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泡书吧小说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这时,程浚突然招手示意苏油过去:“小弟,快来说说,那青皮究竟是如何行骗的?我刚才看到你手里的小棍儿,似乎藏着玄机。”

苏油微微一笑,从书包中取出两根木棍和一根绳子,开始演示起来:“表哥,你看,这绳子其实是可以灵活转换的。现在,绳子是搭在红头棍儿上的,对吧?”说着,他轻轻地将手一翻,“你再看,现在绳子已经搭到了绿头棍儿上了。”

“这就是他们的秘诀所在。当你绕好绳子后,松手时,一个绳头不动,另一个绳头却会不经意地多绕或者少绕半圈,这样,绳子就会神奇地套到另一根木棍上了。所以,无论你怎么打赌,都只会输不会赢。”

程文应听后,不禁摇头叹息:“这便是女儿所说的小人之智啊。浚儿,你要记住,这样的伎俩,在官场上更是屡见不鲜。谨慎二字,是你行走江湖、立足官场的必备良方。”

程浚闻言,神色变得凝重起来,他放下了手中的小棍儿,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似乎在这一刻,他明白了许多关于人生、关于世事的深刻道理。 苏油微微颔首,眼中闪烁着领悟的光芒,轻声说道:“孩儿明白了,那份对家的依恋与责任,如同夜空中最亮的星,指引着我前行的方向。”

随后,屋内洋溢着温馨而欢快的家常气息,话题如涓涓细流,自然而然地汇聚到了眉山城那日新月异的变迁之上。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变化,莫过于那些曾经满街乱窜、浑身泥泞的小淘气们,如今竟一个个变得文质彬彬,举止得体。

提及此事,众人不禁将目光投向了身旁这位小少爷,原来他竟是这场“蜕变”中的佼佼者,不仅学业有成,更在邻里间赢得了不小的名声。

程文应的笑容温暖如春日阳光,他风趣地说道:“别说那些小家伙了,就连咱们眉山赫赫有名的江卿四姓,如今也因一项小小的创新——小油提出的印刷技术,而受益匪浅呢。你瞧那瓷版书籍的样品,精美绝伦,比起杭州版的来,可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啊!”

程浚闻言,眼中闪过一丝惊喜,笑道:“果真是极好的!不知父亲编纂的《杜工部集》何时能面世?儿子可得多留几套,以备不时之需,打点上司之用。”

程文应笑着回答:“快了,快了。我们正按照小油的方法,尝试用同色深浅套印技术来制作封皮,还要将竹影巧妙地印上去。这样的设计,简直是独步书坊,让其他同行望尘莫及啊!”

苏轼一听,立刻来了精神,他对吃的热爱,那可是人尽皆知。他笑眯眯地说道:“外公家的饭菜,如今在青神可是小有名气,我们这一路紧赶慢赶,就是为了能早点尝到外公的手艺。”

程文应闻言大笑,笑声爽朗:“子瞻啊,你这张嘴啊,真是能说会道。你这番话,若是连起来听,那可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了!”

苏油在一旁听得暗自发笑,心想:堂哥这嘴炮技能,真是无人能敌。不过,这明明就是浓浓的亲情嘛,哪里来的尊卑不分?

这时,程家的餐桌上又添了一道新菜——水豆豉。这豆豉经过姜盐五香粉辣米油的精心调和,再与煮豆子水一同浸泡,味道醇厚,风味独特。虽然豆瓣酱还未问世,但水豆豉的酱香已经足以让人陶醉。

而今天的川菜经典——回锅肉,更是首次亮相。那色泽红亮、肥瘦相间的肉片,在青蒜的映衬下显得格外诱人。苏轼夹起一片,细细品味,不禁赞不绝口:“妙极!青蒜与这回锅肉搭配,简直是天作之合!此生所尝之美味,无出其右!”

程正辅在一旁听得好笑,忍不住打趣道:“子瞻啊,你这桌饭还没吃完呢,这话都已经说了三遍了!”

苏辙也不失时机地补上一刀,一脸认真地说道:“没错,第一遍是鱼香肉丝时,第二遍是酥肉鸡血汤,现在第三遍就是回锅肉了。”

苏轼故作无奈地笑道:“九三啊,你这样就没意思了。人家李青莲说‘飞流直下三千尺’,那是诗人的夸张手法。难道你还真要拿着尺子去庐山量一量不成?”

一时间,屋内笑声连连,温馨与欢乐在空气中流淌,仿佛连时间都在这美好的氛围中凝固了。 创意改写版

那一刻,空气仿佛凝固,一句“简直是煞风景,大大的煞风景!”如同夏日突来的寒风,让一桌人无不哑然失笑,嘴角勾勒出的弧度里藏着几分戏谑与无奈。

饭后,苏轼仿佛一位急于探险的孩童,拉着苏油就要奔向夜市的灯火阑珊处。苏油挣扎着,书包里那份未完成的韵学作业如同沉重的枷锁,他苦口婆心地解释:“大哥,我还有韵学功课未竟啊!”苏轼却摆摆手,一脸的不屑:“哎呀,那些陈词滥调,有何可学?走,走,走,玩了回来再搞定,简单得很!”

苏油心里那个气呀,恨不得变身成为大力士,将苏轼拎起来狠狠摇晃一番。但转念一想,嘴角又勾起一抹狡黠的笑:哼,明年你就会遇到那个传说中的超级学霸张方平,到时候,看你还敢不敢如此嚣张!

他从书包深处掏出一个铁质的小玩意儿,那是史大特别为孩子们设计的智力扣,看似简单,实则暗藏玄机。他得意洋洋地对苏轼说:“如果你能把这个套在一起的铁环解开,我就陪你出去逛。”

苏轼接过来,眉头紧锁,手指灵活翻动,却始终无法解开。苏油看着他那副焦头烂额的样子,心里暗自得意,终于,世界恢复了宁静,只剩下苏轼不甘心的嘟囔声。

随着苏家的男丁们陆续归来,苏油也搬回了苏家住下。清晨,当第一缕阳光穿透云层,苏油从睡梦中醒来,只见苏辙正端坐在窗前,沉浸在书海中,而苏轼却不见了踪影。

“子由,子瞻去哪儿了?”苏油好奇地问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