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泡书吧小说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三百八十九章 富强梦,盛世梦

铁轨铺设就技术而言并不复杂,要说难一点的可能就是要费大力气将规划的道路铺平。

从北京石景山东麓的新式钢铁厂,到木城涧煤矿区大约一百二十里。

鉴于此前已经修建有一条从京师到天津出海口的皇明铁路,所以只要再从木城涧煤矿铁路到皇明铁路最近处修建一条转运线,便能让大明制造的第一辆火车开上长达两百六十里的皇明铁路,进行首次长距离试行。

木城涧煤矿在西,天津在京师东南,所以这条转运线得在北京城外绕小半圈,预计长度要达到三十里。

从京师本地招募而来的铁路工人们,按照规划对线路经过的区域进行清理和平整。

拆迁掉附近的居民房、砍掉并挖除树木,再按设计要求进行填土或挖土找平,形成稳定的路基。

随后工人们肩挑车拉,一点一点运来碎石铺设铁路地基,也就是道砟。

这项以庞大人力和畜力进行的施工场景颇为壮观,这是此时的大明人心同一国力强盛的体现。

将碎石铺平压实,保证足以承载重量庞大的铁路运行后,再在上面逐段铺设枕木和钢轨。

逐段的钢轨还需要用鱼尾板螺栓连接。

后世是用无缝焊接技术焊接的,可以有效减少列车运行时的振动和噪声。

大明科研院目前还做不到,就算用浇铸技术焊接也不够牢固,所以大明这第一条运载铁路通车后行驶噪音会很大。

这样的转运线一直铺设到原有的两条铁路线交汇处后,便可以对称铺设道岔让铁路完成交汇。

如果要火车转入不同的路线,则只需要提前搬动转辙器,便可使火车从一股道转入另一股道。

如此大明的第一辆火车就可以驶出试验路线,正式开始上路了。

这一天,朱棣已经等候了许久,也一直亲眼看着工人们如何施工,科研院的学子们如何指挥建设。

祭天回禀上苍大明今日的功绩后,火车正式点火热车。

朱棣大步流星就要上车亲身体验一番,不过被宋礼及时拦了下来。

“毕竟路线是首次开通试行,路上会不会出问题,出现颠簸脱轨还未可知,若真脱轨了那可太危险了,等到反复通行数次确认无误后,陛下再上车也不迟。”

“咱大明科研院的学子们不也在上面?他们能为我大明舍身犯险,朕戎马一生就不行?”朱棣叹了口气道:“算了,朕也不是不通情理,就不为难你们了,往返回来后朕得上车坐一次,要一路坐到天津,将来还要一路坐到我大明两京一十四省。”

宋礼作揖高声道:

“臣必将穷尽余生心血,成陛下宏愿!”

一众高官贵胄们随之一并齐声附和。

等候了些许时间,火车的锅炉已经沸腾,火车上由弹簧管、机芯、指针、表盘等部分组成的简易压力表上,也终于显示蒸汽压力达到启动标准。

负责主驾驶的科研院学子指挥道:

“鸣笛,启程!”

拉拽一下连接汽笛的开关后,一声震耳的尖啸传开,车头顶部喷出蒸汽热浪,火车随之缓缓开动。

附近观礼的大明百姓们随之欢呼一片,这一刻,整个京师的人们都兴奋到沸腾。

活塞带动连杆推动一排的车轮,转速越来越快,行驶速度越来越快,百姓们的欢呼也随之到达鼎盛。

为了对比出火车速度,还有将士骑着快马举着旗帜在火车一侧并行。

起初还能领先跑在前头,慢慢地就被提上速的火车超越,骑士们也越发兴奋挥舞着大明的王旗。

车上,大明科研院的学子们聚精会神按步骤驾驶火车,但也还是忍不住为这一刻分出心神激动到红了眼眶。

从这一刻开始,他们将有着无比的信心相信他们的大明未来一定会发展地跟后世中国一样强盛。

他们也将用自己的余生去践行这一信念……

【世界上第一台内燃机汽车,就是三轮车。

而有了制造三轮车的能力,再要制造比三轮车马力更大,载货能力更强的拖拉机就要简单太多了。

拖拉机也是包括基本的动力装置、传动装置,只不过因为它的内燃机型号更大,马力更强,车厢可以做得比三轮车厢要大的多。

另外拖拉机可以做成三个轮子,也可以是四个轮子,轮子越多,接触地面的面积就越大,就可以分摊更多的压力,提高载重能力。

总之只要能够制造出内燃机,那么基于内燃机的车轮和各种功用的机械,将如同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一般不断涌现,上限有多高全在人类的构思能力有多强。

就比如旋耕机。

这是一种通过旋耕刀破碎土壤实现犁地和碎草功能的机械。

它的结构非常简单,甚至不需要自身携带动力源,而是通过安装在拖拉机的后面,与拖拉机的动力输出轴相连获得动力。

它由万向节、齿轮箱、传动轴,还有旋耕刀组成。

万向节与拖拉机的动力输出轴相连,将拖拉机的动力传递给齿轮箱,经齿轮箱变速和改变传动方向后,再通过传动轴将动力传递到旋耕刀轴,使之达到旋转的作用。】

天幕将拖拉机和旋耕机的结构资料发布了出来,两种农用机械相结合的耕地过程也以视频的方式呈现了出来。

当古人看到这么两个机械犁起地来是那么地高效,犁地效果比耕牛不知高出多少,土块被搅地非常碎。

仅仅是两分钟的实拍视频,这仅靠一个人驾驶的拖拉机就犁了快半亩地。

算下来一个时辰就能犁足足三十亩地。

尤其这机器只要有足够的油,从天亮到天黑可以一直干下去,都不用喘气。

古代用耕牛和好一点的铁犁犁地,一天累死累活也才能犁两亩地,而能用上耕牛和铁犁的都算是富裕农户了,多数还是靠一家子人一块拉犁。

而有了拖拉机和旋耕机后,人只要坐在驾驶室上掌着方向盘,摆弄着操纵杆控制油门和刹车,就可以惬意地坐着用几个时辰的时间,将以往半个多月的活一下干完。

古代的老农户看着那梦寐以求的机械,还有那梦寐以求的生活,痴痴地说道:

“咱这辈子要是也能坐上这样的铁家伙,干一次这样的活,那也无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