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泡书吧小说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这是宣德朝第一次对外宣战!

帖木儿那是防御战,交趾则是平叛。

占城很荣幸,抢了这个第一。

内阁专门为其做了一篇檄文,让它感受一下,什么叫做大国气度和礼仪!

打你之前,都要把揍你的理由给你说清楚了。

交趾镇及大明海军,以“护藩平乱”的名义,海路并进,沿途秋毫无犯,并传播檄文。

占城平时在各地作威作福的军队闻风而逃,光是看对方的军容军貌,还有那装备,就不是己方能够抗衡的。

每个月就那点军饷,有些甚至就给点吃的,拼什么命啊!

为了报仇,海军专门从琼州专门调来,以新青卫的方法训练的近两千陆战队,一路上竟没有用武之地。

这让他们好奇地问经历过那次偷袭的陆战队员,才知道对方动用了上千私兵,还动用了毒箭,大象。

利用护卫队没想到使者都会被攻击的盲区,才让陆战队有了损失。

尽管是这样,不过百人的护卫队,在付出十多人的代价后,还是杀出重围,撤回战舰,由此可见占城兵之废。

交趾镇由北,陆战队由南,两面包夹,一路攻城掠地。

也可以说是对方望风而降,不少和交趾接壤还有沿海的这些城市,都知道大明现在非比寻常。

就只有占城王,还有他身边的那些贵族,还做着一统中南半岛的春秋美梦。

能够当大明的狗,也比当占城的人强啊!

都怪那个该死的占城王,妨碍大家投靠大明。

海陆双方几乎都没有遇到像样的抵抗,就直抵占城的都城毗阇耶。

被围城之后,占城王这才登城乞降。

其实他在收到明军开始进攻的时候,已经派人带着贵族的人头,还有自己的陪礼,准备求和。

但是使者一见明军如此雄威,当即就把人头扔掉,钱财私吞,赶紧跑路。

在他们看来,占城必亡无疑,该为自己提前找好出路了。

占城王如果没有伤害到明军,那作为主帅的柳升对于投降自无不可。

可现在海军的盛铭不同意。

他当然也不会同意,如果占城不付出应有的代价,大明的威望何在?

以后不是还有其他人会效仿,这种行为必须遏制,杀一儆百!

没有办法投降,占城王只能召集全城可用之兵,殊死一搏。

占城能够成为中南一霸,和曾经黎朝打得有来有往,还是有一定军事实力。

全国其他地方的溃兵汇聚在此后,还是聚集了一支两万多人的大军,也让占城王安心了一点。

至少从人数上,占城方占据了上风。

大明这次南征,整编后交趾镇,派出了一万五千人,加上海军陆战队的两千余人。

看上去好像还没有守城方人多,但就是这些军容齐整的大明军队,让占城王根本不敢出城。

绝望之中,他让死士四处求救。

以前有过冲突的真腊,暹罗,阿瑜陀耶都发出了求救。

不求他们能够对抗大明,只求看在过往大家有过交道的份上,帮忙说点好话。

还没等这些求救文书送到对应的国家手上,明军就发动了攻击。

在明朝的火炮面前,南洋这些低矮的城墙,就和纸糊的一样。

不过数轮过后,全部坍塌,明军一拥而入。

城墙一破,占城王自知大势已去,怕被俘后遭受各种侮辱。

他在王宫自焚,随后守军缴械投降,都城轻松被破。

有过前面的经验,大明朝廷依葫芦画瓢,很快就开始了吸收消化占城国土的行动。

改设占城为宣慰司,并入交趾行省。

至此后世越南的国土,已经基本并入大明。

以徐闻的谋划及大明现在的掌控力,将来绝不会再出现一个越南国。

于谦对于这些新占领土的军事重新部署能力,经过三个边镇,已经得到了朝廷上下的一致认可。

没有意外,他以兵部左侍郎的身份,再次前往占城善后。

而经过交趾,占城两战,柳升也终于完成由侯爷向公爷的进阶。

在庆功封赏中,数功并赏,柳升由安远侯升为安国公,让他老泪纵横。

没想到近花甲之年,还能有机会再升一级。

他的升爵,也让其他武人看到了希望。

大明正在飞速扩张,大家都有机会。

自徐华开始,这已经是大明近年来因军功而封的第二位国公。

在加快扩张的同时,大明的内部建设也没有放下。

在徐闻的主持下,四海商会研究所的一些关于民生项目,也慢慢流入民间,在悄无声息地改变大明的生活。

同时徐闻也在积极地培养后辈,于谦就是其中一位。

而他的儿子徐谦,也是朝中新一代的文官明星之一。

除了入阁外,徐谦还兼任吏部右侍郎。

现任吏部天官,是老臣蹇义,和徐闻一样,都已经历经四朝。

但蹇义不像徐闻一般名扬天下。

善战者无赫赫之功,自从永乐元年,蹇义就开始执掌吏部,在官员任命方面,朱棣就没有操过心。

只要官员出缺,蹇义这边总能提供出合适的人选。

正因为有他在人事方面,起到中流砥柱的作用,徐闻才能配合朱棣北伐,然后巡边,建立大明海军等一系列事务,基本不用为国内的事情而操心。

两位都是永乐帝麾下重臣,交情非比寻常。

徐闻看重蹇义的稳重踏实,而蹇义欣赏徐闻锐意进取。

只是君子之交淡如水,二者除了平时朝堂上的交流外,并没有太多的私交,都是过年过节时的日常随礼。

徐谦任礼部右侍郎,也是蹇义登门造访所求。

徐闻初时也奇怪,自己家中和朝中都无大事,这位老友所为何事。

两人落座寒暄一番后,两人多年共事,也不需要绕弯子。

蹇义直接提了自己的要求,想让徐谦来吏部。

按理说徐谦既已入阁,为大学士,兼任也是六部尚书级别。

吏部虽然特殊,尚书被称为天官,潜规则也是高看半级,难不成蹇义不相干了?

徐闻提出自己的疑问。

蹇义叹了口气,说出了自己的困扰。

他在吏部天官位置上,已经待了二十多年,委实太长了。

虽然宣德帝依然信任他,但他自己内心却有些倦怠。

加上随着年岁增长,身体也每况愈下,他需要考虑自己接班人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