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且这事也是萧斌的责任,如果萧斌不乱来,哪里会有这些事。
萧斌的姐姐家就先帮忙照看一下孩子。
至于文畅去哪儿了,那就没人知道。
有人说她自杀了,也有人传言杨雯卷走的那四百多万是被文畅带走了。
最后萧斌的合伙人只能自认倒霉,把厂子和杨雯名下的不动产还有首饰都给卖了,用来还熟人和银行的债务。
经过一番核查,杨雯名下居然有三套房子,还有好几万块钱的首饰。
不过文畅和萧斌名下居然没有不动产,住房都是父母单位分的。
文畅的首饰,跟杨雯的比起来,那可真是小巫见大巫了。
文畅犯了和所有原配一样的错误,再不喜欢萧斌,但真心想和对方白头偕老。
不会乱花家里的钱,最后都便宜了外面的女人。
至于文畅名下的债务,合伙人可不管,他们平白无故亏了上百万,没找文畅要钱就已经很不错了。
卖厂子的钱一分都没给文畅,债务只还了熟人和银行的。
杨雯打着厂子的名义,低价签的合同,他们直接就不管了,让债主去找法人。
要债的人找不到文畅,就天天在文家服装店门口堵着要债,
文家的生意都没法做了,文母和对方争执的时候,情绪太激动晕倒了!
送到医院抢救回来,病倒住院了。
其实欠款也没多少,加起来也就五六十万。
要是当初文畅没有把事情做绝,文家和萧家给她凑一凑,还是能凑出来的。
至于生活,她有学历,去外地只要放下架子好好工作。
别的不说,养活她和孩子肯定没问题的。
可你先不仁,人家又何必当冤大头呢,文家和萧家现在都不愿意提起文畅。
江艳秋和楚听南听后都不知道该说什么了,文畅可真是高傲到了骨子里。
他们也想不明白,经历了那么多事,文畅还跟杨雯有来往,最后还引狼入室。
不过他们觉得文畅也不值得同情,明明知道杨雯不是好人,还被陷害过那么多次,她却还一直跟对方有往来。
最后杨雯出了这种事,也只能说文畅是自作自受了。
文家被债主骚扰的事,后来报了警才解决了。
虽然文畅是法人,但她从来就没插手过生意。
让债主去找萧家或者跟他们签合同的人,而且文家和文畅早就断绝关系了。
文家连之前起诉文畅还款的文书都拿出来了做证,文畅也不在了。
警察也说了,他们要是再骚扰文家,就请他们去警察局“喝茶”。
一群人虽然心里很不爽,但也没办法,只能自认倒霉了。
至于那笔钱,警方怀疑被杨家人给私吞了,不然怎么会平白无故就消失不见了呢。
不过警方派人盯了大半年,杨家一点异常都没有,看着也不像是有钱的样子。
反倒文家和杨家到处打听杨雯的关系网,看她有没有其他同伙。
后面从杨雯以前同事那里打听杨雯还有其他住处,找到了杨雯临时租住的一套房子。
在里面翻出了不少值钱的东西,还有好多笔记本,上面记着杨雯和文畅从小到大的那些恩恩怨怨。
应该是杨雯单方面对文畅的怨吧!
记事本上杨雯承认自己嫉妒文畅,她一开始的目的就是想拿到萧斌乱来的证据。
然后举报萧斌耍流氓,好让文畅不好过。
不过后来萧斌太好骗了,她就想捞一笔再离开这个伤心的地方。
为什么杨雯会这么一直揪着文畅不放呢?
