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泡书吧小说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13章 倒数第二

这老二也太倒霉了。

第二场就分了个破号,第三场更惨,谁能想得到好好的号舍,半夜能被风吹跑半个顶。

唯一幸运的是卷子没湿,好歹考是考完了。至于能不能上榜,四人都没什么把握。

苏明时的水平是四人中最好的,偏偏三场考试两场都遇到了问题,最后一场更是倒霉透顶。

虽然苏明时觉得最后一场的策论他写得还不错,甚至超出了平时的水准。但他有点不敢确定,他意识里的好,是真的好,还是他风寒高热脑子不清楚臆想的好?

至于苏明遂,第二场分到臭号,对他有一点影响,但也不大。毕竟他可是在家经过十多天熏陶。

小的两个,苏明思和苏明磊倒是四平八稳,三场考试都没出什么幺蛾子,但他俩的天赋平平,水平还不如苏明遂和苏明时。

再一想,离京前老爹(大伯)苏慎的话,估摸着这次考试就是来长个经验的。所以很大概率是不录?

算了,不录就不录吧。

苏明时叹口气,最后道:“白鹿洞书院的师长经验丰富,咱们按照爹说的,好好在书院磨两年,再出去游学增长见识,以战下次。”

苏明遂:“行。下次继续努力,实在不行,还有老六呢。”

“老六,这还有老六什么事儿?”苏明思诧异道。

苏明遂将苏明言写的那篇文章说了一遍,最后道:“老六写的文章父亲都夸赞了,我和老二都看过,是真还不错。有魂有骨,虽说还有很多不足,但老六还小,才十二岁,磨一磨,练一练,很快就能拿得出手了。”

“原来如此。”苏明磊长吁一口气,“这可好,要是我们这几个哥哥不行,还有老六能担起发扬光大苏家的重担。”

苏明磊说完,苏明遂和苏明时都笑了起来。

不愧是苏家人,想法都一样。

苏明磊见苏明遂和苏明时笑得奇怪,狐疑道:“大哥二哥,你们笑什么?”

苏明遂顿时把苏明时看完苏明言文章后说的话说了出来,“老二当时说的话可真是一模一样。”

苏明磊也笑:“难怪我们是兄弟呢。”

苏家人最大的优点就是识时务,不为难自己。觉得自己不行,就赶紧把机会让给行的人,绝对不会死磕到底为难自己,为难家人。

这边苏家四兄弟说着秋闱时发生的事情,那头汴京周家也在说解试的事。

苏家四兄弟参加的是地方试,由地方州县长官主持的地方试,需回原籍进行秋试。

周邑参加的是国子监试,在汴京城里科考,由国子监主持,合格后由国子监解送礼部。第二年二月,同样可以参加春闱。

周邑科举也不算特别顺利,但都有惊无险地度过了,并且发挥出自己该有的水准。

和苏家四兄弟觉得自己要落榜不同,周邑默出答卷,给周父以及他的师长们看过后,众人一致觉得如无意外发生他能拿魁首解元。

周父将周邑默出的答卷丢进火盆里,拍了拍周邑的肩膀:“继续保持,明年春闱若能榜上有名,到时便是双喜临门了。”

金榜题名时、洞房花烛夜,人生三大喜事,周邑同时能享其中之二。

是的,尽管苏虞这个当事人都不在汴京城,但她和周邑的婚期已经定了下来。

就在明年三月,春闱出榜之后。

不过这都是后话了,目前苏家众人还有周家人都怀着期待且忐忑的心情等待秋闱放榜。

放榜日一般是寅日或辰日,寅属虎、辰属龙,故而又名“龙虎榜”。

苦等一月,九月十五,甲寅日,秋闱放榜。

苏家人一早就驾着马车赶往贡院,等待放榜。贡院附近再一次人声鼎沸,全都是等待放榜的考生及其家人下属。

苏虞能看得出四个哥哥的紧张,有心想鼓励他们,却又不知道该说些什么。就算她对几个哥哥有亲人滤镜,觉得他们哪哪都好,但也不能无视周围环境盲目自信不是?

江州郡,隶属江南西路,也就是后世的江西,两宋时期便有“文章节义之邦”的美誉。唐宋八大家里江西就有三位。

根据《江西省人物志》等书统计,江西历代有姓名可查的状元就达到五十六人,其中武状元七人。榜眼四十五人,探花四十人,进士一万余人。

整个明代产生了九十名状元,不包括武状元,江西就有十九名。

此外,江西省吉水县还出现过“一门三进士、隔河两宰相、五里三状元、十里九布政”的人文盛况。故而便有了“翰林多吉水,朝士半江西”的说法。

这个时代,历史在后周时拐了个弯,大熙朝不是她前世那个宋朝。但大熙朝的许多事情都与宋相仿。

这什么意思呢?

意思是现在的江州郡文风鼎盛,才子辈出。和她这几个哥哥竞争的人,都是有好几把刷子的能人。

咱们再来说说科举取士的录取率。

苏虞前世就喜欢看书,各种杂项都有涉猎。她就曾看过一篇讲解两宋时期解试举人以及省试进士录取率的文章。

北宋前期,太·祖朝的省试,参加者大概有两千人。至太·宗继位,第一次开科,省试人数达到五千三百人。

第三代皇帝真宗第一次开科时,参加者激增至两万人。按照当时每一百人发解二十人的录取比例计算,参加秋闱解试的举子人数就有十万之多。

但这一年的登科者,除了特奏名外,只有两百人。录取比例,五百取一。然而这仅仅还是解额稍宽松的北宋前期。

后期为了缓解省试的压力,便开始规定解试时的解额。尽管各地解额略有不同,但根据数据显示,解试录取比例激降至百人取一。

待至南宋朝,领土降低了三分之一,然而参加科举考试的人数未减反增。科举参加者人数日增,然而乡试发解额却没有实质性增加。

依然拿江西举例,当时的江南西路吉州,北宋末年应试人数在四千人,解额四十五,录取比例大致是九十取一人。至南宋,应试人数增至万人,然而解额却只有六十八。录取比例降低至一百五十人取一人。

