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泡书吧小说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三百八十七章 内燃机

【有了燃油,再来说说如何将燃油转化为动力。

汽油发动机和柴油发动机结构很相似,它们都可以统称为内燃机。

内燃机虽然结构非常复杂,但原理其实很简单。

可以理解为将蒸汽压力驱动活塞,改换为瞬间爆燃带来的气体膨胀驱动活塞。

蒸汽机和内燃机的结构也有关键相似之处,都是靠活塞往复运动,通过连杆和曲轴将往复运动改换为旋转运动,进而带动传动轴使车轮转起来。

更具体一些就是内燃机的四冲程。

首先当活塞向下运动时,会从进气口吸入空气,同时从喷油嘴吸出雾化燃油,这是第一道进气冲程。

随后活塞向上运动压缩气缸空间,此时进气口关闭,气缸内混合了雾化燃油的空气被活塞压缩温度升高,这是第二道压缩冲程。

如果是柴油发动机,因为柴油的自燃点比较低,活塞压缩造成的温度就足以自行点燃雾化柴油,柴油瞬间爆燃后产生的气体膨胀就会推动活塞再次向下运动,驱使活塞对外做功,这就是第三道做功冲程。

但如果是汽油发动机机的话,因为汽油的自燃点比较高,活塞压缩造成的升温不足以让汽油自燃,所以需要在气缸上端加装一个点火装置,也就是火花塞,通过释放电火花完成汽油点火,进而完成做功冲程。

最后就是排气冲程。

做功冲程结束后,排气口打开,活塞会靠用连杆相连的曲轴储存的转动惯量下,带动活塞向上运动挤出燃烧完毕后的废气。

这一过程结束内燃机也就完成了一个循环。

接下来就是循环往复这四个冲程。

这就是内燃机靠燃油运转的原理。

但要实现一整个过程,需要解决的问题就多了。

首先第一次让活塞动起来完成吸气吸油是需要外力帮助的。

最早期的汽油发动机和柴油发动机都需要依靠一根摇柄铁棍,靠人力旋转摇柄带动曲轴首次运动完成点火。

后世电动机和电池储能技术发展出来后,发动机的起步动力靠的就是电力驱动了。

电动机是一种将电能转化为机械能的机械,电池则是一种靠化学物质存储电力的装置。

另外这一套电力起动机中,还包括了一个小型发电机。

可以靠一根皮带将发动机的曲轴和发电机的转子相连,这样汽车只要点火,就能给车载电池充电,同时给火花塞提供电能,维持释放电火花。

内燃机的起步问题算是最好解决的一个了,其它需要解决的问题则要复杂的多。

比如气缸的进气口和排气口如何高效控制开关,使其跟得上内燃机那飞快的转速?

喷油嘴又是为什么能被活塞吸出油来?并控制每次的喷油量的?

内燃机又要如何控制转速?并用什么装置调整其与传动轴的离与合?

因为内燃机要是一点火就跑的话,那这头“钢铁野马”的驾驭难度未免也太高了些。

除了这些问题之外,还有如何刹车、如何降温、如何转向等等等等问题。

总之要想制造出可以行驶的汽车,这些问题就必然绕不过去。

而新中国第一辆自主生产的汽车,是1956年由苏联援建的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制造出来的,名为“解放”。】

天幕将这些问题的解决办法一一提供了出来。

古人们光是接收这些资料就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

不过以部分已经能够从无到有生产钢铁、加工各种钢制件、掌握简单的焊接工艺,并且已经打开化学世界大门的朝代来说,造出一台最简单能够开动的汽车,或许要不了太久太久。

第一次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看似堪比爆炸般的新兴科技涌现出来,但其实那两次的科技发展速度还是不够快。

因为科技创新的最大阻碍,一是难以摸索探明,需要大量科学验证和脑力构想才能总结出来的科技原理。

二是创新从来没有前车之鉴,往往需要大量的试错才能尝试出那条可以走通的路。

三就是受限于工业基础、人口基础、材料基础、市场需求等等客观条件。

而古代有天幕的加持,第一、二条阻碍对古人们来说根本不算阻碍。

各种科技原理是明确的,机械结构和构型思路是现成的。

根本就没有弯路可走,只要照着学,照着做就行了。

哪怕是第三条,古人的确受限于基础不足,但至少人口和市场绝对充足,各种科技都有制造的必要。

不会像小国家那样,就算有现成的科技摆在面前,不说有没有基础去复刻,就说想不想做,有没有必要做都是个问题。

另外还有一点。

世界上第一台以内燃机驱动的汽车,是1885年生产出来的,也就是清朝光绪十一年。

而第二次工业革命则要到1860年后才开始,到1900年左右才到达高潮,也就是说发明汽车的时候还没有电力。

没有电力,就没有电弧炉炼钢、就没有应用更加广泛的电力机械,就没有无线电通讯……

没有电力,就意味着那时的近代与古代的科技差距,还没有达到无法逾越的鸿沟那般地步。

单以制造内燃机来说,古人知道了原理后难度或许并没有我们想的那么大,古人的求知探索精神,也未必就比现代科学家少。

一位头顶明显脱发以至于看着老成,实则以胡须状态来看还很年轻的科研院学子,痴痴地看着天幕中那难以描述的机械之美,眼眶微微有些发红道:

“若是老天爷能回应我等就好了,我真想问问,后世之人究竟用了多少心血,钻研了多少年,才造就出了这般精妙绝伦的机械……我等又要用多少年?”

似乎已经看透未来光阴都将用在何处的他,这番话听来多少透露出一股悲凉。

身旁的挚友搭着他的肩膀,笑道:

“何必说来很伤心似的?不妨换种角度想想,生活在如此科技盛世的后世之人,他们的日子过得该有多好啊?”

挚友看着他,眼里的光忽地复杂起来,继续道:

“若是我们的百姓也能有一天过上这样的日子,那该多好啊?”

此刻,他忽然想起先贤说过的横渠四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年少初见这四句话时,他的心和血是那般澎湃汹涌。

但到了今时今日,做了科研院的学子,真正肩负起这份重担时,他只觉这四句真正做起来是那般沉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