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闹,辽王竟然敢要两百万百姓,他这是疯了!”
“简直是离谱,他干脆直接点,把咱大明五千万人口都要了。要不,把大明江山都给他吧,省的整天张嘴要东西!”
“他把朝廷当什么了?他是个藩王,应该想着为朝廷纳税,结果倒好,却向朝廷要人口……他这是要做什么?是要自立称帝吗?”
乾清宫内,朝臣们激烈地讨论着。
在他们看来,藩王们都是养不熟的狼崽子,仗着身份高贵,镇守边关,毫无节制地向朝廷索要财物,简直把朝廷当成了牛羊。
藩王制度,是最落后的制度,当年刘邦分封刘氏宗亲,酿成了七王之乱;晋朝因为宗室过于庞大,造成了八王之乱。
所以,臣子们对藩王的意见很大,他们认为,大明的所有权力应该属于朝廷,就算藩王是皇子,也不能胡作非为。
朱允炆坐在最上面,听着众人的争吵,皱眉询问道:“在诸位看来,不应该送给辽王人口?”
黄子澄掷地有声道:“当然不行,辽王在奏章中说,辽东地大物博、百姓稀少,应该迁徙大量汉族人口,同化其异族之民。这些都是胡说八道,辽王分明是想把百姓当做苦力,为他一人劳作。”
“辽地缺少人口,咱大明哪里不缺?就连富庶的江浙一带,也缺少低廉的劳力啊!前些日子,我家从市场上买了两个劳力,还用了五十两银子。”
朱允炆询问道:“我记得江西、陕西、江南一带,百姓太多,有的人因为没有田地,被迫当了流民……怎么照你们这么说,咱大明还缺少人口呢?”
齐泰说道:“当然缺,百姓就是劳动力啊,有谁会嫌劳动力太少呢?”
在士族大夫眼中,百姓当然是越多越好,人口越多,给他们创造的财富就越多,他们的生活就越是富裕。
如果大量往东北迁徙人口,江浙一带的青壮百姓少了,土地够用了,谁还肯给他们做工?他们是不是要给百姓涨工钱,是不是要哄着百姓?
只有底层百姓相互竞争,勤恳地为他们工作,他们这些大族,才会过得逍遥自在。
“就算不迁徙两百万人口,那迁徙几十万呢?”
黄子澄看的很明白,循循善诱道:“一点都不能迁徙,殿下,您要明白,藩王的势力越大,对朝廷的威胁也就越大!”
朱允炆似懂非懂的点点头。
结束了议事,朱允炆便遣散了朝臣,只留下三四个心腹,辅佐他处理政事。
其实,朱允炆有能力、也有手段,但是他太年轻,对许多政事犹豫不决。这个时候,几个大臣便开口给出意见,朱允炆略一思索,就同意了下来。
过一会儿,黄子澄突然询问道:“殿下,陛下的身体如何了?”
朱允炆一愣,含糊不清道:“尚好。”
朱元璋这次前往东北,并没有通知朝臣,而是用身体不好的借口,说是在宫中修养,不见任何臣子。
所以,在这段时间内,朝臣们各个怀着异样心思。
“若是尚好,为何又一个月未见陛下?”黄子澄眯了眯眼,低声道:“殿下,陛下如今年龄大了,您要有所准备啊!”
“啊?”朱允炆吓了一跳。
“您不必惊慌,我们这些臣子,心中是坚决支持您的。可是各地的藩王呢?他们是什么想法?有没有对皇位有其他想法?”
朱允炆认真思索了起来,半晌后,说道:“辽王朱植的性格,其实我小时候接触过,软弱、守成。他并不是图谋大位的人,黄师父,您可能想多了。”
“他没有想法,其他人呢?殿下啊,辽地与燕地、宁地、代地相邻,如果这些藩王联合起来,对朝廷的威胁该有多大?”
黄子澄看着面前的年轻人,恨铁不成钢道:“据臣了解,尤其是宁王朱权,此人以前忠厚老实,但是最近……却听说宁地在他的治理下,百姓们安居乐业,一片祥和啊!”
“这不好吗?”
“当然不好,殿下啊,就算藩王对朝廷有敬畏之心,可如果陛下殡天了呢?藩王们会怎么做?就算他们不造反,可以后他们的孩子呢?谁能保证他们不反?”
“您意思是防备他们?不同意他们的无理要求?”
“不光要防备他们,还要逐步削藩!”
“他们可是我的亲叔叔们啊,我如果对他们下手,世人会怎么看我?”
黄子澄三人看着朱允炆,这位储君什么都好,也挺听劝,可是总有点妇人之仁,做什么事情要么不做,要做就得做绝,决不能让敌人有喘息之机。
“藩王是敌非友,还请殿下明辨!”
黄子澄深深鞠躬,叹道:“殿下,这种宫闱之事,臣本来不能多说,但是为了您能顺利登上皇位,臣就多说了几句,还请殿下不要在意。”
朱允炆立马拉住黄子澄的手,笑道:“黄师父说的话,允炆一直都记在心里。”
又过两日,朱元璋终于回到了应天府,等一切休整好后,便去了乾清宫,打算看看朱允炆最近处理政事如何,有没有什么长进。
看了几篇奏章,朱元璋没什么表情,处理的中规中矩、四平八稳,挑不出来什么毛病。
等翻到辽王朱植的奏章时,朱元璋顿时笑了,心想朱权在宁地胆大包天,结果却让辽王给朝廷写奏章,请求往东北迁徙流民。
看到两百万的人数时,朱元璋眉毛一挑。
真是敢信口开河啊!
接着往下看,看到了朱允炆的回复,脸色瞬间冷了下来,一眼看出了其中的猫腻,紧紧盯着下方的朱允炆,眯着眼睛质问道:“允炆啊,你宁愿相信外人,也不愿意相信自家亲叔叔吗?”
朱允炆一愣,忙道:“皇爷爷,孙儿怎么了?”
“是不是等咱死了,你就立马拿起屠刀,朝着几位亲叔叔下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