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泡书吧小说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礼部被责成准备好得胜回朝的相关事宜,献俘与殿下。

还有胜利阅兵,以及祭祀祷告天地,祭拜牺牲将士英魂,这些都需要礼部去处理。

尤其是最后一项,是北伐胜利后,徐闻立足添加的一项。

越王认为对外战争中所牺牲的将士,皆是为华夏子孙后辈的生存而献身,德配天地!

朱棣也赞同这种行为。

他是见识过在北元铁蹄下,平民百姓的惨况,也正是因此,太祖才会起兵反元,为汉家重塑江山。

他要让后人牢记,胜利从来就不是凭空简单得来的。

几天后海军的消息传来。

对于现在的大明,只能算是锦上添花。

但徐闻却很重视这份战报,有着后世的阅历,让他很清楚,这代表着大明海军至少在南海,以及印度洋有了初步快反能力。

一个多月的时间,从决策到发动进攻同时登陆。

哪怕是后世,也是了不得的速度。

在很多国家,一个多月,别说发动进攻,估计都还在决策阶段扯皮。

大明就已经完成了军事行动,这也是大明海军对下属舰队放权的结果。

徐闻也不怕这些舰队或者舰长乱来,他们的后勤都牢牢掌握在海军总部手中,没了火药,他们的火炮就是烧火棍。

没有沿岸母港的维护,再好的木质战舰,水里泡久了,都会成朽木。

所以他才会同意坚决打击对火药情报的窃取。

朱瞻基同样很开心。

大明海军每一次的开拓,就证明属于皇家小钱袋的内库又有钱了。

哪怕是身为天子,天下共主,平时也不太好对国库伸手啊。

不如自己手里随时有钱,想买什么,就买什么。

徐华领着五军营神机营还有各式俘虏,紧赶慢赶,终于在大雪到来之前,出了新疆。

进了嘉峪关后,哪怕已是寒冬,有了经常整修的官道,还是好走了很多。

帖木儿帝国的皇帝沙哈鲁,在进入到真正的大明境内后,已经彻底麻木了。

在东察合台的故土时,他还有些不屑。

什么大明,这不就是和帝国差不多嘛。

自己没打赢,看来是己方战术不行,还有装备需要优化。

如果有再来一次的话,我一定不会输!

当面对巍峨的嘉峪关时,他才明白,原来前面看到的那一切,走了将近一个月,只是边疆,也就是所谓的新疆。

这座看似根本不可攻破的关口,才是大明的防御吗?

沙哈鲁在心中假设了一下,然后颓然发现,哪怕是尽齐国中兵力,可能连这个关隘都攻破不了。

己方有回回炮,但是敌人有更厉害的火炮,同时还有强悍的骑兵策应,骚扰。

如果当时伊犁是这种雄关,那自己输得更惨。

随着渐渐步入大明的腹地,沙哈鲁的心也在一点点地往下沉。

难怪朝堂之上,那些曾经出使过大明的大臣,都在私下找过自己,希望自己收回成命,不要与明国为敌。

他们认为帝国根本不是大明的对手。

只是当时的自己,已经被贪欲冲昏了头脑,只想着中原肥沃的土地,还有垄断丝绸贸易带来的海量资源。

幻想着东征一波,就能拿到这一切。

现在回想起来,当时的自己是多么的可笑!

部队在京师外十里停了下来。

礼部的官员首先要对明军还有俘虏进行礼仪指导。

文武百官,京师的数十万民众都会参与这次凯旋回朝典礼,可不能出差错。

令礼部官员感到欣慰的是,武定侯不愧是越王的公子,举止有章法。

一路上,他竟让敌酋沙哈鲁,还有其他大臣都提前学了汉语,也省了礼部官员不少工夫。

总算不用花上半天时间,教他些喊万岁,以及如何称呼陛下。

只是他们不知道,这些都是沙哈鲁主动愿意要学的。

他也想知道,大明是如何管理这样庞大的国土。

问别人,还不如自己在书本中找到的答案。

其实他最感到奇怪的一点。

即使明军抓获他以后,完全不同于其他国家,有些会提出赎金,或者是索要国土,有些还会直接进攻撒马尔罕,毁灭帝国,但大明居然什么都没做。

沙哈鲁还专门找到对方主帅问过,你们明军花费这么多军费,派遣了如此多骑兵驻扎在伊犁,到底想要什么,怎么会连真正赔款都不要?

他永远忘不了徐华的那个眼神,就像是自己看那些乡巴佬部落酋长一样。

对方语气虽然没有表现出什么,可是对方的态度看得出,他是根本不在乎撒马尔罕,这座河中的明珠城市。

“我们要的东西,你们赔不起,而且只要你们继续和我们做生意,多少赔款赚不回来。”

只是一句话,让沙哈鲁明白不少。

想想自己宫殿内随处可见的陶瓷,丝绸,还有天鹅绒,这些都大明而来。

自己想东征,最初也是被这些东西勾起了贪欲,想把它们的产地都占为己有,再往西销售,该有多挣钱。

确实,大明目前不需要撒马尔罕,他们还在经营刚刚改名的新疆。

把这里建设好后,下一步才是河中。

而只需要保证丝绸之路的安全,军费就根本不是问题。

他们甚至于懒得和帖木儿谈判,这就是真正大国的傲慢!

隔天的献俘仪式上,沙哈鲁毕恭毕敬的向朱瞻基进献国书。

同时三叩九拜口呼万岁,愿成为大明的臣属。

承天门之下的文武百官,平民百姓,在这一刻的情绪也达到最高潮。

这次的胜利虽然没有永乐北伐那么辉煌,但意义完全不同。

证明大明已经扫清宿敌,开始了新的扩张。

我大明,天下无敌啊!

论功行赏时,徐华知道考虑到自己的年纪,已赏无可赏。

总不能把现在的英国公张辅给顶下去。

武定侯在一众勋贵中,也是同级最高。

再往上至国公的话,和父亲就差一级,未免让皇帝难做。

于是徐华把大半功劳都推给了其他两位总兵,自己就那个居中指挥功劳。

两位总兵喜从天降,因功升为侯爵。

徐华让功的初衷也没有实现,他在封赏名单的最显眼位置,被封为武国公。

一年两升,徐家正式成为王公世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