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权望眼欲穿的等着刘备的两路人马北伐,在合肥城下苦等了一个月,才等来了关羽出兵的消息。
七月,关羽从襄阳北上,跨过汉水包围了樊城,关平领水军沿淯水等众多支流侵入南阳,与刘封一起沿着河道四处骚扰曹仁派来的援军,更是切断了曹军的粮草。
在南阳战场上,虽然曹仁是守方,但是由于水军优势,关羽反而占据着地利,包围了樊城后围点打援,一时间曹仁处处被动。早在战役开打前,曹仁就预计到了关羽的进攻会非常犀利,于是征发了大量徭役以修筑城墙及防御工事,导致南阳地区民怨沸腾。
当年刘备曾在新野驻扎过一段时间,当地百姓感念刘备宽仁,又被曹仁压迫,得知关羽北伐后暗中有不少人前来联络,有些人甚至图谋占据城池以策应关羽,搞得本来就已经头大的曹仁不得不派人四处灭火。
关羽这边进展一切顺利,不过太顺利了也不是好事,在原本的计划中,由于宛城城池坚固难以攻克,关羽和荀骥打算将曹仁诱出来,最好能够在新野以南的地方包围住曹军一支人马,让曹仁不得不来救,但目前的状况来看,无论谁坐在曹仁那个位置上,都不会轻易挪窝。
这下麻烦了,最后还要打一场攻坚战。要知道当初曹操数次攻打宛城都无功而返,最后愣是张绣投降,这才勉强拿下了宛城,当初张绣不过区区万人,现在曹仁帐下兵马有四五万,若是他放弃了外围城镇,将兵力收缩至宛城、穰城,想要攻下二城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荀骥在后方筹集粮草,频频接到前方的战况不免有些担忧,因为南阳战场上的核心任务并不是真要攻下南阳,而是拖住曹操,既然是一个拖字,那就不能打得太快,要用钝刀刮肉,一点一点慢慢来。前方进展越顺利,曹仁越有可能收缩兵力固守城池,攻城战难度最大,这样一来反而是曹仁拖住了关羽。
仗打到现在的程度,荀骥也坐不住了,打算将后勤任务交给徐庶和潘浚二人,自己到襄阳去看看情况,虽然知道关羽心中有数,但面对南阳这样富饶又交通便利的一块地方,谁来了也很难把持得住啊!
就在荀骥打定主意准备准备北上前往襄阳时,江陵城中却来了一位不速之客。
“报!将军,城外来了一路人马,点名要见你。”
荀骥皱眉,这是什么话?自己现在身荷荆州一方重任,随便什么人想见就见?即便如此,荀骥还是耐着性子问道:“是哪路人马?何人带领?”
“不清楚,来人趾高气扬并不回答,不过连同领头之人,这队人马俱是女兵,个个披甲持剑,十分威武。”
女兵?荀骥更加摸不着头脑了,这个年代的女人都是这么尚武吗?前有孙夫人,现在又来了一个?
猛然间想到孙夫人,荀骥反应了过来,该不会是孙夫人回来了吧?
“来人什么模样?”
城门守卫正要答话,突然守卫的队长冲了进来。
“报!将军,孙夫人回来了!”
荀骥当场就蹦了起来,不是别搞啊大姐,早不回来晚不回来,怎么偏偏现在回来了?现在刘备忙着打仗没空理会这一茬事情,成都又有一位吴夫人,没有主君在,二位夫人还不打起来?
“你、你、你确定?”
守卫队长肯定道:“小人确定,当初左将军和夫人从江东回来时就是从此门入城,小人有幸见过孙夫人。”
“那、那她现在何处?”
守卫队长无奈道:“孙夫人强要进城,我们哪里敢拦?她已经入城,往荆州府衙去了。”
“奔这儿来了?!”
荀骥一阵头大,这怎么办?万万不能让她现在去成都啊!至少不得等到刘备打完仗回来再说?
“不,小人说错了,她去了旧衙。”
哦,那还行。当初荀骥就多留了一个心眼,没敢去荆州府衙居住办公,要不然这下不是尴尬了?荀骥不由得佩服自己未雨绸缪。
“好,我知道了。你们先下去吧!”
荀骥打发走了城门守卫,转头去找徐庶。
“元直!元直!祸事了!祸事了!那个要命的奶奶回来了!”
徐庶听完荀骥的话也是一阵头大,头疼道:“这……如何安置?”
“无论怎么说,将她留在江陵。”
“怎么留?”
荀骥扶额,揉了揉发涨的太阳穴,道:“我要是有办法还用得着来找你?”
这事儿不太好办,孙夫人性格蛮横,要想将她留在江陵,必须有个说得过去的理由。讲道理,她是刘备明媒正娶的正室夫人,严格来说她现在才是整个荆州地位最高的人,虽然当初一使脾气回了娘家,但刘备又不曾休妻,这样算起来的话,后来的吴夫人身份都要矮她半截。刘备在成都安家落户,作为正室妻子她跟过去合情合理,能够用什么借口将她拦下呢?
徐庶无奈道:“总之,这件事还是先告诉主公吧,说到底毕竟还是他的家事,我们这些外人也不能过分插手不是?”
荀骥翻了徐庶一眼,这不是一句废话吗?这件事肯定是要告诉刘备的,但眼下如何处理都在二人身上,如果放她去了成都,她以正室的身份,执掌刘备的家事,吴夫人能答应吗?吴家在益州经营多年,他们能够答应吗?
潘浚刚好有事来找荀骥,见二人愁眉不展忙问出了什么事,荀骥便将此事告知了潘浚,让他一起想想办法,谁知潘浚哈哈大笑。
“这有何难?”
荀骥和徐庶大喜,赶忙道:“承明有何良策?快快道来!”
潘浚笑了笑,道:“此事易尔!孙夫人既然是主母,身份尊贵,与主公分别许久,自然应该由主公亲自来请,若是自行入蜀,岂不是被人非议?”
说得有道理啊!
当初孙夫人就是住在江陵城中,由刘备亲自来江陵请,才能显得地位尊崇,如果一声不吭就去了成都,岂不是要被府中的人看轻了?
荀骥和徐庶二人竖起大拇指连声赞叹,这个理由非常合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