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张辰的军队装备采购这一块还是很接近后世的形式的,那就是每年会给军方下拨一大笔军费,用来作为军队武器装备的采购,后勤物资的保障,军饷等等的支出使用。
具体的流程就是大汉帝国的军方总部每年会根据军队的具体情况来向审计部做预算申请,审计部经过认真的审计之后,感觉没问题了,那么就会将这个预算申请提交到内阁进行复审。
最后呈递给张辰御览,张辰同意后,这个预算就会被拿到朝议上进行公开讨论,大部分朝臣通过这个预算报告之后,财政部就会根据这个预算申请来下发资金。
军方想采购武器装备的话,就会给工业部一大笔钱作为装备采购费用,自然也会给工业部和军工厅留下应有的利润,让军工厂处于盈利的状态。
而军工厂处于盈利状态之后就会加大对武器装备研发这一块的投入,从而争取更多的军方的订单。
当然,这个只是正常的流程,如果遇到特殊情况,比如目前这种需要大批量换装的情况或者是军方预算不够的情况下下,张辰也会从内帑里额外拿出一部分钱来对军方的资金进行补贴。
毕竟枪杆子对于皇帝来说实在是太重要了,所以军队的掌控权必须被皇帝牢牢地抓在手里。
而工业部每年也是需要做各种预算的,原因很简单,因为工业部和其余的各个部门虽然有联系,但是军方等各个部门既然是需要从他们这里采购各种产品。
那么工业部自然也是需要采购各种原材料,负责工人的各种开支等等,大概意思就和工业部自负盈亏有些类似。
所以工业部这边的研发资金除了每年的预算资金之外,就只能靠皇帝这边的资金扶持了。
钱财就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
同理,帝国商会以及帝国粮庄等机构想从工业部这里拿到最新技术的产品的话,也是要通过和军方采购类似的流程的,只不过这两个机构只需要得到皇帝的批准就行了。
某种程度来说,这个帝国银行,帝国商会,帝国粮庄有些类似于张辰前世的少府这个部门,属于皇帝私人的钱袋子。
某些时候来说,少府这个部门对皇帝的重要性亚于国库,一个皇帝彻底掌握了少府的话哪怕国家情况再危急,也有东山再起的本钱。
........
有意思的是,同样都是大汉帝国的军队,羽林卫,老近卫军等这些属于张辰贴身禁卫军部队,这些军队的经费除了一部分是国库拨付的之外,还有一部分经费的来源就是张辰这个皇帝。
某些程度来说这些军队是真正意义上属于皇室的军队,也是皇帝的私人军队,和那些常备军是有着一定意义的不同的。
张辰目前羽林卫一共是2万骑兵,一万重骑兵一万胸甲骑兵,老近卫军也扩充到6万人,全员装备最新型的线膛枪和装备。
除了这个外,还有两个近卫炮兵旅,一共兵力是多人左右,总共装备300门12磅野战炮和200门24磅野战炮,配备马匹1万匹。
另外就是近卫轻步兵2.4万人,也是装备了最新型的线膛枪,此外还有6000多名战斗工程兵部队外加直属的1万特战部队,某种程度来说,这些军队组合在一起的一个新集团军就是张辰自己的御林军。
总兵力大约13万人左右,被称为天下第一军。
这些军队是张辰整个帝国最精锐的军队,没有之一,不管是武器装备还是各方面的待遇,都是实打实的好。
当然,这些军队的训练也是十分的艰苦的,属于全训部队。
每天除了训练就是训练,晚上还会有思想政治教育课程。
可以说每一个从这御林军退休出去的军官,拉到其余的普通部队里都是宝贝疙瘩,因为张辰的御林军不仅仅承担着他的个人的安全保卫工作。
还负责着整个帝国陆军战术的摸索工作,还要摸索新式装备战斗力最大化的使用方法等等,可以说这一支军队的责任还是很重的。
正是因为御林军里的军官能提前接触到这些最前沿的战术,所以很多御林军很多军官在御林军内达到一定程度升不上去后就会被调遣到其余的普通军队里担任更高一层的军官,一点点的将最前沿的战术普及开来。
......
张辰给工业部拨款1000万银元的事情还是将文武百官给震惊了,因为这笔钱太多了。
张辰下完旨意后继续说道,“各位爱卿,朕之所以这样做,一个很重要原因就是工业部关系到我们整个帝国的未来,他们的每一次技术上的进步都会让我们整个帝国的国力得到加强。”
“就拿整个蒸汽机来说,一旦蒸汽机得到更广泛的应用后,我们整个帝国将会成为一个有史以来最强的帝国,没有之一。”
“对于朕来说,如今国库充盈,只要你们的预算合理,申报的项目合理,朕都不会吝啬花钱的。尤其是工业部的技术研发这一块,朕绝对舍得投钱的,只要是有利于国家,有利于百姓民生的技术,都值得投入的。”
“马爱卿,朕给你下发的这1000万银元可是专款专用的,专门用于研发最近科技的,其中至少不低于50%的资金要投到军工厅的研发经费里,朕等待你们研发出来最新型的成果。希望爱卿勿负朕望!”
马均等一众工业部的官员们全都大礼参拜,感谢张辰对他们的扶持。
而其余的各个大臣也若有所思,他们从这里面看出来了一些不同寻常的地方,那就是自家陛下对于技术研发这一块是真的舍得投入的。
果然张辰继续说话了,“朕准备再次下旨,征召天下的工匠集思广益来解决技术问题,朕会进行悬赏的,只要是能为帝国工业部做出贡献的,封官赏赐都不在话下。做出巨大贡献者,朕不吝封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