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有鸡,还是先有蛋”这个古老谜题,跨越千年始终萦绕在人类的思维长河中,从哲学思辨到民间讨论,无数人试图寻找答案。如今,我的朋友,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研究所生物学研究中心高级工程师姜韬,以生命起源的化学进化理论为基石,为这一谜题提供了科学且令人信服的解答——先有鸡后有蛋。
要理解这一结论,需深入探究生命起源的化学进化理论。该理论认为,在地球诞生初期,原始大气由甲烷、氨、氢气、水蒸气等成分组成,在闪电、紫外线等能量作用下,简单无机物逐渐合成氨基酸、核苷酸等有机小分子。这些有机小分子进一步聚合,形成蛋白质、核酸等生物大分子。随后,生物大分子相互作用,逐渐形成具有原始代谢能力的多分子体系 。在这一漫长过程中,生命的雏形开始显现,而此时的生命形式并没有像现代生物那样具备完整的遗传机制,而是先产生了能够与外界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的代谢活动。例如,原始的类细胞结构能够从周围环境中吸收物质,进行简单的化学反应,并排出代谢废物,这种代谢活动是生命维持自身存在的基础。
从生物进化的角度来看,鸡属于鸟类,其进化历程漫长且复杂。在进化过程中,鸟类是从爬行动物逐渐演化而来的。早期爬行动物在不断适应环境的过程中,发生了诸多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逐步进化出了鸟类的特征。在这个过程中,“鸡”的形态和生理特征是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而不是一蹴而就的。在尚未形成现代意义上的“鸡”之前,生物的繁殖方式虽然也是卵生,但此时的“卵”并不能称之为真正意义上的“鸡蛋”。
“蛋”本质上是一个由蛋壳、蛋清、蛋黄等组成的复杂结构,其形成依赖于特定的基因表达和生理过程。鸡之所以能够产出鸡蛋,是因为鸡体内具备一系列控制鸡蛋形成的基因和相应的生理机制。这些基因和机制是在鸡的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完善的。只有当生物进化到具有现代鸡的基因特征和生理结构时,才能够产出具有特定生物学特征的鸡蛋。也就是说,在进化过程中,首先是某种生物在长期的基因突变和自然选择作用下,逐渐进化出了我们定义为“鸡”的生物,然后这种“鸡”才具备了产出“鸡蛋”的能力。
从分子生物学角度分析,基因是遗传信息的载体,控制着生物的性状和发育过程。鸡和鸡蛋的形成都受到基因的严格调控。如果没有鸡体内特定的基因组合和表达模式,就无法形成鸡蛋的独特结构和功能。例如,蛋壳的形成需要特定的蛋白质和矿物质代谢途径相关基因的表达,蛋清和蛋黄的成分也由一系列基因决定。这些基因在鸡的进化历程中逐步形成和稳定,只有当这些基因在特定生物体内稳定表达并协同工作时,才会出现鸡蛋这一产物。
此外,从生物个体发育角度来看,蛋需要在适宜的环境中孵化才能发育成鸡。这意味着即使有了蛋,如果没有鸡的孵化行为,或者没有合适的温度、湿度等环境条件,蛋也无法发育成鸡。因此,从生物个体繁衍的完整过程而言,鸡的存在是鸡蛋能够孵化并延续生命的前提条件。
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研究所生物学研究中心高级工程师姜韬基于生命起源的化学进化理论、生物进化历程、分子生物学等多学科知识,为“先有鸡还是先有蛋”这一千年谜题提供了科学的答案。从生命的起源和发展角度出发,是先有能够进行代谢活动并逐步进化出特定特征的“鸡”,而后才有了由“鸡”产出的“蛋”。这一解答不仅展现了科学思维对古老问题的破解能力,也让我们对生命的起源和进化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作者:怀疑探索者,写于2022年。)