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刹海,积水潭附近的四合院,是一栋标准的二进四合院。
门前是宽敞的街道,街道两旁是什刹海常见的杨柳树,绿树成荫。
大门坐落在东南角,和大多四合院风水布局相似,迈过台阶,推开大门,正前方是一块影壁墙,上面刻画着高山流水,还有一只石雕猛虎。
影壁墙的作用,一方面是保护隐私,竖在大门口,防止路过的人一眼看到院子里的人在干什么;另外一方面是阻挡冷空气气流涌入,起到防寒的作用,这本就是四合院设计的初衷。
当然,也有聚财,驱煞,改变风水格局的说法,不过新时代不讲究这些封建迷信。
(发现还没怎么对四合院详细介绍过,就借着这一章,简单介绍一下京城四合院,觉得啰嗦的,可以跳过)
进门没走两步,右手便是一间小房子,叫做门房或者私塾。
大户人家有专门看门的门房,就住在进门右手的小屋子,约么十平米左右,有的更小,也有的大一些。
古时候,大户人家会请私塾先生给家里孩子授课,私塾先生也住在右手边的小房子。
门房,私塾,听着很遥远,很封建、腐朽的名字,其实也才过去没多少年,李家老爷子年轻的时候,就是靠着在大户人家当私塾先生攒够了钱,赎回了自家院子。
小时候,老爷子还给陈泽几个孩子讲过当时的应聘经历,说是遇到一个大户人家,特别有钱但是特别抠门,每餐咸菜小米粥,教不好还要扣钱,受主家白眼,主家的儿子是个傻乎乎的大胖小子,什么都学不会,十岁了连三字经都不会读。
还有在门房和门房先生住在一起,忍受老门房臭脚和臭屁的日子,是异常难过,给老爷子记忆铭心。
门的左边还有三间房,从左到右依次是排列,两间小房子在前,一间大房子在右。
分别是仆从房间,小客房,招待一般客人的倒座房。
进大门往里面走,来到影壁墙的时候,左右两边是两个通道,右边的小院是偏院子,左边一大一小两个院子,分别是偏院和前院。
前院和后院由莲花门隔开。
古代说的大门不出二门不迈,说的就是莲花门。
后院的格局就比较简单了,东边三间是东厢房,西边三间是西厢房,厢房与前院墙壁之间的小房子,是东西厢二房。
陈泽家在大院的房子,便是拥有两间东厢房和两间西厢房,两间西厢房原本是王婶家的,后来搬来一户姓李的人家,七十年代初的时候,陈家通过换房的方式,跟对方换来了两间厢房。
除了东西方向的东西厢房,就是坐北朝南的正房了,三间正房,左右两侧搭配一大间东西耳房。
四合院里,傻柱住的便是中院的正房,是整座大院最核心的位置,而聋老太那一间被全院人惦记的,最后被留给傻柱的房子,则是在后院被称作后罩房或后库房。
四合院有大有小,拿两进的四合院来说,有的小型四合院三五百平,庭院面积只有三四十平米,空间都用来建房子了,房子挨着房子。
而大一点的中型两进四合院通常在500-800平米之间,像宣武珠市口西大街241号的纪晓岚故居,其两进四合院格局占地570平米,明显能感觉宽敞许多。
再大一点的便是大型两进四合院,这种的就不多见了,占地面积可达800平米以上,甚至超过1000平米,一般都是一些核心地段的名人故居,古代大员、贝子们的大型府邸。
陈泽买的什刹海的这栋院子就属于是第二种,具体测量后,有780平米,虽然不足800平米,但在中型四合院中已经是比较罕见的了。
不论是在过去,还是以后,都是比较抢手的,有钱也买不到的那种。
“舅舅,干完真的能请我们吃大餐吗?”李瑞龙干巴着小脸,蹲在地上,有气无力地拔着拔不完的草。
小家伙刚放假,便被拉来当壮丁,拔了一早上的草。
“瑞龙啊!你记住。”陈泽长叹一口气,语重心长地说道。
李瑞龙好奇地问道:“舅舅,记住什么啊?”
