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成这话,让已经震惊得心都在打颤的于禁,完全失去了思考能力。
他想去边疆抵御外侮?
他心向大汉?
其父蔡立搞的“农庄之策”,不是已经惹恼了众多世家大族吗?
现在以蔡立为首的东莱蔡家,不是已经举目皆敌了吗?
这种情况下,他竟然还想去戍边?
他就不担心朝中重臣吗?
他就不怕去戍边后,青州的“农庄之策”完全被破坏吗?
这“农庄之策”是谁给蔡立谋划的?是不是就是当前之人?
他那么小的年纪,怎么什么都知道?
……
于禁脑子乱极了。无数问题涌入他的大脑,在无数问题的冲击下,于禁已经失去了思考能力。
蔡成看着他迷茫的眼神,没有催他。
不知道过了多久,于禁似乎缓过来点,才有气无力地问了一句:“你是何人?”
“吾乃青州州牧之子,隐世仙人山中客之关门弟子,蔡成是也。我还没有举行及冠礼,没有字,众人都称呼我为‘成公子’。”
“成公子?你就是东莱着名的成公子?世家大族派我们伪装私兵,就是来袭杀你的呀。按朝中的指令,袭杀你是排第一位的,其次才是蔡州牧……”
于禁喃喃低语,像是自言自语,又像是畏惧蔡成不敢高声。
“这当然是东莱那些世家,透露给朝堂上的那些重臣的。不过,他们晚了一步,我已经控制了整个青州。
“多少年了,世家大族鱼肉百姓,兼并土地,导致各地民不聊生。为什么会有黄巾之乱?还不是那些穷苦人活不下去了?
“国库空虚,皇帝陛下只能卖官鬻爵来充实国库。这又是如何造成的?天下真没钱粮吗?不,有,有很多!只不过都存于那些世家大族手中。
“我蔡成此生唯一的目的,就是让穷苦百姓不会饿死、冻死,让穷苦百姓的孩子都能读书。
“我知你是寒门出身,投身鲍信也是想以剿灭黄巾的战功,谋个前程。你可知道,你杀害的是贫苦百姓,你是在用百姓的鲜血换取功名。”
蔡成越说越气,声音也越来越大。“凡投效我者,都需要发下‘爱民、护民’的誓言,你能发吗?你敢发吗?鲍信世家出身,恐怕因‘新农体系’,也就是我谋划的‘农庄之策’而恨我入骨吧?”
蔡成对还剩下的十一个兵士说:“你们派五人,把他押回临淄。你们派出两个人居前为斥候,其余三人的目光不能离开他,一定不能让跑掉,我要让他看看,实施‘新农体系’的青州,会有多富裕,会有多少孩子脸上每天都能露出笑脸。到达临淄前,不能给他松绑。大小便时,你们为他解裤子。”
吩咐完,蔡成就对着申金说:“你不用带斥候去济北国通往平原国的路线了,既然是鲍信领军,他必然会进犯济南国。我们要让他在济北国寸步难行。”
蔡成想明白了。
现在“新农体系”已经引发了世家大族的众怒,其中,像管氏、太史氏这样的世家,毕竟是少数。而他并没有世家名望,所以,东汉末年的一些名将,很难来投效于他。
“那我就自己培养读书人,自己培养官吏,自己培养将领!”蔡成牙关紧咬。
于禁有点懵。
我只问了一下你是谁,怎么就惹出你这么多的话?
我也没说不投效你呀,我不是还不了解你吗?
我也没说不给鲍信写信呀,可我不了解你,我怎么写……
不过,于禁转念一想,去临淄也好,正好看看成公子所说的“新农体系”到底是怎么回事。
自己想获取功名,还不是为了自己的家族。黄巾之乱后,自己的家族也快活不下去了。如果青州真能让自己的家族活下去,自己当然会投效成公子。
于禁还在琢磨着太多乱七八糟的事情,蔡成已经率领童子军出发了。
蔡成身边还留着六个山地师的人。因为蔡成当前没有体力好的传令兵,只能让这六人暂时充当了。
在路上,太史慈、申金两人才知道由于蔡成对鲍信的了解,判断鲍信必然走进济南国的那条路,而且他最多现在刚刚出发。
蔡成决定,就在那条路上打击鲍信军。
如果能再烧一次粮草,就更好了。
就在蔡成训斥于禁的同时,臧霸军也和管亥率领的护民军开始对峙。
臧霸行进到齐国边境,就听到斥候回报,说前面有军队扎下营寨,堵住了大军的去路。
臧霸一边下令扎下营寨,保证自己先站稳脚跟,一边带着几个将领前出登上高处,仔细察看起来敌方的营寨。
他发现营寨不仅扎得很坚实,而且完全利用了地形地势,让臧霸军根本无法绕到营寨后面。
营寨不大,营寨中的人也不多,看起来不足万人。可讨厌的是这营寨把前往齐国的路给堵上了,两边的高山根本无路可走。
臧霸知道他进齐国困难了。
如果对方死守营寨,按一比二的战损比来算,他估计起码自己要损失一万五千兵马,才能攻下营寨。
他带来的这三万人,一半是他自己的兵,一半是徐州世家大族的私兵。而私兵中,也有八千是世家大族答应给他的,而且世家大族还允诺为这八千人提供一年粮草。
没这个条件,他才不会傻到率军攻打青州呢。
要知道,他本是匪寇。在黄巾起事后,徐州刺史陶谦就招安了他们。而他也通过剿灭黄巾军获取战功,被陶谦封为都骑尉。
都骑尉是一个刺史能封的最高将领了。
为了扫清黄巾余党,他奉陶谦之命,率一万五千兵马驻守开阳。
现在黄巾余党还没剿清,陶谦突然来信,让他率人伪装成黄巾军进犯青州,取蔡立首级,破坏青州的春耕。
他虽然不理解,但毕竟陶谦对他有知遇之恩。同时,琅琊国的世家大族还给了他足够的粮草,还允诺私兵中,他可以自行选择八千人留下,并由他们供给这八千人一年的粮草。
在诸多条件下,他才答应了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