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泡书吧小说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泡书吧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有一个传奇春秋吴国 > 第54章 虎丘山上阖闾墓 千人石血色成迷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54章 虎丘山上阖闾墓 千人石血色成迷

1

有资料介绍:夫差继位后,头等大事就是为阖闾举行葬礼。阖闾的墓应该在阖闾在世时就开始建造了,其规模也是不小。

虎丘坐落在苏州城西北郊,离城区中心大概有五公里远。它其实是苏州西山的余脉,但因为周围地势跟西山主体断开,就变成了一座单独的小山。吴王夫差把他爸爸阖闾葬在了这里,下葬后第三天,有只白虎趴在山上,于是取名叫虎丘。还有个说法是“这个山丘形状好像蹲伏着的老虎,所以这么起名”。山的高度大约是 34.3 米,山上古老的树木高大挺拔,尽管山不高,但是风景非常多,有千年历史的虎丘塔稳稳当当地立在山顶上。按照《吴地记》里说:“虎丘山有陡峭险峻的山崖、深幽隐蔽的山谷、茂盛繁密的树林和深沉幽静的竹林,可说是江南丘陵沟壑中的佼佼者。”正因为这样,虎丘才被赞誉为“吴中第一名胜”。

虎丘山虽然海拔只有区区 34.3米,但占地面积却有0.19平方公里之多。这座小山丘的山体是由侏罗系火山岩浆构成的,而山上的千人石、试剑石、剑池等地貌特征则是由流纹岩组成的。不仅如此,虎丘山以东、北、西三个方向的整个平原地区,其第四系冲积层之下也广泛分布着侏罗纪火山岩。这一地质现象使得虎丘山成为了一个独特的地质奇观,吸引了众多游客和地质学家前来探索。。

虎丘的人文历史可追溯到2500多年前,和苏州古城一样历史悠久。相传,春秋时期,这里就是吴王阖闾 的离宫所在。公元前496年,阖闾在吴越之战中负伤后死去,夫差把他的遗体葬在这里。据《史记》等书记载,当时征调十万军民施工,并使用大象运输,穿土凿池,积壤为丘;灵柩外套铜椁三重,池中灌注水银,以金凫玉雁随葬,并将阖闾生前喜爱的“扁诸”、“鱼肠”等三千柄宝剑一同秘藏于幽宫深处。

据说葬经三日,金精化为白虎蹲其上,因号虎丘。”宋代苏州州学教授朱长文则认为,虎丘因形似蹲虎而得名,并说:“然观其岩壑之势,出于天成,疑先有是丘,而阖闾因之以葬也。”清乾隆帝弘历也表示赞同:“本来岩壑擅天成,虎踞偏称金气精。”相传,吴国灭亡后的数百年间,越王勾践、秦始皇、东吴孙权,曾先后来此探宝求剑,结果都一无所获,徒劳而返。

阖闾爱剑,虎丘中最引人入胜的古迹名剑池胜就是传为吴王阖闾墓的剑池。从千人石上朝北看,“ 别有洞天”圆洞门旁刻有“虎丘剑池”4个大字,浑厚遒劲,原为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独子颜頵所书。圆洞内石壁上另刻有“风壑云泉”,笔法潇洒,传为宋代四大书法家之一米芾所书。崖左壁有篆文“剑池”二字,传为大书法家王羲之所书。据方志上记载,剑池下面是吴王阖闾埋葬的地方。剑池广约45米,深约6米,终年不干,清澈见底,可以汲饮。唐代李秀卿曾为“天下第五泉”。

2

每当下雨的时候,虎千人石就会幽幽地渗出淡淡的血色,仿佛在诉说着一个古老而神秘的故事。有人说,这是因为千人石是由火山熔岩形成的,其中含有特殊的化学成分,传说归传说,传说中的千人石会渗出血水,这个谜团困扰了人们很久,但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我们终于揭开了这个谜底。原来,千人石下面有一种叫做流纹岩的岩石层,其中富含铁元素。在阳光的作用下,这些铁元素与空气中的氧气发生化学反应,生成了氧化铁。经过千百年来气候变化的侵蚀,流纹岩中的氧化铁逐渐游离到千人石表面。每当雨水大时,氧化铁便被雨水冲刷带出,导致雨水呈现出淡淡的红色,仿佛是血水渗出一般。这一现象让人惊叹不已,也让我们对大自然的神奇力量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然而,还有一种更为离奇的传说流传于世。据说,当年吴王夫差建造陵寝时雇佣了十万名技艺高超的工匠。由于墓室中隐藏着无数珍贵的宝藏,包括铜椁三重、水银为池以及金玉制成的凫雁等奇珍异宝。此外,还收藏了三千柄扁诸之剑和盘郢、鱼肠等绝世名剑。当陵寝竣工后,吴王担心这些工匠会泄露墓中的机密机关,于是将他们全部杀害在千人石上。工匠们的鲜血深深地渗透进了千人石中,成为了无法磨灭的印记。因此,每逢雨天,溶岩渗出的血色便成了那些冤死工匠的鲜血,向世人展示着这段悲惨历史的痕迹。

