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了什么心愿?”玄清换下了道士服,穿了一套寻常富贵公子的长衫,修长的身形立在窗前,看着外面淅淅沥沥下起的小雨沉声问道。
一个道童道:“那位夫人写的是:愿得一人心,白首不相离。岁月无限好,家宅永安康。”
“呵。”玄清讥讽一笑:“果然是不懂人心的高门贵女,帝王本无情,她还真幼稚。还有,覆巢之下安有完卵,旁支已除,她舒家主枝又能长久到哪里去?”
道童道:“咱们的人也调查了京城舒家,并未发现有什么把柄。”
“帝王想要处置,光一个知情不报就能安上欺君的罪名。再说了,舒太后与舒家旁支未必没有感情,自己的亲儿子弄死自己堂兄一家,她会善罢甘休?呵呵,且等着她闹去吧!”
道童接着道:“另外一位小娘子似乎不太识字,笔画少了几笔,我半猜着估摸写的是:愿吃饱穿暖,雨天有人为我撑伞;愿遇人温而善,时光能缓无悲有欢;愿此生尽兴无遗憾,平安苟到圆满。”
玄清皱了皱眉:“前面还算通顺,最后一句是什么意思?”
道童摸摸脑袋,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
“罢了,不重要。只是我没想到的是,她竟然没死。”
玄清走到桌案边坐下,一只手有节律的敲着桌面:“当初本以为安排了雍王落水,让她刚好去救,便能让她与雍王扯上关系。秀女跟着王爷跑了,必能让皇帝与雍王反目。只是我没想到的是,明明告诉她不与雍王走,便无善终,她居然还是进了宫。”
道童道:“为了应验大师兄您卜的卦,她选秀进宫之后,我们才不得不启用了宫里的六师兄,让她意外而死。可是……”
道童奇怪道:“六师兄为何没弄死她?而且,六师兄执行了任务之后,便再没了消息。”
玄清轻哼一声:“事实不是摆在眼前吗?人没死,说明小六失手了,之所以没有联系我们,要么是他自己也凶多吉少,要么就是没完成任务,不敢联系。”
道童请示道:“那是否要再往宫里查一查,打听打听六师兄的下落?”
玄清摆摆手道:“不必了,小六已成弃子,没必要再往他身上耗费精力。再说了,他若想躲,咱们也未必还能联系上他。以后就当没他这个人吧。”
道童又问:“那这小娘子这边,是否还要做点别的?”
玄清想了想白天见到那姑娘,一双眼睛清澈透亮,便道:“她已经有一次意外,若再生事,难免露出破绽。索性我看这小娘子也是个头脑简单的,又早已不记得当初我们故意引她去救人一事,我们环环相扣,做的隐蔽,她又失忆脑子简单,联想不到那么多,就饶她一命吧。我给她批的命是:好多过不好。咱们以后就不用管她了,把心思多一些放在师傅交代的事情上。”
道童道:“是,现在消息网每日都在收集消息,皇帝这次出巡,光是救灾一事便积累了大量人心,师傅听闻之后,气了三天三夜。百年难遇的天灾,谁能想到竟然能躲过呢?咱们的人调查发现,他们竟然在下游挖了好多巨大的坑然后才泄洪,前后只花了十日,便处理完水灾事宜,也没闹出什么疫病。”
玄清捏了捏眉心:“如此大的灾害都弄不死他,难道真是上天庇佑?”
玄清摆了摆手,让道童出去了,他摊开桌上每日送来的情报,又开始用功分析消息背后的关系及玄机。
其实他哪会什么未卜先知,无非就是懂得察言观色及各种话术罢了。
再加上每日收集的情报,给他带来了众多消息。
若是来卜卦之人刚好是有情报的,便算上一卦,收取不菲的卦金。若没有情报,便说今日已经算满三卦不能再算,或是你我无缘,无缘不卜。
他这青城观名声在外,自然也没人会知道其实都在故弄玄虚,当然也没人会知道,为了应验他的卦很准,背后也没少派人去执行任务,让他所说的事成为现实。
皇帝一行下山之后,舒妃实在体力不支,早早就回了房歇息去了。
陶顔言出了一身汗,粘在身上黏腻腻的,便也早早告退回房梳洗去了。
贺临璋刚看完两份奏折,之前不起眼的侍卫便进来回禀。
听了舒妃的祈愿词,贺临璋眉头皱了皱,却并未说什么,听完小才人的祈愿词,贺临璋道:“还记得她写的字吗?你誊抄下来,要一模一样。”
不起眼的侍卫嘴角抽了抽,便找了一张纸,拿了笔,到一旁去誊写。没多久便呈递到皇帝面前。
贺临璋看着缺胳膊少腿的字,忍不住想笑,究竟是怎么写出这种字的,竟然还能在残缺的字形中猜出写了什么意思。
也是神奇。
那不起眼的侍卫见皇帝在笑,觉得可能皇帝现在心情好,有些犹豫要不要将另外一件事禀报上去。
贺临璋像是头顶长了眼睛一样,没有看不起眼的侍卫,便问道:“有什么就说,吞吞吐吐干什么?”
不起眼的侍卫道:“属下发现,青城观的道童似乎也对两位娘娘的祈愿词有兴趣。属下暗中盯着,因为陶才人写的字不方便认,那道童就看了许久,才确认此事。”
这不起眼的侍卫是贺临璋的暗卫之一,武艺高强,心细如尘,相貌平平。
这样的暗卫隐在暗处没人会发现,所以那道童肯定不是故意表现出来迷惑视听的。
“今日在青城山上可发现什么异样?”
不起眼的侍卫想了想:“安全方面没问题,戚将军亲自带人查的。唯一异样的,只有那道童对祈愿词感兴趣。不过,有没有可能就是单纯的觉得字形奇怪?”侍卫分析道。
贺临漳想,也许确实是因为陶颜言的笔迹与众不同?
此时,戚仪征在门外求见,贺临璋给了不起眼的侍卫一个眼神,那侍卫立即走了,换了戚仪征进来。
“参见陛下,臣有关于陶才人的事想禀告陛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