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泡书吧小说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文渊一拨马头,带头往东方疾驰而去。那里是一片茂密的山林,树木参天,枝叶交错,可以为他们提供暂时的庇护。

而继续往西南方向,则是晋阳城,但那里此刻定然危机四伏,北匈狄的大军随时可能杀到,绝非安全之地。

北匈狄的鞑子们很快就发现了他们的动向,纷纷调转马头,紧追不舍。马蹄声如雷,尘土飞扬,北匈狄的骑兵如同黑色的洪流,汹涌而来,誓要将文渊等人一网打尽。

黄家镇的百姓们惊慌失措,他们从未经历过这样的战乱与逃亡,此刻只能跟着文渊等人的脚步,哭爹喊娘地往山林里逃去。一些百姓舍不得丢下家中的财物和行李,试图将大车也一起拉进山林。

“扔掉!扔掉那些没用的东西!”困顿见状,怒不可遏地大吼道。他的声音在山林间回荡,充满了焦急与愤怒,“你们这些蠢货,不知道好歹吗?我们是骑马的,要不是为了救你们,我们早就快马加鞭逃走了!渊哥儿为了你们,不顾危险,你们呢?为了这点身外之物,就要置我们于死地吗?”

文渊也不得不提高声音,大声喊道:“要命的,就扔掉那些没用的东西,跟我们进山!”他的眼神坚定而有力,仿佛能穿透人群的慌乱,直抵每个人的心底。

百姓们面面相觑,终于有人开始犹豫着扔掉手中的行李和大车。在生死面前,那些曾经视为珍宝的财物瞬间变得一文不值。

众人刚进入山林没多久,北匈狄的追兵便赶到了。他们试图冲进山林,但茂密的树木和崎岖的地形让他们无法施展马上的优势。北匈狄的鞑子们纷纷下马,手持弯刀,准备对文渊等人发起进攻。

文渊见状,立刻下令放箭。团练兵们迅速拉开弓弦,箭矢如雨点般射向山林外的北匈狄鞑子。然而,北匈狄的鞑子们也并非等闲之辈,他们迅速找到掩体,用盾牌和树木遮挡箭雨,同时也不断射箭还击。

箭矢在山林间穿梭,发出嗖嗖的破空声。但由于树林的阻挡,北匈狄的箭矢大多都落在了地上或树干上,对文渊等人并未造成实质性的威胁。

北匈狄的鞑子们见状,开始试探性地发起进攻。他们分成小队,小心翼翼地靠近山林边缘,试图寻找突破口。然而,文渊早已料到他们的伎俩,命令团练兵们集中火力,专门射杀那些试图靠近的鞑子。

几次试探性进攻失败后,北匈狄的鞑子们开始犹豫起来。他们深知山林作战的危险,而且文渊等人手中还有弓箭,一旦贸然冲进去,必然损失惨重。

北匈狄的骑兵在山林外徘徊起来,迟迟也不肯退去。他们似乎在等待着什么,又似乎在寻找更好的进攻时机。

文渊见状,心中不禁暗自焦急。他知道,这样僵持下去不是办法,北匈狄的大军随时可能赶到,到时候他们必将陷入腹背受敌的绝境。

“老爷,我们该怎么办?”邱国福焦急地问道。他的目光在山林间扫视,试图寻找一个突破口。

文渊沉默片刻,然后转头看向黄老爷,“黄老爷,你对这里的地形熟悉吗?我们能不能找到一条出路?”

黄老爷闻言,沉思片刻后说道:“我以前走过这里,如果继续往东翻过这座山,再一直往东沿着山谷走,大概三百多里就能翻过这片山脉到达冀州。到了那里,就是一片平原,南下就能到达京城。”

秦玉梅闻言,眼中闪过一丝希冀的光芒。她转头看向文渊,仿佛在说:“我们可以去京城避难。”

然而,文渊却摇了摇头,沉声说道:“不行,我们这些人的家眷都在文家庄,不可能就这么一走了之。”

黄老爷闻言,点了点头表示理解。他接着说道:“那如果翻过这座山,沿着山谷往南走,大概三十里处有个山口,出去之后一直往西南沿着山脚走,估计就是你说的文家庄的大概位置。只要沿着山脚走,大概八九十里就能到。”

文渊闻言,眼睛一亮,连忙向黄老爷道谢。他随即下令准备翻山。

“所有人听令!”文渊大声喊道,“我们翻过这座山,沿着山谷往南走!只要到了文家庄,我们就安全了!”

众人闻言,纷纷振作精神,准备翻山。他们知道,这是他们唯一的出路。

文渊一马当先,带着众人开始翻山。山路崎岖难行,众人只能下马牵马步行。山林间荆棘密布,杂草丛生,每一步都走得异常艰难。但即便如此,众人也没有丝毫怨言,他们知道,只有翻过这座山,才能有一线生机。

北匈狄的鞑子们见状,也只能悻悻而去,他们的任务不在这里,只是碰巧,能顺便捞一笔就捞,捞不上,他们还不如去前面的村镇。

但文渊他们也不肯能再返回,从黄家镇到晋阳是一片狭长地带,太容易再碰上北匈鞑子了,而他们的区区百来人,还有几十个黄家镇的百姓,打肯定是不能再打了,他不能把自己团练的几十人再打进去,这些都是火种。

经过几个时辰的艰难跋涉,文渊等人终于翻过了这座山。他们站在山顶俯瞰下方的山谷,只见一条蜿蜒的山路直通南方。文渊心中一喜,立刻下令沿着山路往南走。

众人沿着山路疾行而下,很快便来到了那个山口。

黄老爷这时候也赶了过来,“文庄主,大恩不言谢,若是他日相见,必有后报,我们就不跟你去文家庄了。”

文渊知道黄老爷的想法,他们准备逃亡京城,“奥,也好,那我们就此别过,后会有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