这个故事有点牵强。在阖闾的女儿因为一条吃剩的鱼而自杀之后,竟然还流传着杀害建墓工匠的传说。要知道,在那个时代,人口并不像现在这样众多,能有多少人可供杀戮呢?因此,我并没有采纳这个说法,而是选择了用地震导致工匠死亡这一解释。毕竟,大自然的力量是无法抗拒的,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可能会夺走许多人的生命,这比人为地杀人灭口更符合逻辑和常理。

千人石还有一个充满神秘色彩且与宗教相关的故事。生公乃是我国晋代着名高僧竺道生,他一生致力于阐释《涅盘经》,并积极宣扬“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以及“一切众生,悉有佛性”等教义。然而,这些观点与当时的传统学说相冲突,导致他遭受排斥,最终被逐出京城。此后,他四处游历,并最终落脚于虎丘山,在此处继续传播佛法。

当时,开始时前来听经的人并不多,有时只有几个人,但生公仍坚持讲经,哪怕没人听经他对着树、石、鸟也认真讲经。一天,当他讲到恶人也能成佛时,池中一块石头居然会朝他点头!石头也听懂了他的讲解?太神奇了。更令人惊奇的是,当时正值严冬,池中的白莲花也竞相开放,池水也多了起来。于是便有了“生来池水满,生去池水空”、“生公说法,顽石点头,白莲花开”等种种传说。前来聆听生公讲学的信众越来越多,都坐在大溶岩石上听生公讲法,后来有了千人石之称。

这些传说给千人石增添了一层神秘的色彩,让人们不禁为之动容。它不仅展现了古代帝王权力的威严与残酷,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面。或许正是这种神秘的传说,使得千人石成为了人们心目中的圣地之一,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探寻其背后的秘密。

这也许正是人文历史的魅力所在。它不仅仅是冰冷的事实和日期的堆砌,更是通过那些口耳相传的传说、故事和神话来赋予历史以生命力和情感。这些传说如同画笔一般,将历史的画卷描绘得五彩斑斓、生动活泼。它们可能并非完全真实,但却能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那个时代人们的信仰、价值观以及生活方式。通过这些传说的渲染,历史变得不再枯燥乏味,而是充满了趣味与神秘。每一段历史都有其独特的色彩,而这些传说则是让这些色彩更加鲜艳夺目。它们不仅记录了过去的辉煌,也传递着人类文明的智慧和精神。因此,当我们面对历史时,不妨以开放的心态去欣赏这些传说所带来的美好,感受历史的多彩魅力。

吴王阖闾的离宫、帝王陵寝,使虎丘成为佛教名山和游览胜地。资料介绍:始於六朝,东晋时,司徒王及其弟司空王瑉各自在山中营建别墅,咸和二年(三二七年),双双舍宅为虎丘山寺,仍分两处,称东寺、西寺,刘宋高僧竺道生从北方来此讲经弘法,留下了「生公说法,顽石点头」的佳话和生公讲台、千人坐、点头石、白莲池等脍炙人口的古迹。六朝时的虎丘即已建有佛塔,陈代张正见、江整二人咏虎丘诗有「远看银台竦,洞塔耀山庄。」和「宝塔据高垄,经台镇岭头。」之句,可为佐证。这是虎丘见于记载的最早的塔,废毁已久。

现仍存的虎丘塔建于公元959年(后周显德六年),落成于公元961年(北宋建隆二年),比意大利比萨斜塔早建200多年。虎丘塔为仿楼阁式砖木套筒式结构。塔高47.7米,塔身全砖砌,重虎丘塔高清组图 6000多吨。塔系平面八角形,每个面上都有一扇门,七级。由8个外墩和4个内墩支撑。屋檐为仿木斗拱,飞檐起翘。塔内有两层塔壁,仿佛是一座小塔外面又套了一座大塔,其层间的连接以叠涩砌作的砖砌体连接上下和左右。

虎丘塔是一座古老而神秘的建筑,它的塔身平面呈现出独特的八角形状。这座塔由外墩、回廊、内墩和塔心室巧妙地组合而成,内部结构复杂而精妙。内墩之间设有十字通道,与回廊相通,方便人们在塔内行走;而外墩则通过8个壶门与平座(即外回廊)相连通,使得整个塔身显得格外通透。这种设计充分展现了唐宋时代的建筑特色,给人一种古朴而典雅的感觉。然而,虎丘塔的命运并非一帆风顺。由于塔基土厚薄不均以及塔墩基础设计构造不完善等问题,自明代起,这座塔就开始逐渐向西北方向倾斜。经过专家的精确测量,发现塔尖已经倾斜了2.34米,塔身的最大倾斜度更是达到了惊人的3度59分。因此,虎丘斜塔被誉为“中国的比萨斜塔”,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奇观。

如今,当人们漫步在虎丘山上,依然可以感受到历史的厚重与文化的底蕴。古老的建筑、石刻和碑铭见证着岁月的沧桑变迁,而那座古老的佛塔虽然已经消失,但它的存在却让人们对过去充满了遐想。这里不仅是一座自然景观的瑰宝,更是一个承载着历史记忆的地方,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探寻和品味。无论是自然风光还是人文景观,虎丘都以其独特的魅力展现出江南水乡的韵味与风情。在这里,时间仿佛静止,让人沉浸在古老的故事和美好的景色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