然而这种情况还算是好的,据说有的州甚至达到“或五六百人解送一人”。“鹿鸣今日宴佳宾,六万场中一百人。”南宋末年的一首诗便可以为证。

大熙不是大宋,没有经历宋朝的耻辱和分裂,但以历史的时间线来看,如今的大熙对应的应该是南宋末年。

承平时代,百姓有所居有所食,就更渴望能够通过科举取士改变整个家族的阶层和命运。

所以她这四个哥哥若想秋闱榜上有名,最少得打败上万人,才能拿到一个参加省试的资格。若想成为进士,就得打败全国数十万加的举子考生。

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不外乎是!

苏虞正想着,一声铜锣声起——“放榜了!”

负责维护秩序的衙役先是驱散开围绕在贡院门前照壁处的学子们,紧接着走出两名衙役,他们托着榜纸,将承载着无数学子希冀的榜单贴在了照壁上。

衙役们贴好皇榜,迅速撤开,分散在四周维护秩序。

苏虞撩开马车帘子,探头看了过去,只见皇榜下的人摩肩接踵,争相观看。有的学子拨开人群往榜单前面挤,有人发现名落孙山后仰天长叹,还有学子发现自己的名字后欣喜若狂奔走相告……

苏虞扭过头,就见马车空空,苏家四兄弟还有苏二叔苏三叔已经冲进了人群里。

苏虞:“……”

还以为多淡定呢!

和两个婶婶对视一眼,三人又等了差不多一个多时辰,看榜的六人才从人群里挤了出来。

爬上马车,苏二叔苏三叔脸上又是遗憾又是高兴。

很奇怪,两种截然相反的情感居然能在同一张脸上同时显露,而且苏虞居然也一眼就看了出来。

她估摸着四个哥哥里应该有人榜上有名,但应该不是三哥和四哥。否则二叔三叔脸上的表情就不会是高兴中带着遗憾了。

至于上榜的是大哥还是二哥,苏虞不确定。

毕竟大哥学业不如二哥,而二哥考试又有点太倒霉。

二婶孙氏急忙问道:“考得如何?三郎上榜了吗?还有大郎、二郎和四郎?”

苏明思咳嗽一声:“娘,我没上榜。”

孙氏顿感失落。

郝氏一双杏眸看向苏明磊。

苏明磊摇头,郝氏明亮的眼眸逐渐黯淡。

这时苏三叔道:“榜上有名的是二郎。”

孙氏郝氏顿时露出了同款笑容,既高兴苏家子弟有人上榜,又遗憾考中的不是自己儿子。

“原来是二哥啊。”苏虞说着,看向苏明时,“二哥,你考了第几名?”

苏明时有些不好意思,摸了摸鼻子道:“孙山上一名。”

倒数第二名啊。

苏虞:“……咳咳,喜事,喜事,甭管考几名,这都是咱们家的大喜事。”能榜上有名就已经胜过绝大多数人了。

郝氏有些不解,看向丈夫苏惟。

苏惟小声解释道:“二郎这意思是他考了倒数第二名。”

见妻子依然不解,苏惟耐心解释道:“名落孙山这个词儿听说过吧?”

郝氏点头:“这不是说落榜吗?”

孙氏也跟着竖着耳朵偷偷地听。

她和郝氏都是小户人家的女儿,没有识过字,这些读书人的说法,她也不懂。

苏惟点头,接着道:“名落孙山是落榜,但孙山却是榜上有名的,最后一名。

话说这孙山,和邻居的儿子一起去别郡科举,孙山考取了最后一名,邻居的儿子则落榜了。回乡后,邻居问他自己儿子考得怎么样?他便说了句——解名尽处是孙山,贤郎更在孙山外。

啥意思呢?就是说我孙山考了最后一名,而你儿子在我之外,那便是落榜了。后人听说了这故事,惯用名落孙山来形容落榜。既孙山是最后一名,那孙山上一名,便是倒数第二名了。”

郝氏恍然大悟。

孙氏也听明白了,瘪瘪嘴吐槽:“倒数第二就倒数第二嘛,说什么孙山上一名,欺负我不识字咋的。”

吐槽归吐槽,脸上却是扬起了笑容。

甭管第几名,反正是榜上有名就是了。虽然不是她儿子,但也是她侄子。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道理孙氏是知道的。

苏明时发展得好,将来还能不提携家里兄弟?

再说她儿子还年轻,三年后又不是没机会。

这样想着,孙氏便道:“今天便不回家吃饭了,要不去珍馐阁定一桌席面庆祝下?”

“弟妹,你说呢?”孙氏说着,转头看向郝氏。

“二嫂,我没意见。”郝氏也赞同。

苏恒拦住了她们:“今天不行。出榜后会有报榜人去家里报喜,主人不在就太失礼了。”而且还会得罪人。人家好心去你家给你报喜,你让人家吃闭门羹,连个报喜钱都收不到?

“二来,江州亲戚多,咱家二郎中了举人,怎么着也得去亲戚家报个喜。”

“那就不在店里吃,让珍馐阁做好了送家里来。”孙氏一摆手,豪气万千,“不过是多出二钱银子的跑腿费罢了。”

苏恒闻言,诧异地看了一眼孙氏。似乎在说你也有这么大方的时候?

只把孙氏看得面红耳赤,羞恼交加,这才出了车厢,扬起马鞭,驾着马车往珍馐阁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