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泡书吧小说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随着自己的亲弟弟多铎一死,多尔兖不仅在政治上失去了一条胳膊,而且此时顺治小皇帝也开始长大了,两个人的矛盾越来越多。

如果是一般的权臣,那么这个福临早就死很多次了,毕竟努你哈赤的孙子还是很多的!

但多尔兖却舍不得下手杀死这个侄子,这毕竟是多尔兖付出全部心血培养出来的比亲儿子还要亲的“儿子”。

尽管多尔兖对顺治有着深厚的感情,但他并没有意识到这种情感并不能改变他们之间的权力斗争。顺治作为皇帝,自然会追求更大的权力和独立,而这与多尔兖的地位和权威必然会产生冲突。

虽然多尔兖可以将顺治当成了亲儿子,但顺治作为皇帝却必然要与这个权臣发生矛盾,这是皇权之下不可避免的结果。就算亲生父子也不行,何况是叔侄间呢!这种矛盾不仅仅是个人恩怨,更是制度和利益的冲突。

说到底,还是因为多尔兖一直觉得福临只是一个小孩子,根本没有能力去处理好国家大事,所以他一直以一种居高临下的态度看待福临。

这种心态在中国历史上并不罕见,许多皇帝与太子之间也存在类似的情况。这些皇帝往往认为自己的儿子还年幼无知,需要他们的指导和保护。即使这个太子已经成年甚至当上了几十年的太子,他们依然视其为小孩子,不愿放手让其独立执政。

然而,多尔兖与顺治的关系并非简单的父子或君臣关系。事实上,顺治才是真正的皇帝,而多尔兖则是辅佐他的摄政王。但多尔兖却错误地将顺治视为一个孩子,并试图掌控一切权力。这种做法无疑会引起顺治的不满和反感,因为作为一个成年人和皇帝,他渴望拥有更多的自主权和决策权。

这样的情景不禁让人想起明朝时期的张居正与万历皇帝。尽管万历已经年满二十,但由于张居正的强势,他不得不屈服于这位权臣。这种被压制的感觉对于任何一个有自尊心的人来说都是难以忍受的,更何况是身为皇帝的顺治呢?因此,顺治对多尔兖心怀不满也就不难理解了。】

******

万历皇帝坐在龙椅上,眼神坚定地望着前方。他知道,自己当初对张居正的态度或许有些过分,但那也是为了维护天子之权。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心中的一丝愧疚逐渐浮现。

尽管他并不后悔自己的决定,但他也明白,张居正毕竟为大明立下了赫赫大功。于是,他暗自决定采取一些措施,以弥补对张居正家属的亏欠。

万历皇帝下令,将张居正的家属从流放地释放出来。他还准备亲自召见了张居正仍然活着的儿孙们,给予了他们一些赏赐和官职。他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向世人展示自己的宽容和大度。

同时,万历皇帝也在朝廷上为张居正平反,恢复了他的名誉。他知道,这样做不仅是对张居正的一种补偿,更是为了稳定朝廷的局势,以便为他即将对满清的反击做准备。

*****

【我们不能小瞧孩子们,别认为他们年幼无知便不在意其感受。等到长大后,他们自然会理解我们的良苦用心。实际上,这种观念是对孩子的轻视。

回想一下自己的童年,如果大人们不重视你,你能接受吗?多尔衮行事向来不向小皇帝禀报,因为他认为这样做既浪费时间又多余。在他心中,作为摄政王,只要将所有事务处理妥当即可。

甚至连多尔衮诛杀豪格一事也未曾向小皇帝禀报,在他想法中他不是杀了福临的亲哥哥,而是除掉了一个能威胁顺治皇位的人。但福临只看到自己的哥哥被杀了,甚至怀疑自己何时会有这一天!这件事成为了小皇帝与多尔衮之间无法跨越的鸿沟。

更何况多尔衮和皇太后的关系,实在是让顺治小皇帝感到非常不满。

不满的原因主要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解释:一方面,多尔衮限制了顺治小皇帝与母亲相见的次数,这使得年幼的顺治小皇帝对多尔衮心生怨恨。对于一个如此年轻的孩子来说,他无法理解为什么自己不能见到妈妈,所以只能将怒火发泄到多尔衮身上;

另一方面,随着顺治小皇帝接受了汉人的教育,他开始逐渐明白一些事情,并对多尔衮与母亲之间的特殊关系产生了越来越多的不满情绪。甚至他觉得多尔兖对自己的一切“好”,都是自己母亲用……换来的,这对于一个依赖母亲的男孩子是一种奇耻大辱!

