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泡书吧小说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泡书吧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天幕:开局盘点大兵团作战 > 第127章 史料的缺失与修改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现代时空。

“现在着重说一下这些文臣。”

“在土木堡之变中,死去了六十六位大臣,因为记载的有一些缺失,但是我们还是能够知道,这六十六位中有一半的数量是文臣。”

“大多数人认为是南北之争,南方的文人,直接把北方的文人葬送了。”

“那我们来看看这些死去的文人籍贯!”

“兵部尚书?邝埜,湖广宜章人,也就是现如今的湖N人,湖南是属于南方。”

“刑部右侍郎?丁铉,江西丰城人,而江西是南方。”

“户部尚书王佐,海丰人(今山东庆云县),北方人!”

“工部右侍郎?王永和,苏州府昆山县(今属江苏)人,南方人!”

“吏部左侍郎兼翰林院学士?曹鼐,河北人,北方人”

“翰林院侍读学士?兼阁臣,张益,应天府江宁县(今江苏南京)人,南方人。”

“通政司左通政?,龚全安,浙江兰溪人,南方人。”

“还有一些就不说了,但南方北方的都有。除此之外,最后的就是一些小官,因为资料的缺失找不到他们的籍贯。”

“所以,要说是因为南北之争,南方人把北方人葬送了,那是说不通的。”

“并且还是无论如何都说不通!”

“除非在大明真的有一个庞大的势力,让他们心甘情愿的赴死,不然怎么可能说得通是南北之争?”

“葬送一个兵部尚书,再送几个侍郎,再送几个学士和阁臣?”

“多大的势力可以这么玩?”

在座的人众人点头,认可了冯建说的话,如果真是南北之争,那确实是说不通。

“如果非要说是南北之争,并且还要找出一个理由来的话,那就只能是一个理由!”

“那些南方的文臣抱着迁都的目的。”

迁都?众人这下才恍然过来,他们一直都忘记了这在明初非常重要的事了。

“如果说是抱着迁都的目的,想让这京师重新迁移回南方的应天,那确实是有可能的,但这个可能非常小。”

“因为兵部尚书和侍郎,并不是什么小官。”

“他们也不可能心甘情愿的赴死,就为了迁都这个微乎其微的目的。”

“而且南方的文人就真的团结么?怎么可能?”

“南北之争这个东西,其实是因为政治斗争的抱团。”

“但政治斗争这个事情,在需要的时候,南方之分就非常的重要,但不需要的时候呢?”

“你说是南方的?哦,那又如何?朝堂上南方的人少了吗?”

“所以南北之争这个事情,在需要的时候,他们就抱团对抗。不需要的时候呢?谁在乎你是南方的?谁又关心你是北方的?”

“不要把南北之争想的多么的重要,多么的严重。在需要的时候,它确实是严重。”

“但关乎生死的时候,让兵部尚书和侍郎还有阁臣心甘情愿的为了南方赴死?”

“大家都有各自的利益,并且也都有各自的诉求。”

“至于说弃子?也是不可能的。”

“这些文臣完全可以说是一股庞大的势力,要让这些文臣成为弃子?”

“还是那句话,多大的势力可以这么玩?”

众人也都想象到了,如果真要有这么一股势力潜藏在其中,怎么可能会让朱棣和朱元璋好过?

不然的话,二三十年的时间,这股势力就可以随意的葬送兵部尚书和侍郎?

那这股势力的其他人是什么职位?朝堂上全是他们的人?怎么可能呢?

现代的大漂亮财阀确实敢这么玩,但那是别人经营了一百多年的底蕴才让他们敢这么玩。

并且大漂亮还是姓资的国家,不是封建时代那种权力至上王朝。

在封建时代权力至上的王朝,皇帝有权的时候,是真的可以为所欲为的。

朱元璋和朱棣,这两个就是典型的例子。真的是想杀谁就杀谁,锦衣卫逮到谁,谁就死。

自己想打仗就打仗,朝堂的事全部丢给自己的儿子,其他人都还不敢说什么。

“天湟玉蝶这个东西你们知道吧?”

“在天湟玉蝶皇明本纪之中记载,朱祁镇其实只是带了几千人,然后就匆匆的上路准备御驾亲征。”

“这个记载的有可信度吗?”

