,对人体解剖、机械制造等都有深入研究;还有米开朗基罗,他的雕塑作品展现出了人体的壮美与力量,《大卫》雕像更是成为了艺术史上的经典之作。文学家但丁的《神曲》,则以深邃的思想和优美的文字,批判了中世纪的黑暗,开启了人们对人性与宗教的新思考。意大利的文艺复兴,侧重于对古典文化的复兴以及人性的解放,通过艺术与文学的形式,展现出了一个充满活力与创造力的时代精神,与大明心学从思想层面去探寻人性、追求内心的良知有着不同的路径,但都在各自的文化土壤中推动着思想的进步。

在法兰西,国王弗朗索瓦一世正大力支持文化艺术的发展,积极引进意大利的文艺复兴成果,邀请众多意大利艺术家来到法兰西,使得巴黎等城市逐渐成为了欧洲重要的文化艺术中心之一。同时,法兰西也在加强中央集权,发展国内的农业和商业,通过开垦荒地、改善灌溉等措施提高粮食产量,促进贸易往来。在思想领域,经院哲学依旧有着深厚的根基,但也开始受到一些新兴思潮的冲击,学者们在探讨学问时,也逐渐注重对现实生活的关照,与大明朝心学强调在生活实践中去践行“知行合一”有相似之处,不过整体的思想体系和发展背景还是有着诸多差异。

在西班牙,正处在查理五世统治下的西班牙帝国如日中天,凭借着航海探险在美洲开拓了大片的殖民地,源源不断地从美洲掠夺金银等财富,成为了当时欧洲最富有的国家之一。然而,在思想文化方面,西班牙虽然有着深厚的天主教传统,但随着对外交流的增多以及财富的涌入,也开始出现了一些新的思想动向。一些学者开始思考宗教与世俗生活的关系,对传统教义的解读也有了不同的声音,不过总体上还是受到宗教的严格管控,与大明朝心学在相对宽松的学术环境中兴起并传播形成了鲜明对比,西班牙的思想变革更多地是在宗教框架内的缓慢调整。

在奥斯曼帝国,苏莱曼大帝统治时期,帝国疆域辽阔,横跨欧亚非三大洲,掌控着东西方贸易的重要通道,伊斯坦布尔等城市繁华无比,汇聚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商人和商品。奥斯曼帝国在文化上呈现出多元融合的特点,既有伊斯兰教的深厚影响,又吸收了拜占庭、波斯等诸多文化的元素。在思想领域,宗教学问占据主导地位,学者们主要围绕着对《古兰经》的阐释以及伊斯兰教法的研究,不过也有一些思想家开始关注社会治理、伦理道德等方面的问题,与大明朝心学从儒家思想体系内进行创新发展不同,奥斯曼帝国的思想演变有着其独特的宗教与地域文化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