由于这种天生的权力与亲缘关系,多尔衮和顺治小皇帝之间要实现和解确实困难重重。然而,多尔衮仍然在努力尝试。毕竟,他自认为是摄政王,而且被封为睿亲王,具有卓越的智慧。因此,他坚信这些小小的问题应该能够轻松解决。但其实他没有第三条路可选……

就在这个关键时刻,山西突然爆发了姜镶之变!这场突如其来的叛乱给了多尔兖一个离开北京,离开一个是非的机会。于是,多尔兖毅然决然地选择了一种让人意想不到的方法:离开北京,前往山西战场亲自指挥作战。

这一决定实在令人匪夷所思。要知道,自清军入关六年来,无论是面对强大的李自成还是顽强抵抗的南明势力,多尔兖都能稳稳地坐镇北京,从容不迫地指挥战局。

然而这次,他却亲自踏上了征途,这与他一贯作为摄政王的身份和职责似乎有些不符。人们不禁猜测,多尔兖是否真的需要亲自出马呢?难道没有其他更合适的将领可以代替他吗?这一切究竟意味着什么?

时间回到崇祯十七年,此时李自成率领大军从西安出发,一路向北京进发。而大同,则成为了这场战争中的一个关键地点。然而,令人惊讶的是,镇守大同的总兵姜镶竟然毫不迟疑地选择了投降,将这座坚固的城池拱手让给了李自成。

从那时起,姜镶的行为变得越发复杂多变。他先是背叛明朝,投靠了李自成的大顺政权;然后又在李自成失败后,迅速改变立场,投降了清朝。

甚至当他得知李自成在山海关战败,匆忙退出北京时,他立刻下令处决了大顺政权留在大同的所有将领,并将他们的首级送给清军,表示自己的忠诚。这一系列的操作,让人不禁感叹姜镶就像官场中的川剧变脸大师一样,瞬间变换着自己的角色。

然而,姜镶以为自己的投诚会换来丰厚的回报,但事实并非如此。由于他过去的种种行为,尤其是与李自成之间的关系,使得清朝对他充满了疑虑和不信任。尽管他为清朝提供了便利,但清朝并没有给予他应有的待遇,反而处处防范他。对于这个有着复杂历史背景的人物,清朝显然保持着高度的警惕。

随着清军在北方的不断推进,姜镶一直都在为他们西征大顺军,北面抵挡蒙古人的游骑兵,可谓是尽心尽力,但即使这样,清朝也依旧看不起他。不仅如此,更为过分的是,清军竟然在大同城内抢走了姜镶族人的新媳妇。除此之外,在大同城内,清军军纪十分松散,士兵们经常肆意妄为地烧杀抢掠,无恶不作,这些行为让姜镶感到非常愤怒和不满,从而加重了双方之间的矛盾。

终于有一天,忍无可忍的姜镶决定不再忍受这种屈辱和不公,他要奋起反抗。于是,他凭毅然决然地发起了起义,并迅速占领了山西全境。最终,他选择再次投靠南明永历帝,继续与清朝对抗。

当多尔兖得知这一变故时,恰好他正想亲自领兵出征。对外宣称的理由是:山西与北京如此之近,而满清的重兵却被南明牵制在南方。此外,多铎、豪格等善战的亲王也已离世。因此,他认为有必要亲自出马。

然而,实际上,多尔兖趁机离开北京这个充满是非的地方才是他真实的目的。尽管如此,他仍然不愿意放弃手中的权力,甚至制造出一种局势——面对姜镶这样一个并未构成巨大威胁的敌人,满清留在北京的亲王们竟然出动了大半。这种情况显然是杀鸡用了牛刀,显得过于夸张。

姜镶之乱虽然很快就被平定下去了,但多尔兖却再也没能回到北京城。原因无他,只因这位摄政王大人在这次山西的途中受伤了!