“有的,如果朱祁镇真是带了几千人,那完全可以说的通为什么是只准备了两天。”

“并且,也可以说明,大同的军报是什么军报!那就是猫儿庄之战的军报!”

“因为只有猫儿庄之战的军报传来,朱祁镇兴致一起,准备御驾亲征,然后带了几千人,就直接准备赶赴大同。”

“因为那时候第二份七月十五日的战报还没有送来!朝堂上的人都认为大同还有军队,所以就只带了几千人就直接上路。”

“不然的话,几十万人就只准备了两天?”

冯建用扣了扣眼角,觉得这记载的着实有些无语,这是不是把几十万人当成了什么奇怪的东西呢?

知道几十万人排成队列的话,有多远吗?

假设二十万人肩并着肩排在一起,一个成年人的肩宽0.5米,那么二十万人排在一起,就是十万米长。

也就是说是一百公里。

而从成都到绵阳,差不多也就是这个距离,汽车跑高速,要跑两个小时,骑自行车,休息一晚上,要骑两天。

也就是说,要真是几十万人的话,两天时间?

想什么呢?两天时间,瘟疫都传染不了几十万人!

最新发现的传染最快的病毒,奥密克戎,4天内引起另外6例,8天时36例,12天后216例。

2天?说真的,瘟疫都想学习一下到底是怎么传播的如此之快。

况且,当时的大明京师有这么多的军队吗?

就算是真的有,并且朱祁镇还真的带了二十万的军队。

从京师到土木堡,一共110公里的距离,二十万人?

大多数的人真的以为二十万人能站满一个学校的体育操场。

因为大多数的人,都没有意识到,二十万人到底是有多么的庞大,多么的无边无际!

所以最有可能的,反而就是几千人。

但话说回来,天湟玉蝶,值得相信么?

历朝皇室家谱中,唐以前的玉牒均全部亡佚;

宋代皇帝家谱《仙源类谱》、《宗藩庆系录》仅有残册存世;

明玉牒仅有《四库全书》“存目”中着录的《天潢玉牒》一卷存世。

唯有清代玉牒保存得最为完整和系统。

也就是说,这明朝的天湟玉蝶是在《四库全书》中“存目”。

而之前说过,清朝修《明史》的时候,修了九十五年,历经四位皇帝。

与之对比的,是元朝修《宋史》修了两年,从元顺帝至正三年(1343年)开始,至元顺帝至正五年(1345年)完成?。?

因为元朝修《宋史》的时候,只是把所有的资料收上来,然后归纳整理,所以直接就把《宋史》修了。

明朝修《元史》呢?修了两年!明朝洪武元年,太祖朱元璋下令修《元史》,二年(1369年)开始纂修,三年(1370年)完成了二百一十卷《元史》的刻印工作。?

同样和元朝修《宋史》一样,明朝也只是很单纯的把所有的资料收上来,然后归纳整理就直接修了。

而清朝?史官在修《明史》的时候,每修好一篇,就必须拿给当时的皇帝看。

皇帝看了点头之后,才能定稿,不点头?那就打回去重编!

最开始的时候,研究明朝的历史学家是最少的,只有几百位。

为何?因为可供参考的资料太少了。

清朝把能修改的几乎全部都修改,包括地方上的地方志,每一篇都几乎修改了。

研究明朝的历史学家,在研究明朝的时候,还要分辨哪些是被修改的,哪些又没被修改,这还能好好的研究么?

其他朝代的历史学家,都是把真假史料这回事放到了最后在去争辩。

但明朝的历史学家就不同,他们必须先分辨这个史料到底值不值得信任。

所以,在最开始的时候,连研究五代十国的历史学家都比明朝的多。

到了后面,也是因为许多陵墓的出现,才让明朝的历史学家人数重新升了上来,不然的话,没几个有心情去研究明史。

所以天湟玉蝶这个东西值不值得信任?从它在《四库全书》里面“存目”,那就已经打上了一个问号。

但这种事本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一个件事。

愿意相信的,肯定相信,不愿意相信的,那怎么说都不会相信。

...

现代时空。

“几十万人说真的,在最开始的时候,我也并没有觉得有什么问题。”

“但当我见识到了几万人到底有多么庞大的人群的时候,我就忽然想到。朱祁镇带的二十万人,真的有二十万人么?”

