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泡书吧小说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泡书吧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璀璨华夏:挽千古意难平 > 第413章 中印战争起因(一)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413章 中印战争起因(一)

第四百一十三章 中印战争起因(一)

【要说起印度为什么会选择挑起与中国的冲突,其实一直以来都很让人费解。

尤其从国家的角度来分析,更是很难想象一个刚从被殖民状态完成独立的国家,不好好珍惜得来不易的安稳,转眼就忘记了自己是怎么被别人侵略殖民的,又转眼去侵略其它国家。

尤其这个国家还是中国,真正靠浴血厮杀赶走侵华日军、打败国民党反动派、打赢抗美援朝战争,为了维护主权甚至不惜与苏联决裂的中国。

正因为这其中的原因扑朔迷离,所以不得不将时间线往前拉很多,从印度被殖民到如何独立,为何会存在与中国的领土争议,再到其国内领导人和民族主义等具体情况,才能够条理清晰地说清楚印度为什么要不自量力侵占中国领土,与中国开战。

早在1757年的时候,也就是清朝乾隆二十二年,英国东印度公司在普拉西战役中击败印度的孟加拉王公,就此开始在印度建立殖民统治。

此后,英国通过一系列战争、条约和政治手段,逐渐扩大其在印度的势力范围,到19世纪中叶,英国已基本控制了整个印度次大陆,包括今天的巴基斯坦、孟加拉国、斯里兰卡,以及印度都在英国的殖民范围内。

而英国殖民印度次大陆的过程算得上比较顺利。

因为当时的印度甚至不能称之为统一的国家,也没有形成以国家形态具备各民族团结一致的民族意识,在英国到来之前,印度的土邦多达七百多个。

当时的印度处于莫卧儿帝国衰落期,帝国中央政权衰微,各地封建王公纷纷独立,形成众多土邦。

这里的土邦可不是指行政区划,而是在政治、经济、军事上都具有很强独立性的地方割据势力,彼此之间时常发生战争和冲突。

除了这些土邦之外,还有许多不属于莫卧儿帝国势力范围内的地方政权。

政权与政权之间,或政权本身内部,还存在着伊斯兰教和印度教等不同的宗教信仰。

这使得印度实际上还是个地区性名词,根本无法团结起来一致对抗英国入侵。

直到英国相继吞并这些政权后,才整合了印度地区完成统一。

随后英国为维护自己在印度次大陆的安全利益,推出了一套缓冲国体系。

指对印度周边地区,包括阿富汗、尼泊尔、不丹、缅甸、泰国,以及中国西藏实行军事威慑和内政干预,迫使这些国家和地区签订不平等条约,防止其他大国势力对英控印度的渗透和威胁。

其中中国西藏就是这套缓冲国体系中最大的缓冲带。

为实现这一目的,英国先后两次入侵了西藏地区,由于当时的清朝羸弱不堪、内忧外患,根本无暇顾及,还是西藏本地军民抵抗的英军,使得英国没能实现侵略目的。

但英国又在边界问题上玩起了手段。

未经中国方面同意,便自顾自地在与中国西藏的边界地区划了两条分界线。

一条是麦克马洪线,将藏南地区划入了英国殖民属地。

一条是西段的约翰逊线,将中国的阿克赛钦地区划入了印度的克什米尔地区。

首先是麦克马洪线的由来。

时间来到1914年,英国与中国北洋政府和中国西藏方面代表,谈判讨论边界归属问题。

英国提议将西藏分为内藏和外藏,内藏依然属于中国,但外藏要属于英国,外藏既麦克马洪线划分的藏南地区。

中国代表拒绝在该协议上签字,但是被英国利诱的西藏代表在未经过中国批准的情况下,私自签署了该协议,将原本属于中国藏南地区的9万平方公里国土划入英属印度。

但这份协议根本不具备合法性,因为西藏是中国的一部分,而被英国利用的西藏代表无权代表中国决定领土划分。

而关于约翰逊线的争议由来就更加荒唐了。

1897年,英国派遣人员潜入中国新疆地区偷绘地图,画出了所谓的约翰逊边境线。

将可以俯瞰整个印度,且包含一条可以沟通印度和中国的交通要道,面积约达三万平方公里的阿克赛钦地区划入了英属印度。

虽然中国从未同意过这两条英国单方面划定的分界线,可正因为英国此举,让后来独立后的印度坚称自己继承了英国帝国主义的遗产,毫无道理地表示这些中国领土理应属于印度。

说完了关于边境线的历史遗留问题,再来说说印度的独立方式与狂妄到胆敢侵占中国边境之间的关联。

主流观点上常常将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作为印度能够独立的重要原因之一。

但如果靠罢工、罢市、绝食就能让殖民者妥协交出历时上百年才打下的占领地,那这世界也未免太过童话了一些。

要想找出印度之所以能独立的真正关键,这里就得扩展开来讲。

其实早在1857年的时候,印度真正敢于武装寻求独立的人士就已经发起过起义了。

他们在长期忍受英国人的重税压榨、劳动力剥削、种族歧视,以及不尊重印度人的宗教信仰下,最终选择了爆发。

于1857年正式发动以推翻英国人统治为目的的起义。

起义迅速得到了当地居民和其他雇佣军的响应,先后攻占了德里、勒克瑙及坎普尔等地。

但是最终还是在英军的武力碾压下被镇压。

这种初次就取得了重大战果的起义,原本应该作为印度人武装寻求独立的开始。

可是因为印度民族众多,各民族之间又难以形成统一的共识团结一致,加之英国善于利用印度的宗教、种姓等特点,实行拉一派打一派的分化政策,使得印度的大规模武装起义斗争就这样如昙花一现再不复返。

到了1885年,英国人为了将剥削对立矛盾从自身转移出去,于是采取了用印度人管理印度人的政策。

就像后世资本家赋予管理层职权和高昂的薪水,将员工对企业家的矛盾,转移到对管理层去,而企业家退居幕后只对管理层发号施令。

这样企业的员工出现不满,责任明面上全是管理层管理不善,企业家只要象征性惩罚管理层,再给予员工少量利益,就能获得企业更长久的运行。

但实际员工遭受的剥削,都来自于企业家制定的规则,管理层也不过是听令行事。

而英国人默许成立的印度国民大会党,简称国大党,就是这样一个存在。

但是后来随着国大党的政治活动范围和影响不断扩大,加之国内外局势向着有利于印度独立的方向发展,国大党逐渐的成为了印度要求民族独立的代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