而且文畅说实话,对杨雯还不错,杨雯为什么一直恩将仇报呢。
这事,还得从好多年前说起。
当年文母生大儿子的时候难产,大出血,差点没抢救过来,之后就失去了生育能力。
后来同个连的文父和杨父一起转业,一起被分到了铁路公安局,还成了邻居。
文父的级别比杨父高,而且只有一个孩子,双方父母的家庭条件也不错。
不仅不用孝敬父母,父母还经常补贴他们,这条件可比杨家好太多了。
而杨家这边呢,还要补贴兄弟姐妹,孩子又多,条件可差太多了。
一个战壕里出来的兄弟,又是邻居,关系自然好得很。
文家没少补贴杨家的孩子,有什么好吃的,都会给杨家孩子留一份。
文母也喜欢女孩子,对杨雯她们很好。
看出杨家重男轻女,经常找借口给杨雯她们做新衣服,送好吃的。
一直到饥荒年代,文畅的爷爷奶奶被饿死了。
那时候家家条件都不好,都吃不饱饭,亲朋好友没有能力,都不愿意收养文畅。
就只能联系文畅的父亲的老领导,让他帮忙解决文畅的困难。
对方收到信后,心里也想收养文畅。
可家里孩子多,压力山大,妻子又不是个好说话的主。
于是就跑来试探文家愿不愿意收养文畅,文家就一个孩子,加上是老领导,抹不开面子。
后面看到文畅那乖巧的模样,就同意收养了。
文家多了个孩子,又赶上饥荒年,日子也不好过,给杨家的补贴自然就少了不少。
后来单位分房,文父恰巧立功升职,文家就搬进了三室一厅的干部房。
杨家也分到了两室一厅的房子。
两家就离得有点远,文家补贴杨家的机会就少了。
杨雯他们姐妹没有人护着,没有文家的补贴,生活质量一落千丈。
小小年纪的杨雯就恨上了文畅,觉得是文畅到来抢走了他们的好日子。
巧的是,文畅和杨雯还是同班同学,这可给了杨雯下手的机会。
她一边和文畅套近乎,一边又在其他同学面前说文畅的坏话。
比如说文畅家条件好,看不上同学们了。
文畅有点内向,不爱说话,穿着又好,成绩还棒,再加上文父的官职在他们班父母中是最高的。
同学们都信以为真,觉得文畅一个农村娃,就是运气好才被文家收养,有什么资格看不起他们。
时间一长,都没人搭理文畅了,文畅身边就只剩下杨雯这么一个玩伴。
有一次,文父又立功了,又升职了。
杨雯听到喝醉的杨父抱怨说,要不是文畅的亲生父亲,文父哪能有今天,顶多就是个铁路工人。
再后来问,杨父就什么都不肯说了。
杨父酒醒后,杨雯也不敢问,
那时候不是有很多烈士子女,被他们父母救的人收养。
杨雯就开始脑补大戏,觉得文畅的亲生父亲,肯定是为了救文父才牺牲的,不然文家怎么收养文畅。
于是她就把自己脑补出来的剧情讲给文畅听,还肯定说是杨父亲口说的。
说文畅的亲生父亲级别比文父高,要不是因为救文父,文畅的亲生父亲说不定就是团长师长什么的。
还说文畅的父亲为了救文父英勇牺牲了,可文家却对文畅他们不闻不问。
要是文家懂得感恩,稍微资助一下文畅。
文畅的母亲也不至于被迫改嫁,爷爷奶奶也不会被饿死。
文畅的爷爷奶奶对她还不错,为了不让她受委屈,一把年龄还和几个伯伯分家独自养她。
后来为了省粮食给她吃,爷爷奶奶却饿死了,她心里一直很愧疚呢。
听了杨雯的话后,她心里也恨上文家人。
从那以后,文畅就和文家有了隔阂,她来文家的时候就有记忆了,和文母亲也亲近不起来。
因为这件事,更是亲不起来,还觉得文家为她付出都是应该的。
文家父母工作都很忙,也没注意到这些细节,
他们还一直觉得文畅就是个文静的姑娘,不喜欢和人太亲近。
后来知青下乡,文家本来是要给文畅安排工作的。
文家就两个孩子,老大读了三年大学就停课了,六八年拿到毕业证后,就去空军地勤修飞机了。
离家太远,加上工种特殊,很少回来。
文家就剩下文畅一个人了,她高中毕业的时候,按政策是可以留在父母身边不用下乡的。
可当时工作不好找啊,能找到的工作,文家父母又觉得不适合文畅一个女孩子做。
他们想找个文职工作,或者给文畅弄个大学名额,可哪有那么容易啊。
再加上他们觉得文畅没工作也没关系,就一直拖着,等找到合适的再说。
不过在杨雯的挑拨下,文畅就觉得文家父母不重视她。
她都高中毕业了,不管她的死活,还不给她找工作,一赌气就和杨雯报名下乡了。
他们本来是报名去插队的,文家父母已经无法更改了,就到处找关系,把他们送去了兵团。
结果这又被说成是文家父母舍不得花钱给文畅,才送他们去兵团的。
兵团有工资,以后文家父母就不用管文畅了。
等文畅插队满两年后,文家父母好几次都给文畅找到了合适的工作,让她回来。
杨雯一会儿说工作不好,一会儿又说两个老人需要人照顾,用她联姻给好亲儿子升官发财等等才让她回去的,
反正故意怂恿不让文畅回城。
那时候文畅已经看清,杨雯当面一套、背后一套的小动作。
不过那些在文畅心里,杨雯可比害死她父母的文父强多了!
杨雯那些小动作,无非就是羡慕她的生活。
所以文畅还是故意不回去。
最后因为有楚听南这个相亲对象在那儿吊着,文家这次给文畅找的工作是出版社的编辑。
文母又同意给杨雯一起找工作,文畅这才不情不愿地回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