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泡书吧小说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那边联系你了吗?”

“联系了。”

“他们正在追踪线索的来源。”

“现在已经找到我头上来了,不过暂时被我应付过去了。”

李组长话音刚落,一旁的女人又哼了一声。

“几年时间,你们竟变得如此不知深浅。”

“什么该说不该说都分不清楚?”

“这次居然把这么机密的东西泄露出去?”

“你以为这样能瞒得住?如果我没出面……”

话说到一半时,房门猛然打开,一个穿着大衣的男人站在门口。

大家意识到刚才的讨论声音可能传了进去,不由得心中一阵愧疚。

“看完了?”

男人看向女人,后者并未表现出过多尊敬。虽有身份差距,但他们眼下仍是合作关系。

男人点点头,看向李组长。

“那机器放这儿吧,以后可以多看看。”

李组长赶紧应道:“好的,首长。”

男人再次转向女人:“从今天起,机械厂的事,还有陈小辉的事,都不要再管。”

说罢紧了紧大衣,离开房间。两名保卫迅速跟进。

女人才发现他的眼睛通红,显然刚刚哭过。待男人走远后,她的目光中浮现出一丝仇恨,心里默默记下了这段对话的内容。

虽然她明白为何大家这么说,但在理性上她是不可能动感情的。

待男人的身影消失在视线之外,她叹了口气看着李组长。

“看来你在京城的日子到头了,去南方避风头吧。”

李组长眼中闪过一丝恐慌,但仍点头回应。

“我会尽快安排好。”

两人知道这是不可逃避的选择。

“你会在这儿留下的事情由我摆平。”

“到了南方也要继续当前工作。”

李组长点头表示同意。

“记住哪些事不能做,哪些事要做清楚。”

送走了她之后,李组长松了一口气。

“老赵,你也别怨我,是情况变化所致。”

“我也想不到会变成这样。” 李组长显得十分无奈。

老赵叹了口气,“算了,去南方也好,我还能重新来。”

李组长认真道:“我会想办法确保你过得下去的。”

……

---

杨小涛讲述完创作经过以及作品表达的意义后,王晓棠和助手们表达了感谢并告辞离开。由于杨小涛显然忙碌不已,她们没再多打扰。

杨小涛办公室里,娄晓娥显得兴奋不已,“你知道王晓棠是谁吗?”

“是谁?”杨小涛一边喝搪瓷杯里的水,一边随口问道。

娄晓娥热情洋溢地答道,“你看过《英雄虎胆》没?那个阿兰就由她扮演的。”

“还有去年上映的那个,演斗古城的也是她。”

随着话题的推进,娄晓娥越说越激动。

经提醒,杨小涛也想起了这个人的形象,但他并没有太多的反应。

“你是想去当演员?”

“哪有人不想当呢?只可惜这需要太多才能。”

说到这里,娄晓娥有些失落。

杨小涛则感到她的自知之明令人欣赏,“知道自己几斤几两是件好事。”

但随即补充一句,“连演个老太太也不要勉强自己。”

说罢,他拿着图纸转身离去,留下娄晓娥独自嘀咕了几句,但很快又开始工作。

红星机械厂第二车间里喧闹声不断,一台台机器轰鸣作响。工人忙碌着,每个环节都要精确无误,否则一个错误便毁掉了整个部件。

二车间的产品已实现了成熟生产,像常见的铣床、车床已能做到八成以上的成品合格率,这些产品成为了主要输出。

而高级机床“晨星”与更高阶的“闪亮晨星”的成功率达到六成左右,仅限少量顶级技术工人负责生产。

尽管领导层希望更多生产“晨星”,然而实际市场的需求却明显偏低。接收“晨星”的一些工厂发现,普通机床已经能满足需求——成本低且容易操作,根本不需要更先进的设备。

于是,

当然,在某些方面这可能具备优势,但在这个精细的项目上,就成了棘手的问题。因此研发部提交的设计图出现这些问题也在情理之中。

杨小涛在新型轧钢机前观察了一段时间,没有开口评论。旁边的李光明率先打破沉默:“杨总,虽然我们制造出了轧钢机,但在精度要求上还有些不足,特别是控制的第三辊部分根本达不到标准。我们也试图改进,但目前找不到明确的方向。”

一旁的技术专家刘大海活动了下手腕,应和道:“就是说嘛,看着没问题,可是关键环节上的精度却怎么也达不到,该怎么办?”

见众人议论纷纷,杨小涛默默来到机器旁将设备开启运转,短暂试运行后便关闭电源。经过这次验证,他的结论与最初看到图纸时的想法一致。

走到一边,杨小涛拿出原始设计图,放在工作台上供团队讨论。此时几人相互看了眼,接着全神贯注地注视着图纸。“我仔细查看了研发部门提供的设计,并且试用了成品。基本上遵循了原有方案的要求,在方向把握上并没有明显偏差。”他说,同时开始对图中内容做详细解释,“不过,我留意到动力系统似乎是我们需要重视的地方。”

工程师林宇等人迅速捕捉到了这一问题的重点,他们意识到杨小涛提及的问题确实是当前的主要挑战。“根据之前的计算模型,如果我们采用现有的设计方案来构造,动力性能会远未达到预期,勉强投入使用很可能引发设备故障。”杨小涛补充说道。他还提到新的辊子增加了额外的压力却没有足够的强度提升。

大家点头赞同他的分析,并期待解决之道。很快,杨小涛递出了另一份修正后的蓝图,展示如何优化动力系统并相应调整机械的整体尺寸。这种改进既增强了系统的稳定性又提高了工作效率。

随后讨论继续深入。“我们需要重新考虑辊体的材料特性,并加强驱动组件。”他建议说,“增加质量同时保证硬度以适应更强的工作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