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泡书吧小说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次日早朝,天色尚有些朦胧,清冷的雾气还未完全消散,整个皇宫便已在一片忙碌之中苏醒。

宫人们提着灯笼匆匆穿梭在宫殿之间,脚步声在石板路上回荡。

百里中君身着华服,端坐在龙椅之上,殿外微风轻轻拂过,吹动着他的衣摆,看似微风八面,实则内心如紧绷的弦。

这两日,他的密探四处奔走,调查着朝中大臣们的一举一动,而今日,便是他将所有事情摆到明面上,逼迫这些大臣就范的时候。

他决心让大臣们毫无顾忌地支持自己与大雍对抗,绝不能让他们轻易选择投降。

然而,他并不知道,今日朝堂之上,一切都将出乎他的意料。

看着下方站列整齐的大臣们,百里中君深吸一口气,语气沉稳,缓缓开口:

“朕这两日收到了一些东西,朕看完以后颇为震惊。”

他微微停顿,目光扫过众人,随后,神情故作惊讶,继续说道:

“很难想象,朕的臣子们一个个都是真人不露相啊!”

朝堂之上瞬间安静下来,大臣们面面相觑,心中各自揣测着皇帝这番话的含义。

百里中君并没有第一时间点破,他心里清楚,自己抓的那些人,以及搜集的那些证据,都是用来拿捏大臣们的有力武器,如果现在就直接说破,这些筹码便失去了作用。

他的目光落在身旁堆积如山的奏折上,随后,他伸手将旁边的一堆信封挪到眼前。

看到这一堆信封的时候,大臣们一个个都明显紧张了一下。

这些信封,就像是一颗颗随时可能爆炸的炸弹,他们心里明白,里面或许装着自己见不得光的秘密。

然而,这种紧张仅仅持续了一瞬,便没有了下文。

大臣们很快恢复了镇定,脸上重新挂上了那副波澜不惊的表情。

对此,百里中君也是有些惊讶,这与他事先预想的情况大不一样。

在他的设想中,大臣们看到这些信封,应该会惊慌失措,然后承诺全力支持他对抗大雍。

但现在,大臣们的反应却如此平淡,这让他心中涌起一股不安。

他殊不知,自己辛苦掌握的这些大臣的把柄,此时已经不起作用了。

大臣们就算配合,也绝不是因为这些把柄。

虽然不知道为什么这些臣子不害怕,但百里中君还是决定继续做他认定的事。

他神色一凛,严肃道:

“朕听闻诸位爱卿都颇有家资,现如今正值备战时机,朕决定从内帑出资十万两,用作军费,正式与大雍开战!”

他的声音在空旷的大殿中回荡,“这场战争关系着我羌国的生死存亡,想必诸位爱卿也不能看着只有朕一人出钱吧!”

此言一出,朝堂上顿时一片哗然。

有的大臣面露难色,有的则低头不语,还有的开始小声议论起来。

这时,站在前列的南凌侯直接向前一步,拱手说道:

“陛下,我朝如今国库空虚,百姓生活也并不富足。”

“虽说臣等确实有些家资,但贸然拿出大量钱财用作军费,恐怕会影响到家中生计。还望陛下三思啊!”

李大人的话得到了一些大臣的附和,他们纷纷点头,表达着自己的担忧。

百里中君脸色微微一沉,他早就料到会有大臣反对,但没想到第一个站出来的竟是南凌侯。

他强压着心中的怒火,说道:

“李爱卿,你身为羌国的栋梁,理应为国分忧。如今大雍虎视眈眈,若我羌国不奋起反抗,恐怕亡国之日不远矣。到时候,你所谓的家中生计又从何谈起?”

李大人听了,微微皱眉,却不再言语。

这时,刑部部尚书王大人站了出来,说道:

“陛下,臣以为李大人所言也有道理。我朝与大雍实力悬殊,贸然开战,胜负难料。不如先与大雍议和,再从长计议。”

王大人的话如同在平静的湖面投入了一颗巨石,引发了更大的争论。

支持开战的大臣们纷纷指责王大人贪生怕死,而主张议和的大臣们则认为开战是不理智的行为。

百里中君看着争吵不休的大臣们,心中越发烦躁。他用力一拍龙椅扶手,大声喝道:

“够了!朕意已决,此战必须打!难道你们都想做亡国之臣吗?”

朝堂上顿时安静下来,大臣们都被皇帝的怒火震慑住了。

就在这时,一直沉默不语的大将军赵平向前一步,单膝跪地,说道:

“陛下,臣愿率领我羌国将士,与大雍决一死战!臣定当竭尽全力,保卫我羌国的疆土!”

赵平的话犹如一道曙光,照亮了略显压抑的朝堂。

百里中君眼中闪过一丝欣慰,说道:

“好!有爱卿这句话,朕就放心了。”

然而,仅仅有大将军的支持还远远不够。

百里中君知道,要想真正与大雍开战,必须得到更多大臣的支持,尤其是那些掌握着财政大权的大臣。

他的目光再次落在那些信封上,心中暗自思索着对策。

突然,他灵机一动,说道:

“诸位爱卿,想必你们也知道这些信封里装的是什么。朕本不想将这些事情公之于众,但如今国难当头,朕希望你们能以大局为重。”

“只要你们全力支持朕对抗大雍,这些事情,朕可以既往不咎。”

他的语气中带着一丝威胁,又带着一丝诱惑。

大臣们听了,心中无奈,终于还是用这些来威胁他们来了。

他们知道,皇帝掌握的这些把柄,足以将他们随时抄斩。

但要他们拿出大量钱财支持开战,又实在有些不情愿。一时间,朝堂上陷入了一片沉默。

许久,礼部尚书站了出来,说道:

“陛下,臣愿意捐出五万两白银,支持军费。”

礼部的话就像是一个信号,随后,又有几位大臣纷纷表示愿意捐款。

虽然捐款的数额并不多,但好歹开了一个好头。

百里中君看着这些表态的大臣,心中稍感安慰。

但他也清楚,这点钱对于庞大的军费开支来说,只是杯水车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