“你别管记住什么,你就记住。”
“记住什么啊?”小家伙被干急眼了。
“你就记住。”陈泽还是一副语重心长。
“你就别贫了,赶紧干活,一会儿把他气哭你哄?”一旁肖红笑得花枝乱颤,拍了陈泽一下。
趁着星期天,陈泽拉来肖红、花花、肖冉、李瑞龙一起来帮忙,想要像前世短视频上看的旧房改造一样,对这处新买的院子进行改造一番。
但是,仅仅是干了一上午,陈泽就后悔了。
一大帮人,一上午啥事没干,净薅草了!
院子里的砖不知道被哪个天杀的偷走完了,地上的草丛前院到后院,莲花门,墙头上,甚至连一些屋子前面的台阶上都是,也没有除草设备,一帮人薅了一上午,也只是把前院的草薅了个七七八八。
“唉!我不行了,要不找人来帮忙吧,靠咱们几个,得干到什么时候?”
陈泽扶了扶酸痛的老腰,直起身来,感觉比锄一晚上的地都累。
“嗯嗯嗯!”
陈花花和李瑞龙两个小家伙对他的话表示认同,脑袋跟小鸡啄米似的。
“你自己说要自己动手,说自己改造的房子更有成就感,怎么?现在又退缩了。”肖红鄙视的说道。
肖冉则是不发表意见,老老实实埋头薅草。
“退缩什么?哪里退缩了?我只是看孩子们比较累,提出更为合理的意见。”陈泽义正言辞的说道。
不甘背锅的两个小将露出鄙夷的眼神,“咦——,舅舅又找借口!”
陈泽使劲搓了搓小瑞龙的头发,把头发揉成鸡窝状,说道:“我怎么找借口了?既然你们不累,我们就继续干!”
“啊——不要!”姐弟俩异口同声哀嚎。
陈泽也没继续为难孩子,将前院的工作做了个总结,之后便收工了。
开着车,拉着仨孩子到饭馆吃了顿丰盛大餐。
下午又把人拉了回来,继续干活。
“饭也吃了,饮料也喝了,再抱怨可就不行了啊!”陈泽背着手给三个孩子做动员工作。
“啊!!!可是,舅舅你为什么不干?”小瑞龙看舅舅悠哉悠哉,左转转右看看,撅起小嘴,不服地说道。
然后又被陈泽来了个“离子烫”!
“大人做事,小孩子管那么多干什么?大人有大人的道理,你好好干活就行了!”陈泽站在道德的制高点,教育道。
陈泽在院子里转了一会儿,趁着几个孩子埋头干活,然后就开着车溜了。
当然,他不是临阵脱逃,而是去搬救兵了。
他已经明白了,翻修工作要是只靠自己,不找帮手的话,没个一年半载估计是下不来。
原本也只是因为前世旧房改造视频看多了,十几分钟的视频,几分钟快进看完,觉得好爽,觉得我上我也行,但薅了一上午的杂草,已经击碎了他的网红体验梦。
觉得还是老老实实花钱雇佣工人来干比较好,自己只需要负责指挥就好了。
“嗯,找十几个就行,价格不是问题,找靠谱点儿的,干活利索的,嗯,嗯,行,快点,我这边急着用。”
陈泽回到家洗了个澡,泡了杯人参枸杞茶,打电话联系小海,让他帮忙找人。
其实,这种事找老三李肖更合适,李肖在京城人缘最广,三教九流都有结交,什么人都认识。
但是,很不巧,李肖前阵子去南方进货了,还没回来。
陈泽坐在沙发上,看了会儿电视,不到一杯茶的功夫,小海那边就打来了电话,说是人找好了。
“这么快?”陈泽惊讶道。
“嗯,巧了,方源你还记得不?”
陈泽回忆了一下方源这个名字,想起了那个个子矮矮的,瘦瘦的,手脚有点不方便,每次在饭馆见面都会跟他打招呼,叫他‘泽哥’的小伙子。
“记的,怎么了?他家里是干这个的?”
“差不多吧,他姨夫之前是干泥瓦匠的,是房管局的瓦匠队的......”
