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不时有人工降雨后,前往巴蜀的百姓也越来越多。
朝廷如今陷入两难,若是放人进入巴蜀,只怕越来越难管理。
原本就紧张的资源也会更加紧张,可能引发秩序混乱。
但若是就这样置之不理,于萧九尧的名声又有损,也不利于以后的发展。
毕竟灾年总会过去,萧九尧的目标也从来不只是巴蜀。
最后是宁成提议,在巴蜀边界设立临时接待点,对前来的百姓进行登记和筛选。
对于那些有能力、有技能的百姓,鼓励他们进入巴蜀,并为他们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支持。
同时,加强对百姓的宣传教育,让他们了解巴蜀地区的发展规划和相关政策,引导他们有序地参与到当地的建设中。
至于其他的百姓,萧九尧也让人每日送一些必要的粮食,安排了人每日过去巡查,尽可能的保障他们的安全。
即便如此,每日消耗的粮食也是巨量的。
但好在,距离玄风道长说的三年干旱,只剩下半年时间了。
干旱了两年的北离国土,此刻已经是分崩离析。
百姓都开始往南方迁徙,一开始北离皇帝还下令镇南军阻拦。
确实镇压了不少想南迁的百姓,直到后来,朝廷已经无法供给到足够的粮草,镇南军内部分裂成了两部分人。
镇南军如今的统领还是潘鹏,自从他来到镇南军后,只和蜀地有过一场试探的战事,且也并没有占到什么便宜。
后来皇帝的密信一封接一封,让他出兵,他又不傻,形势不明,如何能贸然出兵?
他次次想办法敷衍,直到最后他都找不到理由的时候,干旱来了。
这次干旱不是地方性的,是全国,即便是沿海,海平面都在下降。
一开始,北离朝廷似乎没有意识到严重性,宫廷内依旧奢靡成风。
华丽的宫殿中,丝竹之声不绝于耳,珍馐美馔摆满了一桌又一桌,侍从们穿梭往来,侍奉着皇室成员。
那些贵族们沉浸在这纸醉金迷的生活中,丝毫没有察觉到即将到来的危机。
北离皇帝在察觉到各地奏章都在诉说干旱之事时,还想着提一提赈灾之事。
彼时的百姓早已流离失所,四处逃荒。他们在饥饿与疲惫中挣扎,每一个人都在为了生存而苦苦挣扎。
朝中官员只觉得自己都不够吃,哪里还有多余的粮食拿出去赈灾呢?
他们在朝堂上互相推诿,为了自己的利益争吵不休,根本没有将百姓的疾苦放在心上。
如此干旱一年后,朝廷终于开始缩减用度。皇帝意识到了事态的严重,不得不采取措施来应对这场危机。
在皇权的威严之下,各地还在想办法上供。
那些官员们为了讨好皇帝,纷纷搜刮民脂民膏,将百姓们最后一点生存的希望都剥夺了。
第二年,各地的供给也迟迟接续不上了,北离朝廷不得不开始节衣缩食,严格控制用度。
曾经繁华的宫廷变得一片萧条,官员们也都收起了往日的奢华,开始小心翼翼地过日子。
但干旱还不知道要持续多久,皇帝让钦天监官员测算何时能结束这天灾。
钦天监官员们顶着一番威压,心头叫苦不迭。
他们不过是一群酒囊饭袋,平日里只知道阿谀奉承,哪里有什么真本事。
然而为了活命,他们不得不说一个日子出来。
他们绞尽脑汁,编造了一个看似合理的时间,那就是一年后。
没想到这竟然歪打正着,真的蒙对了。
一年,想想过去这一年有多难熬,就知道接下来只会更难熬。
此时的大齐的状况也不遑多让。地处江南,前些年因为风调雨顺,举国上下都有许多存粮。
在干旱刚开始的时候,这些存粮还能勉强支撑一段时间。
干旱一年后,各地粮食已经所剩无几。
好在初时还能下海捕鱼,也有不少海货支撑着。
那些上层贵族们依靠着这些海货勉强撑过了一年。
第三年,整个大陆一片资源匮乏。大地龟裂,寸草不生。
曾经肥沃的土地变得荒芜一片,没有了生机。
海水枯竭,海平面大幅下降,最终大部分干涸变成盐田。
就在此时,他们听说巴蜀有粮食,不仅如此,还能人工降雨。
人工降雨?是什么神明吗?能操控天上的雨水?
此时整片大陆已经是满目疮痍,只有巴蜀,因为人工降雨带来了几分生机。
但要接纳数以万计的外来人口,一时压力很大。
朝中官员此时却觉得他们抢占了先机,应当趁此机会,及时将巴蜀地域扩展出去。
巴蜀往南,还有许多小型部落,一向将他们统称为南越。
萧九尧看过地图,若是能将所有南越地域分划入巴蜀的版图,此后他们也就掌握了南边的海上资源。
关键是这些小族本身就不团结,也已经多次向巴蜀求助。
萧九尧询问朝中官员意见,他们自然是没有什么意见,谁有粮食,谁就有话语权。
萧九尧派了官员去和南越各族对接。
此刻大齐和北离都看准了巴蜀这块肥沃之地。
大齐派了使者,前往北离请求联手,北离皇帝正有此意。
两国首脑顿时一拍即合,美其名曰,巴蜀既然有粮食,就应该与天下百姓同享。
粮食到不到了百姓嘴里谁知道,义正言辞的旗帜得先竖起来。
巴蜀练兵多时,此刻到了用兵的时刻。
大齐和北离此次总共派出了十来万的士兵,大抵是想着无论如何要不顾一切拿下巴蜀的粮仓。
此刻的镇南军,正处于分崩离析的边缘。
平日里被克扣的粮草,使得五万将士的生活难以为继,而这五万将士竟被派作先锋,去打头阵。
一个个士兵面黄肌瘦,身体虚弱得仿佛一阵风就能吹倒。
几个副将接到先锋军的任务后,回到营地集结兵士。
他们看着眼前这些嘴唇干裂、衣衫破旧的士兵,心中涌起一股无声的怒火。
他们为了保家卫国,在如此艰苦的条件下坚守,可得到的却是不公平的待遇。
这样的家国,真的值得他们这样坚守吗?
粮食克扣他们的,送死却让他们在最前面,凭什么?
几个副将点完兵,很快带着几万将士出了营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