当然,并不是在与姜镶叛军交战时受的伤,而是在围猎的时候不慎从马背上跌落下来摔伤了腿。起初,伤势并不严重,但多尔兖却以此为由一直待在北京城外的古北口养伤。这里距离京城骑马需要两三天时间,且离他所统领的正白和镶白两旗营地很近。

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位身经百战、多次身负重伤的多尔兖,在养伤期间却突然去世了。仅仅一个多月,就这样毫无征兆地离开了人世。或许,有时候人的心病比身体上的伤痛更要命吧……

而得知了皇父摄政王多尔兖死在了古北口之后,已经十四岁的顺治,一方面追尊多尔兖为成宗义皇帝,将生前没有称的帝号给了多尔兖。

他虽然恨透了多尔兖,但他也是个聪明的人,知道自己现在的地位并不稳固,需要得到一些支持和认可。所以他选择了这样一个方式来向外界展示自己的大度和宽容,同时也向那些曾经支持过多尔兖的人们表示自己不会追究他们的责任。

另一方面,则联系两黄旗以及其他六旗包括两白旗的亲王大臣们,迅速将多尔兖行使多年的权力夺了回来。这是因为他知道这些人的力量非常强大,如果不能及时控制住局势,很可能会引发更大的混乱和动荡。于是他采取了果断的行动,利用自己的智慧和手段成功地夺取了政权,并建立起了自己的统治。

然而,在这场权力争夺的背后,其实隐藏着一场更为深刻的矛盾。顺治之所以要如此急切地夺回权力,不仅仅是出于对多尔兖的仇恨,更是出于对自身地位的担忧。因为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下,多尔兖作为皇父摄政王,掌握着巨大的权力,几乎可以说是一手遮天。而顺治虽然贵为皇帝,但实际上却处于一种傀儡的状态,无法真正发挥自己的作用。因此,他必须尽快摆脱这种困境,重新树立起自己的权威。

然后,死后的多尔兖就如同万历年间的张居正一样,先尊后贬。这是因为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人们对于权力斗争的看法往往是复杂而多变的。当一方势力占据上风时,往往会得到人们的尊重和敬仰;但一旦失势,便会遭到无情的批判和唾弃。所以,当顺治成功夺权之后,多尔兖便成为了众矢之的,受到了广泛的批评和指责。

最后,还不到几个月,多尔兖不仅被夺了皇帝的尊号,甚至被从棺材给拉了出来,顺治甚至亲自鞭尸泄愤。这一举动充分显示出了顺治内心深处对多尔兖的怨恨之情。在他看来,多尔兖不仅夺走了自己的皇位,更夺走了自己的母亲,让自己陷入了无尽的痛苦之中。因此,他必须通过这种极端的方式来发泄心中的不满情绪,同时也向外界表明自己的决心和勇气。

多尔兖以一个帝王的能力与权力搞成这个结果,给后世的男人们留下了一个深刻的教训.....】

******

“十四弟可惜了。”皇太极刚刚还在心里憎恨这个弟弟给自己戴了绿帽子,但现在他反而同情起这个弟弟来,如果他放在这个位置,自认为只能对顺治更狠。

而此时天命大帝大手一挥,制止了众人的议论。他目光如炬,看向远方,仿佛穿透了时空。

“多尔衮虽犯了大忌,但他终究是我大清的功臣。他的功绩,朕与皇太子都不会忘记。更何况那都是将来要发生的事情,从天幕出现那一刻起,这个世界就已经变了,我们现在要做的是如何战胜下一次大明与林丹汗的联合进攻。”

虽然两位皇帝给多尔衮下了这个结论但却掩盖不了他们的心虚,以及天幕下各时空的议论纷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