房管局有自己的泥瓦匠队伍,负责公房修缮和维护工作,比如说四合院、大杂院等公房院墙坍塌等问题。
这些泥瓦匠团队一般身兼多职,有时还会接私活。
很多不但是房管局的员工,而且还经常会以街道居委会修缮队临时工的身份,帮助修缮维护辖区内的小型建筑,名人故居,公园景点。
当然,有时候私底下也会接一些小活,帮人修修房子,修修院墙。
整体福利还是比较不错的,收入来源多向。
陈泽以为是小海是通过方源姨夫关系找人帮忙,没想到电话那头小海接着说道:
“去年方源拉着他姨夫搞了个工程队,满京城接单,专门给人盖房子,修房子,生意还不错......我就是联系的他,他说一会儿就到。”
在听到曾经的小弟,靠自己努力拉起一支工程队,自己当老板,并且事业走上正途的时候,陈泽还是挺意外的,也为对方高兴。
这是一个风起云涌的时代,英雄草莽并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机遇,机会不独属于小红帽,咸鱼也有翻身的机会。
陈泽不知道前世京城是否有一个叫方源的人在八十年代搞工程队,搞出一些动静。
但能看到自己曾经的小弟,一个个凭借自己努力,奔赴美好生活,陈泽是真心为手下兄弟高兴。
大概等了不到一小时,等陈泽开着车回到什刹海四合院的时候,方源也带着人恰好到了。
“哥!”方源热情地给陈泽打招呼。
“来的挺快!带了这么多人?”陈泽看到方源身后十几号人,有些惊讶,这么短时间能叫来这么多人,看来生意确实不错。
“后面还有呢,这么是听说哥你急着用人,也是巧了,我正好带着人在附近干活,就把人都拉过来了。”
陈泽这倒是明白人来的为什么会这么快了,原来是晾主家,来他这儿了。
“好家伙,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啊!”
“你这生意做的是越来越大啊!”
陈泽帮方源整理了一下不太合身的中山装,拍了拍肩膀夸赞道。
“哈哈,都是兄弟们照顾,要是没有泽哥您救济,我现在说不定在哪儿捡破烂儿呢!”方源谦虚地说道。
“我这话还真不是客气,哥你不知道,要不是那每月几块钱,我早十年前就被亲戚邻居的口水淹死了。”
“还有之前在饭馆干活的时候,嫂子也没少对我们照顾;从去年到现在也没少遇到麻烦,要是没哟u小海哥帮忙,我不可能这么顺顺利利,好多同行今年都进去了。”
“哎,不要妄自菲薄!我们的帮助只是次要的,关键还是看你自己。”
运气、人脉也是实力的一部分,哪个大佬身后没有贵人相助?
手底下小弟,小弟的小弟,没有三百人,也有一两百了。
人才孵化计划也搞了这么长时间了,给予的帮助,支持都是一样的,但最后出头的也只有方源,阿华等寥寥几个人,这已经很能说明问题了。
“搞工程队很有前途嘛!我很看好这一行当!做了好比倒爷更有前途,好好干,现在规模虽然不大,但是可以慢慢做起,资金什么的不用担心,只要做得好,哥几个都是愿意支持的。”
八十年代初能凭借自己努力,拉起五六十人的工程队,说明还是很有本事的。
陈泽不介意加大投资,多给予一些帮助。
现在虽然是五六十人的工程队,但不并代表没有做大做强的可能。
先吃螃蟹的,先吃到螃蟹!
现在虽然只是承接一些房屋建造,修缮工作,在东城西城海淀小有名气,但考虑到过几年房产交易放开,地产逐渐兴起,小工程队未必不能摇身一变成为地产开发商。
现在提前投资,给予帮助,以后都是自己小团体的成员,是稳固自己根基的基石。
后面陆陆续续又来了七八人,加起来有二十多人。
一辆辆自行车停在院子门口,手里拿着工具,多是知青返乡后的待业青年,上岁数占比较少。
一群人聚集在街道上,拿着家伙什,不知道的人还以为又是哪帮那兔崽子打群架呢!
吓得街坊邻居差点报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