李恩凡缓缓点了点头赞同冯建的话,他也觉得这二十万人的水分很大,并且还是非常之大。

“反正关于这个的史料肯定有问题,里面太多主观的臆测和个人的想法。”

“但我关注的,其实是那些官员的身份。”

李恩凡皱了一下眉,回想了一下土木堡死去的那些官员的官职,随后说道:

“为什么户部尚书会跟随在朱祁镇的身边?”

“兵部尚书跟随,是说的通的,因为这本就是他的分内之事。”

“但户部尚书?明朝的户部尚书是掌管国家的财政,包括疆土、赋税、钱粮、田地和户籍等。”

“如果朱祁镇真是为了御驾亲征,为什么会带上户部尚书?”

“随后,又是吏部左侍郎兼翰林院学士?,曹鼐。他还有一个身份,当时大明的内阁首辅。”

“同理,为什么朱祁镇会带上内阁首辅?”

“刑部右侍郎丁铉,也是朱祁镇带上的,还有都察院右副都御史邓栗,工部右侍郎主永和,太常寺少卿黄养正等等的人。”

“户部尚书、吏部左侍郎兼内阁首辅、刑部右侍郎、都察院、工部右侍郎、太常寺、太仆寺、通政司、大理寺、行人司、监察御史。”

“仔细观察这些官职,他们为何要跟随着朱祁镇御驾亲征?”

“刑部不用说,都知道是做什么的。都察院呢?御史台发展而来,主掌监察、弹劾及建议。与刑部、大理寺并称三法司。”

“工部就不用说了,也都知道是做什么的,太常寺?掌管宗庙陵寝祭祀、礼乐仪制、天文术数。”

“太仆寺,掌牧马之政令,属兵部。”

“通政司,掌内外章奏和臣民密封申诉之件。”

“行人司、掌传旨、册封等事。”

“其实还有一些小的官职,但因为官员的官职较小,就不说了,但仔细的想一想,为什么朱祁镇御驾亲征会带上这些官职的人?”

“小朝廷?有可能,因为这些官职几乎涵盖了当时大明所有的官署。”

“在我看来,朱祁镇御驾亲征带上这些人,有几个可能。”

李恩凡拿起面前的茶杯轻抿了一口,随后放下后轻咳了几声,调整了一下坐姿后说道:

“第一个可能,这些都是朱祁镇的亲信,或者说是他父亲,朱瞻基留给他的班底,还有就是真心保皇的人。”

“这些人放心不下朱祁镇,那就直接跟随着朱祁镇一起御驾亲征。”

“这是说的通的,因为从这些官职去看,涵盖了朝廷几乎所有的官职,那这些人是一派的可能性非常之大。”

“而从这一点去思考,有人想葬送皇帝的所有势力,那也是说的通的。”

众人思考了一会儿,点点头,认可了李恩凡的话。

“第二个可能,查边军,查走私!”

“有可能吗?同样也是非常有可能,不然的话,这些人的官职,为何是吏部和户部最大,随后是八位监察御史,再之后还有刑部、都察院、通政司、工部。”

“这些部门,摆明了是要抓人的,而且还是当场抓,直接当场审!”

“也只有这样,才能说的通,为什么会发生土木堡之变这么天大的事。”

“因为武勋和文臣里面的既得利益者们,联手了!”

“并且还是狗急跳墙,不然的话,为什么会是土木堡这个离京师只有110公里的地方?”

“第三个可能,朱祁镇是真的菜,只是耀武扬威罢了。”

“这个可能有吗?有,但是很小。”

“因为现在大多数人的印象里,朱祁镇似乎就与王振绑定了,在土木堡之前的时间里,朱祁镇似乎就只是在宠信宦官罢了。”

“但朱祁镇真的这么不堪吗?”

“之前我们在说太监郭敬的时候说过,正统十年十一月的时候,发现走私军火的情况,朱祁镇就让边军严厉打击走私行为。”

“但正统十二年又发生了,随后正统十三年,又发生。”

“到了正统十四年,朱祁镇带了许多的人准备去往边防。”

“所以,朱祁镇真的就那么不堪?”

“《明史》让我最为生气。明朝除了不识字的明太祖和明成祖治理得较好之外,明武宗、明英宗稍微好一些,其余的皇帝都很差劲,尽做坏事。”

“说这句话的人,认可明英宗和明武宗,其实已经就说明了很大的问题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